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魏全坤专利>正文

彩虹反射薄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7336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彩虹反射薄膜,由具有均一厚度的多层超薄膜胶层所叠积构成,另于最外层的超薄膜胶层的上下面,由稍厚的透明热塑性树脂制成两表层结合,且两表层之间的各超薄层的厚度是为可见光波长程度,且其两两相互邻接的超薄层是由两种不同的树脂素材所构成,其中一种为丙烯酸系树脂,而另一种树脂层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与聚乙二醇的共聚物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弹性体及线状低密度聚乙烯的聚合物混合体;该些薄膜胶层的厚度为可见光波长的超薄层,而形成不会造成层间剥离,材性强韧,且直接可切断成线状,可作为装饰用防护材料使用的彩虹反射薄膜,而具实用性。(*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多层薄膜,特别涉及一种不会发生层间剥离,材性强韧的彩虹反射薄膜。有鉴于此,本创作人经深入研究开发,终有本技术产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彩虹反射薄膜,其是一种透明的热塑性树脂制成的多层膜片,具有均一厚度的至少20层的树脂超薄层所构成,其特征是各超薄层的厚度为可见光的波长程度,且相互邻接的超薄层为由两种不同的素材所构成,其一为丙烯酸系树脂,而另一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弹性体与线状低密度聚乙烯的聚合物混合体; 该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弹性体∶线状低密度聚乙烯的配合重量百分比为80~95∶3~15∶0.5~5;该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弹性体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与聚乙二醇的共聚物。本技术是一种多层薄膜,由具有均一厚度的至少接近20层的超薄膜层所构成,另有两表层是由稍厚的透明热塑性树脂制成的薄层,该两薄层以外的各超薄层的厚度是可见光波长程度,且各相互邻接的超薄层是由两种不同的树脂素材所构成,其一为丙烯酸系树脂,而另一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与聚乙二醇的共聚物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弹性体及线状低密度聚乙烯的聚合物混合体;由于本技术作为交互积层的超薄层的一种是使用丙烯酸系树脂,且另一种是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与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弹性体与线状低密度聚乙烯的聚合物混合体,以此,可提高两层间的黏着性,并成功地提高膜片全体的强度。借由配合弹性体与线状低密度聚乙烯的聚合,由其相乘效果更可提高全体的弹性,进而可对膜片全体赋与耐冲击性。在此,形成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弹性体可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与聚乙二醇的共聚物,从而解决了使该彩虹反射薄膜不会发生层间剥离,其材性强韧,而可直接切成细线状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结构简单,由使用PMMA作为低折射率膜片并使用A成分的PBT与B成分的PBT弹性体与C成分的线状低密度聚乙烯的聚合物混合体,交互积层形成20层以上的超薄膜,是可得到不会层间剥离,材性强韧,且其有漂亮彩虹光泽的膜片;是一种由多个可见光波长厚度的超薄层所构成的彩虹反射薄膜,可用来与纸片及布片等的其它素材贴合而作为装饰用的薄膜材料,且可切断成细线状,而作为金线、银线等的装饰用纺织材料使用的彩虹反射薄膜,而具实用性。图2是附图说明图1所示22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33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例如可举出甲基丙烯酸酯、乙基丙烯酸酯、丁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乙基丙烯酸甲酯、丁基丙烯酸甲酯等的较低分子量的丙烯酸系单体的聚合物。依此情形,作为上述单体使用与其它可共聚的单体的共聚物,包含有以丙烯酸系树脂为主成分的物品亦可。而作为第二种超薄层11是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A成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弹性体(B成分)与线状低密度聚乙烯(C成分)的聚合物混合体。作为A成分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可使用1,4-丁二醇与对苯二甲酸或者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的触媒性缩聚反应所得的物品。而B成分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弹性体只要含有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基且为具有弹性的聚合物则可达成本技术的目的,可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与聚乙二醇的共聚物,较佳为嵌段共聚物。C成分的线状低密度聚乙烯可使用市售的各种线状低密度聚乙烯。一般比重为0.85~0.93,熔融指数(以下称为MI)为1~50。A成分与B成分与C成分的配合重量百分比率为A成分∶B成分∶C成分为80~95∶3~15∶0.5~5,较佳者的重量比为A成分85~93%∶B成分5~10%∶C成分1~4%。B成分的重量百分比率超过15%时则会妨碍其透明性,未满3%时则无法改善耐冲击性,将无法增加膜片全体的强度。C成分的重量百分比超过5%时将妨碍其透明性,而未满0.5%时则无法改善其耐冲击性。将A成分及B成分及C成分的三成分熔融混合后作为本技术的膜片的一种超薄层11使用。本技术的膜片1是分别自两台押出机分别供给树脂熔融物,以组合形成所需的不同类型层进给块与通常的单集流管平膜片模具所成的滚压铸造法加以制造。前述进给块是用于形成两成分交替层。极薄的多层树脂的流动体是通过单集流管平膜片模具而流动,在该处,各层是同时受模具的作用而被扩张,最终被薄化成模具出口的厚度。层厚的分布可由导入不同的进给端模组而加以变更。通常最外表薄层12是较其它层10、11为厚,将此层称为皮层。丙烯酸系树脂层所构成的第一种超薄层10是占总厚度的30~50%,由A成分、B成分及C成分的聚合物混合体所构成的第二种超薄层11是占总厚度的50~70%。为得到美丽的彩虹的光泽,丙烯酸系树脂层的折射率为比上述三成分混合层的另层的折射率,为具有0.03以上,较佳为0.06以上的差异。又,超薄层为具有可见光波长程度的厚度。亦即为3800~8000程度,至少积层20层以上,较佳为70层以上。实施例作为折射率较低的一方之层是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作为折射率较高的树脂是配合A成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黏度1Pa.a90%(重量);B成分PBT与聚乙二醇的共聚物(使用美国杜邦公司制造的HYREL7246)7%(重量);C成分(密度0.92,MI为2的物品)3%(重量)将前述材料良好地混合,而以押出机供给至其他的进给块,而以混合树脂为表面层,使高折射率树脂∶低折射率树脂的比率为2∶1,由压铸法交互积层超薄膜123层,而得到全体厚度为18μ的本技术的彩虹反射薄膜。又,A成分、B成分及C成分的混合树脂的折射率为1.49。此膜片中的压克力树脂(PMMA)层的厚度为0.07μ,混合树脂层的厚度为0.15μ,此膜片具有良好的彩虹反射特性,以日本工业规格JISK7128为准加以测量的本实施例的纵方向强度MD为28,横方向强度TD为24,其不会层间剥离且结合性甚强韧,于切断成细线时可直接捻线,其结果可得到具有良好光泽的纺织材料。比较例已知技术除作为折射率较高的一方的混合树脂层使用PBT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造出的彩虹反射薄膜,所得的膜片其纵方向强度MD为10,而横方向强度TD为6,虽不会层间剥离但强度明显降低而为易破裂的膜片。因此为作成纺织材料是须于膜片本身上打底且必须细切成线状。本技术的一种彩虹反射薄膜,是使用与日本专利特公平6-40581号公报所公开揭示的膜片为不同的树脂膜片所构成,除不会发生层间剥离外,更可得到较强韧的膜片,可直接切成细线状而有效地利用于作为装饰用纺织材料的用途。综上所述,由使用PMMA作为低折射率膜片并使用A成分的PBT与B成分的PBT弹性体与C成分的线状低密度聚乙烯的聚合物混合体,交互积层形成20层以上的超薄膜,是可得到不会层间剥离,材性强韧,且其有漂亮彩虹光泽的膜片,其先进性、实用性已符合技术专利申请要件,故依法提出技术专利申请。权利要求1.一种彩虹反射薄膜,其是一种透明的热塑性树脂制成的多层膜片,具有均一厚度的至少20层的树脂超薄层所构成,其特征是各超薄层的厚度为可见光的波长程度,且相互邻接的超薄层为由两种不同的素材所构成,其一为丙烯酸系树脂,而另一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弹性体与线状低密度聚乙烯的聚合物混合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彩虹反射薄膜,其是一种透明的热塑性树脂制成的多层膜片,具有均一厚度的至少20层的树脂超薄层所构成,其特征是:各超薄层的厚度为可见光的波长程度,且相互邻接的超薄层为由两种不同的素材所构成,其一为丙烯酸系树脂,而另一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弹性体与线状低密度聚乙烯的聚合物混合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全坤
申请(专利权)人:魏全坤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