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泵防水装置及汽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86909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2: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真空泵防水装置,包括消音器、与真空泵连接且与消音器的下端连接的排气前管和与消音器的上端连接的排气后管,排气前管为U型管,排气后管的排气口的高度大于真空泵的高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真空泵防水装置,同时利用了S型管路、消音器及固定套,在解决防尘防水的同时,有效降低了真空泵工作时排气口噪音,提高了防水和降噪效果,同时还考虑了整个管路的振动传递,满足了驾驶员对越野涉水性能及乘客舒适度要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汽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真空泵防水装置及汽车
本技术属于汽车零部件
,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真空泵防水装置及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国家排放及油耗法规的日益严苛,传统燃油车,发动机增压化小型化成为趋势;新能源车,其混合动力及纯电动车也在大力发展;以上车型,由于制动真空助力器的真空源不足,均需要电子真空泵提供辅助真空源。伴随消费者对汽车越野性能及车内舒适度的不断要求,对电子真空泵的涉水深度及噪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的电子真空泵,排气出口一般位于泵体的中间部位,为了防水防尘,有的技术人员选择在真空泵排气口使用防尘罩。例如公开号为CN204200512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防止出气口杂物倒吸的真空泵。虽一定程度降低了出气口灰尘的进入,但未能提高涉水深度,也未能起到有效的防水。还有的方案是在电子真空泵排气口增加U型管路,例如公开号为CN207080367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电子真空泵防水结构及汽车,其U型管虽然增加涉水高度,但排气口的噪音未采用降噪方式,且管路固定方式未体现,不能同时满足越野中涉水深度及乘客舒适度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真空泵防水装置,目的是提高防水和降噪效果。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真空泵防水装置,包括消音器、与真空泵连接且与消音器的下端连接的排气前管和与消音器的上端连接的排气后管,排气前管为U型管,排气后管的排气口的高度大于真空泵的高度。所述排气前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排气段、第二排气段和第三排气段,第一排气段的上端与所述真空泵连接,第三排气段的上端与所述消音器的下端连接,第二排气段与第一排气段的下端和第三排气段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一排气段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三排气段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排气段的长度小于第三排气段的长度。所述排气后管为U型管,排气后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排气段、第五排气段和第六排气段,第四排气段的下端与所述消音器的上端连接,第五排气段与所述第四排气段的上端和第六排气段的上端连接。所述第四排气段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六排气段的长度方向相平行。所述消音器的内部沿气体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第四腔室和第五腔室,第一腔室的横截面积为沿气体流动方向逐渐增大,第二腔室的横截面积为沿气体流动方向逐渐减小,第四腔室的横截面积为沿气体流动方向逐渐增大,第五腔室的横截面积为沿气体流动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为对称布置,所述第四腔室和所述第五腔室为对称布置。所述第三腔室的横截面积为沿气体流动方向保持不变,第三腔室的横截面积与所述第二腔室的最小横截面积和所述第四腔室的最小横截面积相同。所述的真空泵防水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消音器上的固定套,固定套采用橡胶材质制成。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真空泵防水装置。本技术的真空泵防水装置,同时利用了S型管路、消音器及固定套,在解决防尘防水的同时,有效降低了真空泵工作时排气口噪音,提高了防水和降噪效果,同时还考虑了整个管路的振动传递,满足了驾驶员对越野涉水性能及乘客舒适度要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真空泵防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消音器的剖视图;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真空泵;2、排气前管;201、第一排气段;202、第二排气段;203、第三排气段;3、消音器;301、第一腔室;302、第二腔室;303、第三腔室;304、第四腔室;305、第五腔室;4、固定套;5、排气后管;501、第四排气段;502、第五排气段;503、第六排气段。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并不代表结构和/或功能上的绝对区分关系,也不代表先后的执行顺序,而仅仅是为了描述的方便。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真空泵防水装置,包括消音器3、与真空泵连接且与消音器3的下端连接的排气前管2和与消音器3的上端连接的排气后管5,排气前管2为U型管,排气后管5的排气口的高度大于真空泵的高度。具体地说,如图1所示,排气前管2与真空泵的排气口连接,真空泵的排气口竖直向下,排气前管2、消音器3和排气后管5形成S型排气管路,S型排气管路向上引导,增加真空泵的涉水深度;管路上设计了消音器3,起到节流降噪作用。真空泵可以用于传统增压发动机燃油车,也可用于新能源混动动力及纯电动车,但不仅限于此。真空泵为电子真空泵,且为叶片式电子真空泵。如图1所示,排气前管2直接连接真空泵的排气口,是整个S型排气管路其中一部分,其U型结构向上引导,增加了真空泵的涉水高度,同时U型结构的排气前管2可以部分降低排气流速,起到降低噪音效果。排气前管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排气段201、第二排气段202和第三排气段203,第一排气段201的上端与真空泵的排气口连接,第三排气段203的上端与消音器3的下端连接,第二排气段202与第一排气段201的下端和第三排气段203的下端连接。第一排气段201的长度方向与第三排气段203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排气段201的长度小于第三排气段203的长度。第一排气段201、第二排气段202和第三排气段203均为圆管,第二排气段202的轴线与第一排气段201和第三排气段203的轴线相垂直,第一排气段201朝向真空泵的排气口的下方延伸,第三排气段203朝向第二排气段202的上方延伸,真空泵的排气口排出的气体依次流经第一排气段201、第二排气段202和第三排气段203,最后进入消音器3。如图1所示,排气后管5接在消音器3后,也是整个S型排气管路其中一部分,采用倒U型结构,排气端口竖直向下,同时设计了L型护边,有效防止灰尘进入。排气后管5为U型管,排气后管5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排气段501、第五排气段502和第六排气段503,第四排气段501的下端与消音器3的上端连接,第五排气段502与第四排气段501的上端和第六排气段503的上端连接。第四排气段501的长度方向与第六排气段503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四排气段501、第五排气段502和第六排气段503均为圆管,第五排气段502的轴线与第四排气段501和第六排气段503的轴线相垂直,第四排气段501朝向消音器3的上方延伸,第六排气段503朝向第五排气段502的下方延伸,消音器3的出气口排出的气体依次流经第四排气段501、第五排气段502和第六排气段503,最后排入大气。第四排气段501与第三排气段203为同轴设置,第三排气段203的上端与消音器3的进气口连接,第四排气段501的下端与消音器3的出气口连接,第五排气段502的轴线与第二排气段202的轴线相平行,第六排气段503的出气口与大气环境连通,第六排气段503的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真空泵防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消音器、与真空泵连接且与消音器的下端连接的排气前管和与消音器的上端连接的排气后管,排气前管为U型管,排气后管的排气口的高度大于真空泵的高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真空泵防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消音器、与真空泵连接且与消音器的下端连接的排气前管和与消音器的上端连接的排气后管,排气前管为U型管,排气后管的排气口的高度大于真空泵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泵防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前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排气段、第二排气段和第三排气段,第一排气段的上端与所述真空泵连接,第三排气段的上端与所述消音器的下端连接,第二排气段与第一排气段的下端和第三排气段的下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真空泵防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气段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三排气段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排气段的长度小于第三排气段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真空泵防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后管为U型管,排气后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排气段、第五排气段和第六排气段,第四排气段的下端与所述消音器的上端连接,第五排气段与所述第四排气段的上端和第六排气段的上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真空泵防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排气段的长度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胜施帆君丁安邦蒋坤徐银王义胡鹏张庆虎李朋宁营荣升格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