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内部的塑料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61696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2: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内部的塑料部件,所述塑料部件包括:第一件,其包括第一支撑元件;和第二件,其面向所述第一件并且包括在所述第一件和所述第二件之间的间隙内与所述第一支撑元件相邻的第二支撑元件;其中,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在接合部处从所述第一件的面向间隙的表面延伸,并且所述接合部的接合部厚度小于与所述接合部相邻的所述第一支撑元件的厚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另一种用于车辆内部的塑料部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辆内部的塑料部件
本技术总体涉及用于车辆内部的塑料部件。
技术介绍
塑料部件有时用于车辆内部。可能需要坚固的塑料部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一种用于车辆内部的塑料部件,所述塑料部件包括:第一件,其包括第一支撑元件;和第二件,其面向所述第一件并且包括在所述第一件和所述第二件之间的间隙内与所述第一支撑元件相邻的第二支撑元件;其中,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在接合部处从所述第一件的面向间隙的表面延伸,并且所述接合部的接合部厚度小于与所述接合部相邻的所述第一支撑元件的厚度。本技术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可以包括以下特征中的任一者或其组合:所述第一件还包括被配置成暴露在车辆内部内的暴露表面;所述第一件具有非冲击位置,在所述非冲击位置处所述第一件不被迫朝向所述第二件;和冲击位置,在所述冲击位置处所述第一件被迫朝向所述第二件;在从所述非冲击位置到所述冲击位置的过渡期间,所述接合部分离;所述第二件的所述第二支撑元件包括第一悬臂部分,所述第一悬臂部分从所述第二件的所述面向间隙的表面朝向所述第一件延伸;在从所述非冲击位置到所述冲击位置的过渡期间,所述第一悬臂部分接触所述第一件的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并挠曲以施加阻力抵抗所述第一件的所述运动;所述第二件的所述第二支撑元件包括第二悬臂部分,所述第二悬臂部分从所述第二件的所述面向间隙的表面朝向所述第一件延伸;在从所述非冲击位置到所述冲击位置的过渡期间,所述第二悬臂部分接触所述第一件的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并挠曲以施加阻力抵抗所述第一件的所述运动;当所述第一件处于所述非冲击位置时,所述第二件的所述第二支撑元件的所述第一悬臂部分和所述第二悬臂部分是平行的;当所述第一件从所述非冲击位置移动到所述冲击位置时,所述第二支撑元件的所述第一悬臂部分和所述第二悬臂部分沿大致相反的方向挠曲;当所述力停止迫使所述第一件朝向所述第二件时,所述第一悬臂部分返回到非挠曲状态,从而将所述第一件推向所述非冲击位置;当所述力停止迫使所述第一件朝向所述第二件时,所述第二悬臂部分返回到非挠曲状态,从而将所述第一件推向所述非冲击位置;所述第二件的所述第二支撑元件大致从所述第二件的所述面向间隙的表面正交地延伸;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包括中间部分,所述中间部分大致平行于所述第一件的面向间隙的表面,并且与所述第一支撑元件的所述面向间隙的表面的一部分相对;在从所述非冲击位置到所述冲击位置的过渡期间,所述第一悬臂部分接触所述第一件的所述第一支撑元件的所述中间部分并挠曲以施加阻力抵抗所述第一件的所述运动;当所述第一件处于所述非冲击位置时,所述第二件的所述第二支撑元件的所述第一悬臂部分大致正交于所述第一件的所述第一支撑元件的所述中间部分;所述第一件的所述第一支撑元件还包括第一延伸部分,其在所述接合部处从所述第一件的所述面向间隙的表面延伸;第二延伸部分,其在第二接合部处从所述第一件的所述面向间隙的表面延伸;和中间部分,其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分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分;所述第一延伸部分、所述第二延伸部分和所述中间部分形成与所述第一件的所述面向间隙的表面相邻的通道;所述第二件的所述第二支撑元件与所述第一件的所述第一支撑元件的所述中间部分相邻;在从所述非冲击位置到所述冲击位置的过渡期间,所述第一悬臂部分和所述第二悬臂部分接触所述第一件的所述第一支撑元件的所述中间部分并挠曲以施加阻力抵抗所述第一件的所述运动;并且当所述第一件处于所述非冲击位置时,所述第二件的所述第二支撑元件的所述第一悬臂部分和所述第二悬臂部分大致正交于所述第一件的所述第一支撑元件的所述中间部分。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一种用于车辆内部的塑料部件,所述塑料部件包括:第一件,其与第二件相对并在其间形成间隙;其中,所述第一件和所述第二件两者都包括在力迫使所述第一件朝向所述第二件期间在所述间隙内配合的支撑元件,以提供对所述迫使所述第一件朝向所述第二件的所述力的挠曲阻力并在所述间隙内引起所述第一件的破裂。本技术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可以包括以下特征中的任一者或其组合:所述第二件的所述支撑元件包括一对悬臂部分,所述一对悬臂部分对所述力提供所述挠曲阻力;所述第一件的所述支撑元件包括:第一延伸部分,其在接合部处从所述第一件的面向间隙的表面延伸,所述接合部的接合部厚度小于邻近所述接合部的所述第一延伸部分的厚度;第二延伸部分,其在第二接合部处从所述第一件的所述面向间隙的表面延伸;和中间部分,其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分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分;所述第一延伸部分、所述第二延伸部分和所述中间部分形成与所述第一件的所述面向间隙的表面相邻的通道;在施加所述力期间,在所述接合部处引起所述第一件的所述破裂;所述第二件的所述支撑元件包括一对悬臂部分,所述一对悬臂部分通过抵靠所述第一件的所述支撑元件的所述中间部分挠曲来提供对所述力的挠曲阻力;并且在施加所述力之前,所述第一件的所述支撑元件的所述中间部分大致正交于所述第二件的一对悬臂部分。在研究以下说明书和附图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并明白本技术的这些和其他方面、目标和特征。附图说明在附图中:图1是车辆内部的透视图,示出了具有第一件和第二件的各种塑料部件,诸如仪表板悬伸部分、门把手、中央控制台盖和杯架;图2是图1的内部各种塑料部件中任一者的示意性透视截面图,示出了第一件,其在第二件上方,其中两件之间具有间隙;以及第一支撑元件,其在间隙内从第一件延伸;和第二支撑元件,其在间隙内从第二件延伸;图3是图1的内部各种塑料部件中任一者的示意性立视截面图,示出了第一支撑元件,其在接合部处从第一件的面向间隙的表面延伸;和第二支撑元件,其包括从第二件的面向间隙的表面延伸并且邻近第一支撑元件的中间部分终止的一对悬臂部分;图4A是图3的IVA区域的近视图,示出了接合部,其厚度小于邻近接合部的第一支撑元件(其第一延伸部分)的厚度,如果在间隙内且从内部不可见的接合部处发生破裂,则较薄的厚度旨在当向第一件施加力时引起第一件的这种破裂;图4B是图3的IVB区域的近视图,示出了第二接合部,其厚度小于邻近第二接合部的第一支撑元件(其第二延伸部分)的厚度;图5是图1的内部各种塑料部件中任一者的示意性立视截面图(就像图3那样),但是示出了迫使第一件从非冲击位置(如图3中)到靠近第二件的冲击位置的力,并且第二支撑元件的一对悬臂部分抵靠第一支撑元件挠曲以达到挠曲状态,以向朝向第二件移动的第一件提供挠曲阻力;图6是图1的内部的各种塑料部件中任一者的示意性立视截面图,再次示出了迫使第一件从非冲击位置(如图3中)到靠近第二件的冲击位置的力,并且第一支撑元件的第一延伸部分在间隙内且从车辆内部不可见的接合部处破裂成分离状态;并且图7是图1的内部各种塑料部件中任一者的示意性立视截面图,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车辆内部的塑料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件,其包括第一支撑元件;和/n第二件,其面向所述第一件并且包括与所述第一件和所述第二件之间的间隙内的所述第一支撑元件相邻的第二支撑元件;/n其中,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在接合部处从所述第一件的面向间隙的表面延伸,并且所述接合部的接合部厚度小于与所述接合部相邻的所述第一支撑元件的厚度。/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010 US 16/156,3181.一种用于车辆内部的塑料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件,其包括第一支撑元件;和
第二件,其面向所述第一件并且包括与所述第一件和所述第二件之间的间隙内的所述第一支撑元件相邻的第二支撑元件;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在接合部处从所述第一件的面向间隙的表面延伸,并且所述接合部的接合部厚度小于与所述接合部相邻的所述第一支撑元件的厚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件还包括暴露表面,所述暴露表面被配置成暴露在车辆内部内;
所述第一件具有非冲击位置,在所述非冲击位置处所述第一件不被迫朝向所述第二件;和冲击位置,在所述冲击位置处所述第一件被迫朝向所述第二件;并且
在从所述非冲击位置到所述冲击位置的过渡期间,所述接合部分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件的所述第二支撑元件包括第一悬臂部分,所述第一悬臂部分从所述第二件的面向间隙的表面朝向所述第一件延伸;
所述第一件具有非冲击位置,在所述非冲击位置处所述第一件不被迫朝向所述第二件;和冲击位置,在所述冲击位置处冲击力迫使所述第一件朝向所述第二件;并且
在从所述非冲击位置到所述冲击位置的过渡期间,所述第一悬臂部分接触所述第一件的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并挠曲以施加阻力抵抗所述第一件的运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塑料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件的所述第二支撑元件包括第二悬臂部分,所述第二悬臂部分从所述第二件的所述面向间隙的表面朝向所述第一件延伸;并且
在从所述非冲击位置到所述冲击位置的所述过渡期间,所述第二悬臂部分接触所述第一件的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并挠曲以施加阻力抵抗所述第一件的所述运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塑料部件,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一件处于所述非冲击位置时,所述第二件的所述第二支撑元件的所述第一悬臂部分和所述第二悬臂部分是平行的。


6.如权利要求4或5中任一项所述的塑料部件,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一件从所述非冲击位置移动到所述冲击位置时,所述第二支撑元件的所述第一悬臂部分和所述第二悬臂部分沿大致相反的方向挠曲。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塑料部件,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冲击力停止迫使所述第一件朝向所述第二件时,所述第一悬臂部分返回到非挠曲状态,从而将所述第一件推向所述非冲击位置。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塑料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件的所述第二支撑元件包括第二悬臂部分,所述第二悬臂部分从所述第二件的所述面向间隙的表面朝向所述第一件延伸;
在从所述非冲击位置到所述冲击位置的所述过渡期间,所述第二悬臂部分接触所述第一件的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并挠曲以施加阻力抵抗所述第一件的所述运动;并且
当所述冲击力停止迫使所述第一件朝向所述第二件时,所述第二悬臂部分返回到非挠曲状态,从而将所述第一件推向所述非冲击位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包括中间部分,所述中间部分大致平行于所述第一件的面向间隙的表面,并且与所述第一支撑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卡洛斯·佩雷斯莱库奥纳黛安娜·埃尔南德斯科尔特斯菲德瑞克·佩雷斯莱库奥纳费尔南多·派萨诺罗德里格斯
申请(专利权)人: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