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临河路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2541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2: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临河路基结构,其包括设置于路堤墙一和路堤墙二,路堤墙一和路堤墙二之间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防水土工布一、垫层、防水土工布二、反渗层和路床,路堤墙一、防水土工布一和路堤墙二的下方铺设有底层,路堤墙一临河一侧外壁自上而下呈倾斜设置并呈阶梯状结构,反渗层穿设有多个渗水管一,渗水管一的两端分别穿出路堤墙一和路堤墙二,渗水管一呈倾斜设置且其低端穿出路堤墙一并高于水位,环绕渗水管一设置有多个挡水环台,多个挡水环台分别嵌设于路堤墙一和路堤墙二内,挡水环台的截面呈直角三角形状结构且其斜边朝向路堤墙一和路堤墙二中间一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地下河水的防水效果相对较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临河路基结构
本技术涉及道路路基结构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临河路基结构。
技术介绍
路基指的是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作为路面基础的带状构造物,是铁路和公路的基础,路基是用土或石料修筑而成的线形结构物。修筑在良好的地质、水文、气候条件下的路基。从材料上分,路基可分为土路基,石路基,土石路基三种。现有的公路路基因为路基边坡因其岩层结构等原因,若经常有重型交通设备通过,或遇大雨冲刷,十分容易滑坡坍塌,造成道路设施损毁,给行车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还有可能因其交通事故的发生,且经常发生公路沉降的问题,给人们在路面行车带来不便同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208009178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防沉降公路路基,其技术要点为:包括第一路基层,第一路基层设置在土壤的上表面,第一路基层的上表面与两个隔离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且两个隔离板的上表面与排水装置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一路基层的上表面与第二支撑装置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二支撑装置的上表面与第二路基层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一路基层的上表面设置有砂砾层;砂砾层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挡板,第一挡板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夯土层,第一挡板的左侧面与右侧面分别与两个第一固定块的相对面固定连接,第一夯土层的上表面与第二挡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二挡板的上表面设置有混凝土层,第二挡板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与两个第二固定块的相对面固定连接,混凝土层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路基层,第二路基层的上表面与第一支撑装置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一支撑装置的上表面与防水层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二路基层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夯土层,第二夯土层的上表面设置有防水层;防水层的上表面设置有路面,路面的上表面设置有防滑层,路面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与两个水箱盖的相对面固定连接,且两个水箱盖的下表面均与排水装置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且两个排水装置相远离的一面分别与两个路肩的相对面固定连接,且两个排水装置的一端穿过卡接在路肩左侧面的管套并延伸至路肩的左侧,路肩的下表面设置在土壤的上方。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从该技术方案的说明书以及附图可得出,防水层设置于路面下方,特别是在临河路段,地下水相对较为丰富,该技术方案仅从路面做了防水措施,但是对于地下水的防渗性能相对较差,河水以及地下水会从土壤层以及第一路基层渗入路基内,对路基造成一定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临河路基结构,其对地下河水的防水效果相对较佳。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临河路基结构,包括设置于临河一侧的路堤墙一和设置于路堤墙一朝向边坡一侧的路堤墙二,所述路堤墙一和路堤墙二之间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防水土工布一、垫层、防水土工布二、反渗层和路床,所述路堤墙一、防水土工布一和路堤墙二的下方铺设有底层,所述路堤墙一和路堤墙二均为抗渗钢筋混凝土墙,所述路堤墙一临河一侧外壁自上而下呈倾斜设置并呈阶梯状结构,所述反渗层穿设有多个渗水管一,所述渗水管一的两端分别穿出路堤墙一和路堤墙二,所述渗水管一呈倾斜设置且其低端穿出路堤墙一并高于水位,环绕所述渗水管一设置有多个挡水环台,多个所述挡水环台分别嵌设于路堤墙一和路堤墙二内,所述挡水环台的截面呈直角三角形状结构且其斜边朝向路堤墙一和路堤墙二中间一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通过底层对其上方的各特征做支撑,通过设置于垫层上下方的防水土工布一和防水土工布二对地下水做双重防水,能够有效的减少河水和地下水自底层渗入至垫层和反渗层内;同时,路堤墙一和路堤墙二均为采用抗渗混凝土浇筑形成的抗渗钢筋混凝土墙,能够有效的减少自路堤墙一和路堤墙二相背离的两侧渗入的河水以及地下水,同时,路堤墙二将其朝向边坡一侧挡住的地下水等能够通过多个渗水管一排出至河道内,以缓解路堤墙二朝向边坡侧的压力,同时挡水环台截面呈直角三角形结构,能够有效的增加水通过渗水管一朝向路堤墙一和路堤墙二之间渗透的难度,以优化防渗性能同时减小路堤墙二的压力。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所述底层为加筋土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底层在使用时整体相对更加稳定同时具备更佳的强度和防水性能。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垫层为沙砾层,所述垫层内铺设有钢塑土工格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垫层主要用于承受载荷,钢塑土工格栅具有相对更佳的抗拉强度,其能够使得垫层在使用时抵抗更多的因载荷产生的蠕变,同时垫层为沙砾层,能够破坏渗入至垫层的水渗透的毛细现象,以优化防水性能。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反渗层为碎石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碎石层之间的间隙相对更大,其能够更进一步的破坏水渗透的毛细现象,以进一步减小地下水通过毛细现象渗透的水。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垫层和底层穿设有多个用于进一步做排水的渗水管二,多个所述渗水管二沿道路的长度方向分布。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对垫层和底层内的水做排水,进一步优化防水效果。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渗水管二开设有多个将其管壁贯穿的渗水孔,多个所述渗水孔阵列均布于渗水管二的管壁,所述渗水管二呈倾斜设置且其高端通过锚栓法兰连接于路堤墙一的侧壁,所述渗水管二的低端依次穿过垫层和底层并从路堤墙二的下方穿入至地下。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部分垫层和底层内渗入的水能够通过渗水孔渗入至渗水管二内,并排向远离河道的地下位置,同时渗水管二呈倾斜设置且其高端通过锚栓法兰连接于路堤墙一朝向边坡一侧的墙壁,渗水管二固定连接于底层的钢筋带,能够对垫层和底层做一定的固定作用,同时能够增加路堤墙一抵抗河水冲击力的能力。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渗水管二内穿设有呈两端封闭结构的透水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水管能够对渗水孔做一定的封堵作用,使得水能够渗入至渗水管二内的同时,水依旧能够通过渗水孔进入到渗水管二内,减小泥土砂石等杂质进入到渗水管二内,使得地下的水能够通过毛细现象渗入的概率。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渗水管二穿设于防水土工布一部位的外壁包覆有密封层,所述密封层成型于防水土工布一,所述密封层被弹性卡箍夹持于渗水管二的外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密封层能够有效的对渗水管二穿设于防水土工布一的部位做密封,使得通过此处渗透的水能够通过渗水孔渗入至渗水管二内。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在使用时,通过底层对其上方的各特征做支撑,通过设置于垫层上下方的防水土工布一和防水土工布二对地下水做双重防水,能够有效的减少河水和地下水自底层渗入至垫层和反渗层内;同时,路堤墙一和路堤墙二均为采用抗渗混凝土浇筑形成的抗渗钢筋混凝土墙,能够有效的减少自路堤墙一和路堤墙二相背离的两侧渗入的河水以及地下水,同时,路堤墙二将其朝向边坡一侧挡住的地下水等能够通过多个渗水管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临河路基结构,包括设置于临河一侧的路堤墙一(1)和设置于路堤墙一(1)朝向边坡一侧的路堤墙二(2),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堤墙一(1)和路堤墙二(2)之间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防水土工布一(3)、垫层(4)、防水土工布二(5)、反渗层(6)和路床(7),所述路堤墙一(1)、防水土工布一(3)和路堤墙二(2)的下方铺设有底层(8),所述路堤墙一(1)和路堤墙二(2)均为抗渗钢筋混凝土墙,所述路堤墙一(1)临河一侧外壁自上而下呈倾斜设置并呈阶梯状结构,所述反渗层(6)穿设有多个渗水管一(61),所述渗水管一(61)的两端分别穿出路堤墙一(1)和路堤墙二(2),所述渗水管一(61)呈倾斜设置且其低端穿出路堤墙一(1)并高于水位,环绕所述渗水管一(61)设置有多个挡水环台(611),多个所述挡水环台(611)分别嵌设于路堤墙一(1)和路堤墙二(2)内,所述挡水环台(611)的截面呈直角三角形状结构且其斜边朝向路堤墙一(1)和路堤墙二(2)中间一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临河路基结构,包括设置于临河一侧的路堤墙一(1)和设置于路堤墙一(1)朝向边坡一侧的路堤墙二(2),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堤墙一(1)和路堤墙二(2)之间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防水土工布一(3)、垫层(4)、防水土工布二(5)、反渗层(6)和路床(7),所述路堤墙一(1)、防水土工布一(3)和路堤墙二(2)的下方铺设有底层(8),所述路堤墙一(1)和路堤墙二(2)均为抗渗钢筋混凝土墙,所述路堤墙一(1)临河一侧外壁自上而下呈倾斜设置并呈阶梯状结构,所述反渗层(6)穿设有多个渗水管一(61),所述渗水管一(61)的两端分别穿出路堤墙一(1)和路堤墙二(2),所述渗水管一(61)呈倾斜设置且其低端穿出路堤墙一(1)并高于水位,环绕所述渗水管一(61)设置有多个挡水环台(611),多个所述挡水环台(611)分别嵌设于路堤墙一(1)和路堤墙二(2)内,所述挡水环台(611)的截面呈直角三角形状结构且其斜边朝向路堤墙一(1)和路堤墙二(2)中间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临河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8)为加筋土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临河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层(4)为沙砾层,所述垫层(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久鹏周义伦杨凤杨曦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义伦公路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