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千枚岩填料填筑的路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0182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千枚岩填料填筑的路基结构,所述路基结构包括均匀填筑压实的千枚岩填料和侧边填料包边层,所述侧边填料包边层填筑在千枚岩填料的两侧,所述侧边填料包边层呈斜面填筑,在所述千枚岩填料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填筑顶部填料盖层、底部填料垫层。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千枚岩填料填筑的路基结构,最大限度的隔绝降雨与地下水进入千枚岩路堤内部的可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千枚岩填料填筑的路基结构
本技术涉及公路工程、市政道路工程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千枚岩填料路堤设计与施工。
技术介绍
千枚岩是具有千枚状构造的低级变质岩石。原岩通常为泥质岩石(或含硅质、钙质、炭质的泥质岩)、粉砂岩及中、酸性凝灰岩等,经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或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的底绿片岩相阶段形成。千枚岩岩性松软,遇水易泥化、软化,有涨缩性,工程地质性质较差。千枚岩在我国分布较广,且多呈连片分布。千枚岩片区的公路工程基于投资控制的现实需求,研究利用挖方千枚岩作为路堤填料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国内基于具体工程项目对千枚岩用作路堤填料的设计控制指标、质量控制指标做了较多研究,但普遍存在指标过细、施工工序繁杂、技术要求高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软岩填料水稳定性差,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千枚岩填料填筑的路基结构,最大限度的隔绝降雨与地下水进入千枚岩路堤内部的可能。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千枚岩填料填筑的路基结构,所述路基结构包括千枚岩填料和侧边填料包边层,所述侧边填料包边层填筑在千枚岩填料的两侧,所述侧边填料包边层呈斜面填筑,在所述千枚岩填料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填筑顶部填料盖层、底部填料垫层。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千枚岩填料填筑的路基结构,在千枚岩填料满足对应公路等级的CBR值要求,路堤结构采用全方位的隔水措施设计,在千枚岩填料的两侧面采用侧边填料包边层对整个千枚岩填料进行包边填筑,侧边填料包边为斜面填筑,整个路基结构的横截面呈梯形,千枚岩填料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对应梯形的短边和长边,在填筑过程中先将原地面清表,先将底部填料垫层分层填筑,底部填料垫层填筑厚度达到要求开始将千枚岩填料和侧边填料包边层分区同步填筑,到达顶层时,也是按照底层填料逐层填筑,对于顶层填料盖层需要达到要求的填筑厚度,加厚路床;四周的填料将千枚岩填料包裹在其中,以此达到最大限度的隔绝降雨与地下水进入千枚岩路堤内部,简化了千枚岩用于路堤填料的设计。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顶部填料盖层的中央分隔带,所述中央分隔带采用整体式新泽西护栏结构。中央分隔带设置在顶部填料盖层的中间位置,分隔带的设置可彻底杜绝地表水进入千枚岩填料路堤内部。进一步的,所述侧边填料包边层侧面为斜坡面,所述填料包边层的厚度大于等于3m。其中,填料包边采用符合路基规范的普通填料,在填筑过程中斜坡面上的填料包边与千枚岩填料分区同步填筑。进一步的,所述斜坡面采用拱形或人字形骨架护坡,所述骨架表面采用L型拦水截面,所述骨架网格采用有机生态基材护坡。骨架网格采用喷播有机生态基材护坡,基材应具备保水、保肥和提供足够粘接力的功能,植被覆盖率要求达到80%以上。进一步的,所述底部填料垫层分层填筑,所述底部填料垫层设置在千枚岩路填料的底部,所述底部填料垫层的厚度大于等于2m。在填筑过程中先将原地面清表,之后底部常规填料垫层分层逐层填筑,底部填料的厚度可根据毛细水上升高度计算确定,但不得低于2m。进一步的,所述顶部填料盖层的厚度大于等于1.5m。在千枚岩填料路堤顶部填筑一层常规顶部填料用于加厚路床,避免雨水渗入千枚岩路堤内部。千枚岩填料路基结构的施工工序:1.对原地面进行清表、地基处理和对临时排水沟施工;2.将常规填料分层填筑在地表上,填筑过程需要压实,当底部填料垫层达到规定的厚度时开始填筑千枚岩填料和侧边包边填料;3.中部的千枚岩填料与侧边包边填料分区同步填筑;但是在施工间歇期,千枚岩填筑区应高于侧边包边填料填筑区,侧边填料包边厚度大于3m;4.完成千枚岩填料和侧边包边填料后,开始填筑顶部填料盖层,顶部填筑厚度不得小于1.5m,完成加厚路床填料填筑;5.对填筑好的顶部填料盖层进行完善,在路面设置中央分隔带和护栏;在侧边填料包边面的斜坡面上设置骨架护坡与网格基材防护施工。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本技术一种千枚岩填料填筑的路基结构,千枚岩在强度满足填料要求的情况下,主要是采取措施解决其水稳定性差的问题。本技术采取在千枚岩路堤四周填筑其它填料,综合处理措施最大限度的隔绝降雨与地下水进入千枚岩路堤内部的可能,大大简化了千枚岩用于路堤填料的设计、检测与施工,有利于大范围推广应用。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千枚岩路堤设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千枚岩路堤施工分区同步填筑工序图;图3为千枚岩路堤施工间歇期填筑顶面处理工序图。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1-千枚岩填料,2-侧边填料包边层,3-底部填料垫层,4-顶部填料盖层,5-中央分隔带。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种千枚岩填料填筑的路基结构,所述路基结构包括均匀填筑压实的千枚岩填料1和侧边填料包边层2,所述侧边填料包边层2填筑在千枚岩填料1的两侧,所述侧边填料包边层呈斜面填筑,在所述千枚岩填料1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填筑有顶部填料盖层4、底部填料垫层3。本实施例中千枚岩在强度满足填料要求的情况下,千枚岩填料1四周由底部填料垫层3、顶部填料盖层4和侧边填料包边2包裹在其中,隔绝降雨和地下水进入千枚岩炉体内部,简化千枚岩用于炉体填料的设计,可大范围推广应用。在进行路堤施工过程中,底部填料垫层3分层压实填筑,厚度不得小于2m,侧边填料包边2和千枚岩填料1分区同步填筑,最后填筑顶部填料盖层4。千枚岩填料1侧边包边采用斜面填筑,进一步巩固千枚岩路堤的密实性和稳定性。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在顶部填料盖层4的中央分隔带5,所述中央分隔带5采用整体式新泽西护栏结构。路堤采用全方位的隔水措施设计,中央分隔带5采用整体式新泽西护栏,彻底杜绝地表水下渗进入路堤内部。本实施例中侧边填料包边层2侧面为斜坡面,所述侧边填料包边层2的包边厚度大于等于3m。本实施例中斜坡面采用拱形或人字形骨架护坡,所述骨架表面采用L型拦水截面,所述骨架网格采用有机生态基材护坡。骨架网格采用喷播有机生态基材护坡,基材应具备保水、保肥和提供足够粘结力的功能,3年植被覆盖率要求达到80%以上。本实施例中底部填料垫层3分层填筑,所述底部填料垫层3设置在千枚岩填料1的底部,所述底部填料垫层3的厚度大于等于2m。本实施例中顶部填料盖层4的厚度大于等于1.5m。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千枚岩填料填筑的路基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原地表面清表与地基处理、临时排水沟施工;(2)底部填料垫层的填筑:采用常规的填料作为填筑材料,符合路基规范的普通填料,然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千枚岩填料填筑的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基结构包括千枚岩填料(1)和侧边填料包边层(2),所述侧边填料包边层(2)填筑在千枚岩填料(1)的两侧,所述侧边填料包边层(2)呈斜面填筑,在所述千枚岩填料(1)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填筑有顶部填料盖层(4)、底部填料垫层(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千枚岩填料填筑的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基结构包括千枚岩填料(1)和侧边填料包边层(2),所述侧边填料包边层(2)填筑在千枚岩填料(1)的两侧,所述侧边填料包边层(2)呈斜面填筑,在所述千枚岩填料(1)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填筑有顶部填料盖层(4)、底部填料垫层(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千枚岩填料填筑的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顶部填料盖层(4)的中央分隔带(5),所述中央分隔带(5)采用整体式新泽西护栏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千枚岩填料填筑的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边填料包边层(2)侧面为斜坡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希宝袁松张生章志高雷良王建华陈华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