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汽车仪表板和副仪表板间隙的旋转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2183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2:20
控制汽车仪表板和副仪表板间隙的旋转机构,包括仪表板和副仪表板,所述的副仪表板由外包件和内部支撑件两部分构成,所述的仪表板与副仪表板配合位置处的两侧设置有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所述的外包件的上方设置Y形开口,所述的内部支撑件上设置有配合件,所述的配合件上设置有转轴插入位,所述的配合件的一侧还设置有U形开口,所述的Y形开口与所述的第一旋转轴旋转配合,所述的U形开口与所述的第二旋转轴旋转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解决车身制造公差、累计装配误差等导致的内饰件间隙不均匀、间隙变大等问题,在工艺无法实现的情况下,通过结构优化,保证匹配缝隙均匀一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控制汽车仪表板和副仪表板间隙的旋转机构
本技术属于汽车配件领域,具体涉及控制汽车仪表板和副仪表板间隙的旋转机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技术是通过固定定位结构,如图1和图2示意常规仪表板和副仪表板匹配结构,仪表板和副仪表板是通过背后的卡接结构固定在一起的。当仪表板因自身重力或者其它原因,导致仪表板歪斜或者下沉,副仪表板是卡接结构,所以是无法调节的,导致仪表板和副仪表板的间隙不一,产生间隙偏差,或者因车身钣金、仪表板总成等零件制造公差及装配尺寸链过长等原因,导致配合间隙变大,影响外观,间隙内容易进入灰尘。如果仪表板和副仪表板之间的缝隙不均匀或者太大或者太小,都会导致废品,无法应用在高端车型里,造成生产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提供控制汽车仪表板和副仪表板间隙的旋转机构,来解决现在的仪表板和副仪表板是通过背后的卡接结构固定在一起,无法适应性调节的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控制汽车仪表板和副仪表板间隙的旋转机构,包括仪表板和副仪表板,所述的副仪表板由外包件和内部支撑件两部分构成,所述的仪表板与副仪表板配合位置处的两侧设置有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所述的外包件的上方设置Y形开口,所述的内部支撑件上设置有配合件,所述的配合件上设置有转轴插入位,所述的配合件的一侧还设置有U形开口,所述的Y形开口与所述的第一旋转轴旋转配合,所述的U形开口与所述的第二旋转轴旋转配合。当仪表板产生问题时,通过旋转结构,保证副仪表板总成和仪表板总成可以同步转动,保证间隙均匀。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旋转轴的直径小于第二旋转轴的直径。由于内部支撑件的强度大于外包件的强度,所以需要第一旋转轴的直径小于第二旋转轴。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旋转轴与第二旋转轴的轴线平行,且第二旋转轴的轴线更加靠外。不在同一直线上,增加了安装难度,但是更加全方位的可以进行角度调节,使得缝隙更小。作为优选,所述的转轴插入位插入转轴后通过转轴使得内部支撑件与外包件进行卡紧安装。通过转轴安装,可以调节角度。与现有技术相比:解决车身制造公差、累计装配误差等导致的内饰件间隙不均匀、间隙变大等问题,在工艺无法实现的情况下,通过结构优化,保证匹配缝隙均匀一致。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正面。图2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反面。图3为本技术的组装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的仪表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副仪表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内部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外包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图4中A处的放大图。图9为本技术的图5中B处的放大图。图10为本技术的图9中A-A处的放大图。图11为本技术的图9中B-B处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控制汽车仪表板和副仪表板间隙的旋转机构,包括仪表板1和副仪表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副仪表板2由外包件21和内部支撑件22两部分构成,所述的仪表板1与副仪表板2配合位置处的两侧设置有第一旋转轴101和第二旋转轴102,所述的外包件21的上方设置Y形开口211,所述的内部支撑件22上设置有配合件,所述的配合件上设置有转轴插入位222,所述的配合件的一侧还设置有U形开口221,所述的Y形开口211与所述的第一旋转轴101旋转配合,所述的U形开口221与所述的第二旋转轴102旋转配合,所述的第一旋转轴101的直径小于第二旋转轴102的直径,所述的第一旋转轴101与第二旋转轴102的轴线平行,且第二旋转轴102的轴线更加靠外,所述的转轴插入位222插入转轴后使得内部支撑件22与外包件21进行卡紧安装。在使用过程中,首先把外包件21和内部支撑件22组装在一起,外包件21和内部支撑件22通过转轴插入位222处插入转轴,转轴固定了外包件21和内部支撑件22形成了副仪表板2。副仪表板2与仪表板1进行对接,对接过程中,把副仪表板2的上部对准仪表板1的下部,Y形开口211对准第一旋转轴101旋转插入,U形开口221对准第二旋转轴102插入,且相适应的的进行微调,Y形开口211包裹着第一旋转轴101,U形开口221包裹着第二旋转轴102。通过第一旋转轴101与第二旋转轴102的这样的旋转结构,保证副仪表板总成和仪表板总成可以同步转动,当仪表板因车身等原因装配产生误差,发生偏转时,副仪表板通过Y形开口211和U形开口221旋转,同步转动,保证两者之间的间隙均匀。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任何对本技术做出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替换、变形、改进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控制汽车仪表板和副仪表板间隙的旋转机构,包括仪表板(1)和副仪表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副仪表板(2)由外包件(21)和内部支撑件(22)两部分构成,所述的仪表板(1)与副仪表板(2)配合位置处的两侧设置有第一旋转轴(101)和第二旋转轴(102),所述的外包件(21)的上方设置Y形开口(211),所述的内部支撑件(22)上设置有配合件,所述的配合件上设置有转轴插入位(222),所述的配合件的一侧还设置有U形开口(221),所述的Y形开口(211)与所述的第一旋转轴(101)旋转配合,所述的U形开口(221)与所述的第二旋转轴(102)旋转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控制汽车仪表板和副仪表板间隙的旋转机构,包括仪表板(1)和副仪表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副仪表板(2)由外包件(21)和内部支撑件(22)两部分构成,所述的仪表板(1)与副仪表板(2)配合位置处的两侧设置有第一旋转轴(101)和第二旋转轴(102),所述的外包件(21)的上方设置Y形开口(211),所述的内部支撑件(22)上设置有配合件,所述的配合件上设置有转轴插入位(222),所述的配合件的一侧还设置有U形开口(221),所述的Y形开口(211)与所述的第一旋转轴(101)旋转配合,所述的U形开口(221)与所述的第二旋转轴(102)旋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尚晓飞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井上华翔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