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电协同再生活性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81745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1: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光电协同再生活性炭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的空间为反应室,所述反应室内为含有饱和活性炭颗粒的悬浮液,所述壳体上端设置有进料口,所述反应室内设置有阳极和阴极,阳极和阴极均与所述壳体内壁通过支撑杆连接,所述壳体内壁上设置有光催化板,所述壳体内靠近所述光催化板处设置有紫外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再生效率高的光电协同再生活性炭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电协同再生活性炭装置
本技术属于吸附饱和活性炭再生
,具体涉及一种光电协同再生活性炭装置。
技术介绍
活性炭作为一种优良的吸附剂,它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巨大的比表面积,优良的吸附性能,被大量地应用在处理城市饮用水和工业废水、以及处理含有VOC废气排放领域。然而用过的活性炭若不进行回收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从经济和环保的角度考虑,饱和活性炭的再生,具有极其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活性炭的再生方法主要有热再生法、化学再生法、湿式氧化再生法,虽然热再生效率高,但是炭损失较大,一般在5%~10%,溶剂再生法一般比较适用于那些可逆吸附,如对高浓度、低沸点有机物废水的吸附,他的针对性较强并且微孔易堵塞,影响吸附性能的恢复率。湿式再生氧化法的再生附属设施多,操作较麻烦。电化学再生法不仅操作方便,而且效率高、能耗低,处理对象所受局限性较小。虽然目前电化学的方法效率较高,但一次再生活性炭量少,需要几种再生技术相互促进以进一步的提高其再生效率。如CN102652916采用电化学结合臭氧的方法来提升吸附饱和活性炭再生效率,但是该方法中使用的臭氧浓度需要高达几千、甚至上万ppm才能得到理想的再生效率,然而这种高浓度臭氧的使用需要臭氧处理装置以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并且高浓度的臭氧会造成活性炭表面的含氧功能团遭到破坏而改变活性炭的表面结构,使得活性炭的再生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活性炭的再生效率低的问题。为此,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的一种光电协同再生活性炭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的空间为反应室,所述反应室内为含有饱和活性炭颗粒的悬浮液,所述壳体上端设置有进料口,所述反应室内设置有阳极和阴极,阳极和阴极均与所述壳体内壁通过支撑杆连接,所述壳体内壁上设置有光催化板,所述壳体内靠近所述光催化板处设置有紫外灯。优选的,还包括直流电源,所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与所述阳极电性连接,所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与所述阴极电性连接。优选的,所述阳极为钛基钌铱,所述阴极为不锈钢板。优选的,所述壳体底端设置有曝气室,所述曝气室底部设置有气泵,所述气泵的出气端与气管一端连通,所述气管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壳体内,并与水平方向的排气管连通,所述排气管的外壁上设置有若干排气孔。优选的,所述曝气室底端设置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一端与所述壳体底端连通,所述出料管另一端穿过所述曝气室延伸至所述曝气室下方,所述出料管上设置有阀门。优选的,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包括:凹槽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外壁靠近底部处,所述凹槽体内壁上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一端与第一转轴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转轴另一端穿过所述壳体壁面延伸至所述壳体内,并连接有转筒,所述转筒的外壁沿周向设置有若干搅拌叶,所述第一转轴通过轴承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壁面上。优选的,所述搅拌装置还包括:第一固定轴,所述第一转轴靠近所述输出轴的一端外壁上沿周向设置有若干第一固定轴,所述第一固定轴远离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导向孔,所述第一导向孔内设置有第一移动杆,所述第一导向孔内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一端与所述第一导向孔底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杆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移动杆另一端延伸出所述第一导向孔之外,并与推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移动杆与所述推板相垂直;球阀,设置在所述气管上,所述球阀处于所述曝气室内,所述曝气室侧壁上设置有通孔,所述球阀的阀杆一端与第二转轴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转轴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延伸至所述凹槽体内,所述第二转轴远离所述阀杆的一端外壁上沿周向设置有若干第二固定轴,所述第二固定轴远离所述第二转轴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导向孔,所述第二导向孔内设置有第二移动杆,所述第二导向孔内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一端与所述第二导向孔底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移动杆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移动杆另一端延伸出所述第二导向孔之外,所述第二移动杆处于所述第一移动杆的下方。优选的,所述搅拌叶的上方设置有水平方向的移动板,所述移动板中间设置有圆孔,所述移动板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轴孔,所述轴孔内设置有竖直方向的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下端设置有限位块,所述固定杆的上端与水平方向的连接杆一端连接,所述连接杆另一端与所述壳体内壁连接,所述固定杆上套设有管型弹簧,所述管型弹簧一端与所述限位块连接,所述管型弹簧另一端与所述移动板连接,所述第一转轴靠近所述转筒处设置有凸轮,所述凸轮顶端与所述移动板底端相接触,所述移动板能沿着所述固定杆上下往复运动。优选的,所述曝气室底端对称设置有四个支撑腿。优选的,所述支撑腿底端设置有万向轮。本技术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的一种光电协同再生活性炭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的空间为反应室,所述反应室内为含有饱和活性炭颗粒的悬浮液,所述壳体上端设置有进料口,所述反应室内设置有阳极和阴极,阳极和阴极均与所述壳体内壁通过支撑杆连接,所述壳体内壁上设置有光催化板,所述壳体内靠近所述光催化板处设置有紫外灯。该饱和活性炭再生装置解决了单一电化学技术再生活性炭时用时长的效率问题,采用本技术中的固载TiO2技术可以极大地提升饱和活性炭的再生效率。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曝气室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搅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伸缩结构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伸缩结构的侧视图。图6为本技术中移动板往复移动结构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中移动板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中凸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如下:1-壳体,2-光催化板,3-紫外灯,4-含有饱和活性炭颗粒的悬浮液,5-阳极,6-阴极,7-直流电源,8-进料口,9-曝气室,10-气泵,11-气管,12-排气管,13-出料管,14-凹槽体,15-电机,16-输出轴,17-第一转轴,18-搅拌叶,19-轴承,20-第一固定轴,21-第一导向孔,22-第一移动杆,23-第一弹簧,24-推板,25-球阀,26-通孔,27-阀杆,29-第二固定轴,30-第二导向孔,31-第二移动杆,32-第二弹簧,33-转筒,34-移动板,35-固定杆,36-限位块,37-连接杆,38-管型弹簧,39-凸轮,40-支撑腿,41-万向轮,42-轴孔.111-反应室。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电协同再生活性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1),所述壳体(1)内的空间为反应室(111),所述反应室(111)内为含有饱和活性炭颗粒的悬浮液(4),所述壳体(1)上端设置有进料口(8),所述反应室(111)内设置有阳极(5)和阴极(6),阳极(5)和阴极(6)均与所述壳体(1)内壁通过支撑杆连接,所述壳体(1)内壁上设置有光催化板(2),所述壳体(1)内靠近所述光催化板(2)处设置有紫外灯(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电协同再生活性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所述壳体(1)内的空间为反应室(111),所述反应室(111)内为含有饱和活性炭颗粒的悬浮液(4),所述壳体(1)上端设置有进料口(8),所述反应室(111)内设置有阳极(5)和阴极(6),阳极(5)和阴极(6)均与所述壳体(1)内壁通过支撑杆连接,所述壳体(1)内壁上设置有光催化板(2),所述壳体(1)内靠近所述光催化板(2)处设置有紫外灯(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电协同再生活性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直流电源(7),所述直流电源(7)的正极与所述阳极(5)电性连接,所述直流电源(7)的负极与所述阴极(6)电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电协同再生活性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5)为钛基钌铱,所述阴极(6)为不锈钢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电协同再生活性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底端设置有曝气室(9),所述曝气室(9)底部设置有气泵(10),所述气泵(10)的出气端与气管(11)一端连通,所述气管(11)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壳体(1)内,并与水平方向的排气管(12)连通,所述排气管(12)的外壁上设置有若干排气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光电协同再生活性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室(9)底端设置有出料管(13),所述出料管(13)一端与所述壳体(1)底端连通,所述出料管(13)另一端穿过所述曝气室(9)延伸至所述曝气室(9)下方,所述出料管(13)上设置有阀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光电协同再生活性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峰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益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