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氧器及水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81432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1: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增氧器及水循环系统,增氧器包括水流管体和气流管体,所述气流管体与所述水流管体连接,所述水流管体具有进水口、出水口以及连通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水流通道,所述气流管体具有进气口、出气口以及连通所述进气口和出气口的气流通道,所述水流通道包括收缩段和扩散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增氧器使通过增氧器的水流在增氧器内加速从而使喉道内水压增加,连通喉道的进气端形成负压从而将空气压入水流中,该增氧器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节能环保且噪音低,采用此增氧器的水循环系统能减少氧气泵等设备的使用,降低成本且节能环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增氧器及水循环系统
本技术涉及水产养殖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增氧器及水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在水产养殖业或水族馆等养殖池中需要设置增氧器以将空气压入水中,让空气中的氧气与水充分接触,以达到让部分氧气融入水中,增加水的含氧量,保证水中鱼类生长以及微生物生长的需要。目前主流使用的是增氧泵,由于增氧泵需要一天24小时常开,如此需要耗费大量的电力及成本,同时在大型的养殖池中需要安装多个增氧泵,安装复杂且费时,而且目前的增氧泵的噪音大。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节能和噪音低的增氧器。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节能和噪音低的增氧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增氧器,其包括水流管体和气流管体,所述气流管体与所述水流管体连接,所述水流管体具有进水口、出水口以及连通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水流通道,所述气流管体具有进气口、出气口以及连通所述进气口和出气口的气流通道,所述水流通道包括收缩段和扩散段,所述收缩段的第一端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收缩段的第二端与所述扩散段的第一端连通,所述扩散段的第二端与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出气口与所述扩散段连通,且在所述水流管体的轴向方向上,所述出气口至所述扩散段的第一端的距离小于所述出气口至所述扩散段的第二端的距离。优选地,所述扩散段的第一端在与所述收缩段的第二端连通处设有喉道,所述喉道为直管道,所述扩散段的第二端的内径R大于所述喉道的内径r。优选地,所述扩散段的第二端和所述喉道的内径之比为R:r=1.5~3。优选地,所述出气口的内径d小于所述喉道的内径r,所述喉道与所述进气端的内径之比为r:d=1~4。优选地,所述气流管体的出气口与所述喉道连通。优选地,所述收缩段的内径在所述收缩段的第一端到第二端的方向上变小,所述扩散段的内径在所述扩散段的第一端到第二端的方向上变大。优选地,所述收缩段的长度为L1,所述扩散段的长度为L2,所述收缩段与所述扩散段的长度之比为:L1:L2=2~4。优选地,所述扩散段和所述出水口一体成型,所述进水口和所述收缩段一体成型,所述扩散段插入所述收缩段中并固定组成所述水流管体。一种水循环系统,其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增氧器、水泵、水管和水池,所述增氧器设置在所述水池的进水口,所述水泵通过所述水管与所述增氧器连接并将水输送进所述水池内,所述增氧器的水流管体放置在所述水池的水面下且所述气流管体的进气口放置在所述水池的水面上,所述水池的出水口通过所述水管与所述水泵连接,所述水池溢出的水通过所述水管、水泵和增氧器再次输送进所述水池中。本技术提供的增氧器使通过增氧器的水流在增氧器内加速从而使喉道内水压增加,连通喉道的进气端形成负压从而将空气压入水流中,该增氧器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节能环保且噪音低,采用此增氧器的水循环系统能减少氧气泵等设备的使用,降低成本且节能环保。附图说明通过附图中所示的本技术优选实施例更具体说明,本技术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且并未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的主旨。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增氧器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增氧器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增氧器的扩散段与出水口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增氧器的进水口与收缩段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水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并与之结合为一体,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安装”、“一端”、“另一端”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考图1至图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增氧器6,其包括水流管体1和气流管体2,气流管体2与水流管体1连接,气流管体2与水流管体1可采用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分开制造后将两者连接固定。水流管体1具有进水口101、出水口102以及连通进水口101和出水口102的水流通道,气流管体2具有进气口201、出气口202以及连通进气口201和出气口202的气流通道。使用时,将水流管体1的进水口101和出水口102放置在水面下,同时将气流管体2的进气口201放置在水面上,水流经过增氧器6时,空气能通过气流管体2进入到水流中,从而增加水中含氧量。水流通道包括收缩段103和扩散段104,收缩段103的内径从大变小,扩散段104的内径从小变大,使流经收缩段103的水的流速变大,流经扩散段104的水的流速变小。收缩段的第一端106与进水口101连通,收缩段的第二端107与扩散段的第一端108连通,扩散段的第二端109与出水口102连通,出气口202与扩散段104连通,且在水流管体1的轴向方向上,出气口202至扩散段的第一端108的距离小于出气口202至扩散段的第二端109的距离。气流管体2的出气口202与扩散段104连通,由于出气口202连通处的水流速较大,根据流速大压强小的原理,使出气口202处的压力较小,从而大气压将空气从气流管体2中压入水流中,增加水中含氧量。请参考图1至图3,在优选实施例中,扩散段的第一端108在与收缩段的第二端107连通处设有喉道105,喉道105为直管道,即在扩散段的第一端108在与收缩段的第二端107之间设置有一小段直管道,扩散段的第二端109的内径R大于喉道105的内径r。喉道105的内径可以与扩散段的第一端108的内径相同。在扩散段的第一端108在与收缩段的第二端107之间设置直管道的喉道105,使通过喉道105的水流流速稳定,同时出气口202处的气压也更加稳定,从而增加空气压入水的稳定性。请参考图1至图3,在优选实施例中,扩散段的第二端109和喉道105的内径之比为R:r=1.5~3,既可以满足增大水流流速的要求,也不会使水流过大、水压过大,使水从气流管体2中喷出。请参考图1至图3,在优选实施例中,出气口202的内径d小于喉道105的内径r,喉道105与进气端的内径之比为r:d=1~4。气流管体2可以设置为直管道,也可以设置为弯道或其他形状,将喉道1052与出气口202的内径之比设置为1~4,可以减小将空气压入水流中需要的压力,使空气更容易进入水流中,且水流流速可以不用设置得很大。在进一步的优选实施例中,气流管体2的出气口202与喉道105连通。在出气口202与喉道105连接处,由于喉道105处的水流速度大,使出气口202处形成负压,从而将空气压入水流中,增加水流中的氧含量,适合水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增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水流管体和气流管体,所述气流管体与所述水流管体连接,所述水流管体具有进水口、出水口以及连通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水流通道,所述气流管体具有进气口、出气口以及连通所述进气口和出气口的气流通道,所述水流通道包括收缩段和扩散段,所述收缩段的第一端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收缩段的第二端与所述扩散段的第一端连通,所述扩散段的第二端与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出气口与所述扩散段连通,且在所述水流管体的轴向方向上,所述出气口至所述扩散段的第一端的距离小于所述出气口至所述扩散段的第二端的距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水流管体和气流管体,所述气流管体与所述水流管体连接,所述水流管体具有进水口、出水口以及连通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水流通道,所述气流管体具有进气口、出气口以及连通所述进气口和出气口的气流通道,所述水流通道包括收缩段和扩散段,所述收缩段的第一端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收缩段的第二端与所述扩散段的第一端连通,所述扩散段的第二端与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出气口与所述扩散段连通,且在所述水流管体的轴向方向上,所述出气口至所述扩散段的第一端的距离小于所述出气口至所述扩散段的第二端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段的第一端在与所述收缩段的第二端连通处设有喉道,所述喉道为直管道,所述扩散段的第二端的内径R大于所述喉道的内径r。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段的第二端和所述喉道的内径之比为R:r=1.5~3。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口的内径d小于所述喉道的内径r,所述喉道与所述出气口的内径之比为r:d=1~4。


5.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德基余永寿蔡世康
申请(专利权)人:肇庆市正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