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压柱塞泵用组合式自增强钢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0437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28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高压柱塞泵用组合式自增强钢套,包括内套1和外套2;所述外套2套设在所述内套1的外部;所述外套2的内表面与所述内套1的外表面之间为过盈配合。本申请提供的组合式自增强钢套通过内套与外套装配加工而成,并在装配过程中实现钢套的自增强作用,解决了一体加工钢套进行自增强处理导致的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并且本申请提供的钢套结构简单、易于加工,适用性强,大大节约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压柱塞泵用组合式自增强钢套
本技术涉及钢套
,尤其涉及一种高压柱塞泵用组合式自增强钢套。
技术介绍
高压柱塞泵不但普及于石油、农业、冶金及电力等传统领域,在清洗破拆、隧洞挖掘、航空航天等高端技术产业中也有广泛应用。泵中的钢套与柱塞及阀组配合形成高压腔室,能够起到耐磨耐冲击的作用。随着柱塞的高速往复运动,高压钢套的工作压力不断变化,因此其疲劳寿命是衡量柱塞泵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这就对钢套的寿命设计提出了要求。现有技术中,通常要对一体加工的钢套进行自增强处理,以提高其使用寿命。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挤压法和液压自紧法。这两种方法不但需要根据不同的零件设计专门的设备及工装,还需要设计不同的工艺流程,不仅增加了经济成本,还浪费时间,降低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高压柱塞泵用组合式自增强钢套,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一体加工缸套设计加工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高压柱塞泵用组合式自增强钢套,包括内套和外套;所述外套套设在所述内套的外部;所述外套的内表面与所述内套的外表面之间为过盈配合。可选的,所述外套的内表面由内径不同的第一内侧面和第二内侧面构成;所述第一内侧面与第二内侧面之间设有第一定位面;所述内套的外表面由分别与所述第一内侧面和第二内侧面对应的第一外侧面和第二外侧面构成;所述第一外侧面和第二外侧面之前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面对应的第二定位面。可选的,所述第一内侧面的内径大于第二内侧面的内径;所述第一定位面与所述第二内侧面相交位置设有负倒角;所述第二定位面与第二外侧面相交位置设有与所述负倒角对应的正倒角。可选的,所述第一内侧面的宽度为所述外套内表面宽度的三分之一。可选的,所述外套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若干个连接孔。可选的,所述内套内部设有高压腔室;所述高压腔室的一侧设有阶梯台。可选的,所述内套和外套上设有连通所述高压腔室与所述外套外部的泄漏孔。可选的,所述泄漏孔设有三个且均布于钢套的外圆周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高压柱塞泵用组合式自增强钢套,包括内套1和外套2;所述外套2套设在所述内套1的外部;所述外套2的内表面与所述内套1的外表面之间为过盈配合。本申请提供的组合式自增强钢套通过内套与外套装配加工而成,并在装配过程中实现钢套的自增强作用,解决了一体加工钢套进行自增强处理导致的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并且本申请提供的钢套结构简单、易于加工,适用性强,大大节约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申请一种高压柱塞泵用组合式自增强钢套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钢套中外套内表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钢套中内套外表面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另一种实施例下内套与外套间配合结构的拆解示意图。其中,1-内套,11-第一外侧面,12-第二外侧面,13-第二定位面,14-正倒角,15-高压腔室,16-阶梯台,2-外套,21-第一内侧面,22-第二内侧面,23-第一定位面,24-负倒角,25-连接孔,3-泄漏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见图1,为本申请一种高压柱塞泵用组合式自增强钢套的结构示意图;由图1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压柱塞泵用组合式自增强钢套,包括内套1和外套2,内外套之间为嵌套式的结构,所述外套2套设在所述内套1的外部;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内外套的材质并不加以限制,并且,在分别对内套和外套加工时,要使内外套的尺寸相匹配,以在加工后可以按照预设装配方法装配至一个整体。所述外套2的内表面与所述内套1的外表面之间为过盈配合。本申请提供的是一种组合式自增强钢套,所述自增强是指在钢套施加工作载荷之前,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对其内部或外部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其产生一定量的塑性形变,钢套自紧后产生的残余应力与工作应力方向相反,从而达到降低应力幅,提高钢套疲劳寿命的目的;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钢套由内套的外套组合而成,在加工时,先通过机械加工出内套和外套,配合处的尺寸公差是外套略小于内套,即有一定的过盈量,过盈量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然后,通过热装工艺将内套沿轴向装入外套中,冷却后,外套与内套之间形成过盈装配。这样,外套与内套之间互相挤压形成自增强作用,使得钢套加工完成时即自带自增强效果,无需再进行其他自增强手段。对于上述提到的热装工艺,应当根据内套和外套的尺寸、材料等参数进行相应选取,在本实施例中不予限制。进一步的,由图2和图3可知,在一种可行性实施例中,所述外套2的内表面由内径不同的第一内侧面21和第二内侧面22构成;所述第一内侧面21与第二内侧面22之间设有第一定位面23;所述内套1的外表面由分别与所述第一内侧面21和第二内侧面22对应的第一外侧面11和第二外侧面12构成;所述第一外侧面11和第二外侧面12之前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面23对应的第二定位面13。在本实施例中,设置的相互配合的第一定位面23和第二定位面13,主要用于当内套插入外套时,对是否精确配合提供验证作用;即当内套向内推入时,第二定位面13到达第一定位面23时将无法再向内继续推动,这时表明内套已经完全推入外套中,可以停止继续向内施加作用力。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内侧面21、第二内侧面22的相对位置可以互换,当不同半径的内侧面位置互换时,实际上是改变了内套进入外套的方向,对于内套和外套之间的配合作用不产生影响。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出的另一种实施例下内套与外套间配合结构的拆解示意图中,为了使内套更容易插入到外套当中,可以假定所述第一内侧面21的内径大于第二内侧面22的内径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定位面23与所述第二内侧面22相交位置设有负倒角24;所述第二定位面13与第二外侧面12相交位置设有与所述负倒角24对应的正倒角14;正倒角14与负倒角24的配合相当于增加了内径较小的内侧面的开口大小,因此更利于装配。进一步的,在一种可行性实施例中,可以对第一内侧面和第二内侧面的宽度占比进行限定,例如将第一内侧面21的宽度为所述外套2内表面宽度的三分之一,这样的设计是出于对内套结构设计的考虑,其宽度占比也可以设计成其他数值。进一步的,由图1可知,在可行性实施例中,所述外套2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若干个连接孔25,连接孔25用于钢套与其它结构间的连接,因此可以不限于设计成图中的形式,例如可以设计成螺纹孔等;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孔25应当在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压柱塞泵用组合式自增强钢套,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套(1)和外套(2);/n所述外套(2)套设在所述内套(1)的外部;/n所述外套(2)的内表面与所述内套(1)的外表面之间为过盈配合;/n所述外套(2)的内表面由内径不同的第一内侧面(21)和第二内侧面(22)构成;所述第一内侧面(21)与第二内侧面(22)之间设有第一定位面(23);/n所述内套(1)的外表面由分别与所述第一内侧面(21)和第二内侧面(22)对应的第一外侧面(11)和第二外侧面(12)构成;所述第一外侧面(11)和第二外侧面(12)之前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面(23)对应的第二定位面(1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压柱塞泵用组合式自增强钢套,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套(1)和外套(2);
所述外套(2)套设在所述内套(1)的外部;
所述外套(2)的内表面与所述内套(1)的外表面之间为过盈配合;
所述外套(2)的内表面由内径不同的第一内侧面(21)和第二内侧面(22)构成;所述第一内侧面(21)与第二内侧面(22)之间设有第一定位面(23);
所述内套(1)的外表面由分别与所述第一内侧面(21)和第二内侧面(22)对应的第一外侧面(11)和第二外侧面(12)构成;所述第一外侧面(11)和第二外侧面(12)之前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面(23)对应的第二定位面(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压柱塞泵用组合式自增强钢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侧面(21)的内径大于第二内侧面(22)的内径;所述第一定位面(23)与所述第二内侧面(22)相交位置设有负倒角(24);所述第二定位面(13)与第二外侧面(12)相交位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上青张春光刘光恒杨煜兵张俊峰安磊褚帅刘佳慧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