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泵防虹吸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712509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4: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泵防虹吸装置,包括原水池以及收集池,且所述原水池所在的位置高于所述收集池所在的位置,还包括水泵,所述水泵通过吸水管与所述原水池中的液体相连,所述水泵与排水管相连,且所述排水管的排出口设置在所述收集池的上方,所述排水管还与支管相连,且所述支管设置在所述排水管的最高处,所述支管的排出口设置在所述原水池的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但对水泵的流量及扬程削减较小,而且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泵防虹吸装置
本技术涉及废水处理的
,尤其是指一种水泵防虹吸装置。
技术介绍
在废水处理中经常会用水泵输送介质,包括废水、污泥等。当原水池位置高于收集池位置时,即使水泵停转后,在液位差水头的作用下,介质依然会继续流出。为了克服上述问题,现有常见的解决方式第一种是在水泵排放管道末端加装自动阀门(所述阀门可以是电动或气动),所述自动阀门与水泵联动;第二种是在水泵排放管道末端加装背压阀,在管道内维持一定的压力,以抵消水泵停转后的液位差水头;不需要水泵;第三种是改为静水压力排水或泥,通过自动阀门控制。对于第一种方式,若在水泵排放管道加装自动阀门,首先设备成本会增加,同时需要引入额外的控制信号,因此电控系统的成本也会相应增加;对于第二种方式,若在管路上安装背压阀,会增加管道中的阻力,使得水泵的流量、扬程产生损失;对于第三种方式,若取消水泵改为静水压力排放,则管路安装方式受限,要求管路贴地排布,弯头管阀尽可能少;同时输送距离和流量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水泵的流量、杨程损失大,且成本高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水泵的流量、杨程损失小大,且成本低的水泵防虹吸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一种水泵防虹吸装置,包括原水池以及收集池,且所述原水池所在的位置高于所述收集池所在的位置,还包括水泵,所述水泵通过吸水管与所述原水池中的液体相连,所述水泵与排水管相连,且所述排水管的排出口设置在所述收集池的上方,所述排水管还与支管相连,且所述支管设置在所述排水管的最高处,所述支管的排出口设置在所述原水池的上方。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管包括与所述水泵相连的第一管体、与所述第一管体相连的第二管体、以及与所述第二管体相连的第三管体。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水管位于所述原水池中的液面以下时,所述第一管体由所述水泵所在位置向上延伸直至与所述原水池中的最高液位处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二管体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原水池中的最高液位处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排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三管体的末端。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管设置在所述第二管体上,且所述支管包括第一支体、与所述第一支体相连的第二支体、以及与所述第二支体相连的第三支体,所述支管的排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三支体的末端。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管和所述排水管均呈倒U型。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水管呈直线型。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水管若从所述原水池上方翻入液面中时,所述第一管体由所述水泵所在位置向上延伸且低于所述原水池中的最高液位处,所述第二管体所在的平面低于所述原水池中的最高液位处,所述排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三管体的末端。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管设置在所述第二管体上,且所述支管包括第一支体、与所述第一支体相连的第二支体、以及与所述第二支体相连的第三支体,所述支管的排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三支体的末端。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水管呈倒U型。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所述的水泵防虹吸装置,包括原水池以及收集池以及水泵,所述水泵通过吸水管与所述原水池中的液体相连,从而有利于排出所述原水池内的液体,所述水泵与排水管相连,所述排水管的排出口设置在所述收集池的上方,从而可以实现将所述原水池内的液体传输至所述收集池内进行处理,所述排水管还与支相连,且所述支管设置在所述排水管的最高处,所述支管的排出口设置在所述原水池的上方,当所述水泵停转后,则空气会进入所述排水管中,从而破坏连续满管状态,液体介质将停止自流,不仅实现了防虹吸的目的,产生的额外成本较低,而且对水泵的流量及扬程削减较小。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是本技术水泵防虹吸装置的第一个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水泵防虹吸装置的第二个示意图。说明书附图标记说明:10-原水池,20-收集池,30-水泵,40-吸水管,50-排水管,51-第一管体,52-第二管体,53-第三管体,60-支管,61-第一支体,62-第二支体,63-第三支体。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水泵防虹吸装置,包括原水池10以及收集池20,且所述原水池10所在的位置高于所述收集池20所在的位置,还包括水泵30,所述水泵30通过吸水管40与所述原水池10中的液体相连,所述水泵30与排水管50相连,且所述排水管50的排出口设置在所述收集池20的上方,所述排水管50还与支管60相连,且所述支管60设置在所述排水管50的最高处,所述支管60的排出口设置在所述原水池10的上方。本实施例所述水泵防虹吸装置,包括原水池10以及收集池20,且所述原水池10所在的位置高于所述收集池20所在的位置,从而有利于将所述原水池10内的液体传输至所述收集池20内,还包括水泵30,所述水泵30通过吸水管40与所述原水池10中的液体相连,从而有利于排出所述原水池10内的液体,所述水泵30与排水管50相连,所述排水管50的排出口设置在所述收集池20的上方,从而可以实现将所述原水池10内的液体传输至所述收集池20内进行处理,所述排水管50还与支管60相连,且所述支管60设置在所述排水管50的最高处,所述支管60的排出口设置在所述原水池10的上方,当所述水泵30停转后,则空气会进入所述排水管50中,从而破坏连续满管状态,液体介质将停止自流,不仅实现了防虹吸的目的,产生的额外成本较低,而且对水泵的流量及扬程削减较小。所述排水管50包括与所述水泵30相连的第一管体51、与所述第一管体51相连的第二管体52、以及与所述第二管体52相连的第三管体53,所述原水池10内的液体依次经过所述第一管体51、第二管体52以及第三管体53流入所述收集池20内,方便在所述收集池20内进行处理。所述吸水管40位于所述原水池10中的液面以下时,所述第一管体51由所述水泵30所在位置向上延伸直至与所述原水池10中的最高液位处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二管体52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原水池10中的最高液位处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排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三管体53的末端,从而有利于将所述原水池10内的液体传输至所述收集池20内进行处理。所述支管60设置在所述第二管体52上,且所述支管60包括第一支体61、与所述第一支体61相连的第二支体62、以及与所述第二支体62相连的第三支体63,所述支管60的排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三支体63的末端,从而有利于在所述水泵30停转后,空气进入所述排水管50中,从而破坏连续满管状态,液体介质将停止自流。所述支管60和所述排水管50均呈倒U型。所述吸水管40呈直线型,从而可以使所述吸水管40位于所述原水池10中的液面以下。如图2所示,作为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吸水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泵防虹吸装置,包括原水池以及收集池,且所述原水池所在的位置高于所述收集池所在的位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泵,所述水泵通过吸水管与所述原水池中的液体相连,所述水泵与排水管相连,且所述排水管的排出口设置在所述收集池的上方,所述排水管还与支管相连,且所述支管设置在所述排水管的最高处,所述支管的排出口设置在所述原水池的上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泵防虹吸装置,包括原水池以及收集池,且所述原水池所在的位置高于所述收集池所在的位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泵,所述水泵通过吸水管与所述原水池中的液体相连,所述水泵与排水管相连,且所述排水管的排出口设置在所述收集池的上方,所述排水管还与支管相连,且所述支管设置在所述排水管的最高处,所述支管的排出口设置在所述原水池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泵防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包括与所述水泵相连的第一管体、与所述第一管体相连的第二管体、以及与所述第二管体相连的第三管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泵防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水管位于所述原水池中的液面以下时,所述第一管体由所述水泵所在位置向上延伸直至与所述原水池中的最高液位处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二管体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原水池中的最高液位处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排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三管体的末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泵防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管设置在所述第二管体上,且所述支管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明崔剑虹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白云环保工程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