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线型电感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95125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适于低矮化和小型化的绕线型电感部件。绕线型电感部件具有:芯部,其具有柱状的轴部和分别设置于轴部的第1端部与第2端部的第1支承部、第2支承部;第1端子电极、第2端子电极,它们分别设置于第1支承部与第2支承部;线材,其卷绕于轴部;及罩部件,其覆盖轴部的上表面。在芯部的高度方向上,将轴部的上表面与第1支承部、第2支承部的顶面之间的距离设为顶面台阶差,将轴部的下表面与第1支承部、第2支承部的底面之间的距离设为底面台阶差。顶面台阶差小于底面台阶差,顶面台阶差大于线材的线材直径,轴部的上表面与线材的最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顶面台阶差的一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绕线型电感部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绕线型电感部件。
技术介绍
以往,电子设备搭载各种电感部件。绕线型电感部件具有芯部与卷绕于芯部的线材。芯部具有供线材卷绕的轴部、设置于轴部的两端并向与轴部的轴向交叉的方向突出的第1支承部以及第2支承部。在第1支承部以及第2支承部各自的底面形成有端子电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63099号公报然而,在上述的现有的绕线型电感部件中,从生产性的观点来看,通常通过浸涂方法来形成端子电极。具体而言,使第1支承部以及第2支承部的底面浸渍于被电极材料充满的槽,从该底面到底面周围的面地涂覆电极材料,通过烧制等烧结电极材料而形成端子电极。另外,从绕线型电感部件的安装后的向电路基板固定的固定力、锡焊附着的可视性的观点来看,需要形成于支承部的底面周围的面上的端子电极的高度确保恒定以上。另外,若端子电极与卷绕于轴部的线材接触,则存在产生短路等问题的可能性,因此在端子电极与轴部之间还需要确保恒定以上的间隔。如上所述,轴部的下表面与支承部的底面之间的在芯部的高度方向上的距离(底面台阶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绕线型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n芯部,其具有柱状的轴部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轴部的第1端部与第2端部的第1支承部与第2支承部;/n第1端子电极与第2端子电极,它们分别设置于所述第1支承部的底面与所述第2支承部的底面;/n线材,其卷绕于所述轴部,第1端连接于所述第1端子电极,第2端连接于所述第2端子电极;以及/n罩部件,其至少配设于所述第1支承部的顶面与所述第2支承部的顶面之间,覆盖所述轴部的上表面,/n将所述轴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第1支承部以及所述第2支承部的顶面之间的在所述芯部的高度方向上的距离设为顶面台阶差,/n将所述轴部的下表面与所述第1支承部以及所述第2支承部的底面之间的在所述芯...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621 JP 2019-1153881.一种绕线型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
芯部,其具有柱状的轴部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轴部的第1端部与第2端部的第1支承部与第2支承部;
第1端子电极与第2端子电极,它们分别设置于所述第1支承部的底面与所述第2支承部的底面;
线材,其卷绕于所述轴部,第1端连接于所述第1端子电极,第2端连接于所述第2端子电极;以及
罩部件,其至少配设于所述第1支承部的顶面与所述第2支承部的顶面之间,覆盖所述轴部的上表面,
将所述轴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第1支承部以及所述第2支承部的顶面之间的在所述芯部的高度方向上的距离设为顶面台阶差,
将所述轴部的下表面与所述第1支承部以及所述第2支承部的底面之间的在所述芯部的高度方向上的距离设为底面台阶差,
所述顶面台阶差小于所述底面台阶差,
所述顶面台阶差大于所述线材的线材直径,
所述轴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线材的最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顶面台阶差的一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型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部的上表面具有被所述线材覆盖的覆盖区域和不被所述线材覆盖的暴露区域,
所述覆盖区域的面积大于所述暴露区域的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绕线型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部件覆盖所述第1支承部以及所述第2支承部的顶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型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支承部的底面这侧的内表面与所述第1支承部的底面所成的角度小于所述第1支承部的顶面这侧的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中阳野矢淳后藤田朋孝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