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线型电感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95122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11
提供能够兼得小型化与高频的阻抗特性的确保的绕线型电感部件。绕线型电感部件(1)具有:芯部(10),其具有沿第1方向(Ld)延伸的柱状的轴部(11)和轴部的两端部的第1支承部(12)与第2支承部(13);第1端子电极(51)与第2端子电极(52),它们分别设置于第1支承部与第2支承部;以及线材(80),其卷绕于轴部。将轴部的上表面(21)与第1支承部以及第2支承部(13)的顶面(33)之间的在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Td)上的距离设为顶面台阶差(D1),将轴部的下表面(22)与第1支承部以及第2支承部的底面(34)之间的在第2方向上的距离设为底面台阶差(D2)。顶面台阶差与底面台阶差相同,顶面台阶差和底面台阶差为50μm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绕线型电感部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绕线型电感部件。
技术介绍
以往,电子设备搭载有各种电感部件。绕线型电感部件具有芯部与卷绕于芯部的线材。芯部具有供线材卷绕的轴部以及设置于轴部的两端并向与轴部的轴向交叉的方向突出的支承部。在支承部形成有端子电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63099号公报然而,在上述那样的电感部件中,轴部比支承部细,以便不因绕线的卷绕而对外形尺寸产生影响。另外,在电感部件中,因在安装时所要求的端子电极的高度、端子电极与轴部的下表面之间所要求的间隔,通常,将轴部的下表面与支承部的底面之间的在高度方向上的距离亦即底面台阶差确保为恒定以上。但是,电感部件的小型化推进,另一方面,若欲将底面台阶差确保为恒定以上,则使轴部变细,但若使磁通集中的位置亦即轴部变细,则这次无法确保电感部件的高频下的阻抗特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兼得小型化与高频中的阻抗特性的确保的绕线型电感部件。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绕线型电感部件具有:芯部,其具有沿第1方向延伸的柱状的轴部以及在上述第1方向上分别设置于上述轴部的第1端部与第2端部的第1支承部与第2支承部;第1端子电极,其设置于上述第1支承部;第2端子电极,其设置于上述第2支承部;线材,其卷绕于上述轴部,第1端连接于上述第1端子电极,第2端连接于上述第2端子电极;以及罩部件,其至少配设于上述第1支承部与上述第2支承部之间,覆盖上述轴部的上表面,将上述轴部的上表面与上述第1支承部以及上述第2支承部的顶面之间的在与上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的距离设为顶面台阶差,将上述轴部的下表面与上述第1支承部以及上述第2支承部的底面之间的在上述第2方向上的距离设为底面台阶差,上述顶面台阶差与上述底面台阶差相同,上述顶面台阶差以及上述底面台阶差为50μm以下。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兼得小型化与高频的阻抗特性的确保的绕线型电感部件。附图说明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绕线型电感部件的主视图。图2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绕线型电感部件的端面图。图3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绕线型电感部件的立体图。图4的(a)是芯部的俯视图,图4的(b)是芯部的主视图。图5是绕线型电感部件的频率-阻抗特性图。附图标记的说明1…绕线型电感部件;10…芯部;11…轴部;12…第1支承部;13…第2支承部;51…第1端子电极;52…第2端子电极;80…线材;90…罩部件;Td…第2方向;Ld…第1方向;Wd…第3方向;D1…顶面台阶差;D2…底面台阶差;D3…侧面台阶差;Du…最大高度。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附图存在为了使理解变得容易而放大表示构成要素的情况。构成要素的尺寸比率存在与实际的尺寸比率或者其他的附图中的尺寸比率不同的情况。另外,在剖视图中,标注阴影线,但为了使理解变得容易,存在省略一部分的构成要素的阴影线的情况。图1、图2以及图3所示的绕线型电感部件1例如是安装于电路基板等的表面安装型的部件。该绕线型电感部件1例如包含智能手机或者手腕佩戴用的移动电子设备(例如,智能手表)等便携式电子设备(移动电子设备),能够在各种设备中被使用。绕线型电感部件1具有芯部10、第1端子电极51、第2端子电极52、线材80、罩部件90。此外,在图1、图2中,利用双点划线表示罩部件90。芯部10具有沿第1方向Ld延伸的柱状的轴部11以及在第1方向Ld上分别设置于轴部11的第1端部与第2端部的第1支承部12与第2支承部13。轴部11例如呈四棱柱状。轴部11具有在第2方向Td的两侧的上表面21、下表面22以及在第3方向Wd的两侧的一对侧面23、24。第1支承部12与第2支承部13呈从轴部11的第1端与第2端起向与第1方向Ld正交的第2方向Td以及第3方向Wd延伸且主面为长方形的板状。第1支承部12与第2支承部13将轴部11支承得与绕线型电感部件1的安装对象的电路基板平行。第1支承部12与第2支承部13形成为与轴部11一体。此外,轴部11以及第1支承部12与第2支承部13优选通过滚磨加工、倒角加工等,使角部以及棱线部成为曲面或者平面。如图1以及图2所示,第1支承部12与第2支承部13具有,在第1方向Ld上朝向轴部11侧的内表面31、朝向与内表面31相反一侧的外侧的端面32、在第2方向Td的两侧的顶面33、底面34以及在第3方向Wd的两侧的一对侧面35、36。第1支承部12的内表面31与第2支承部13的内表面31对置。此外,底面34是在将绕线型电感部件1安装于电路基板时与电路基板对置的面。侧面35、36为不是内表面31、端面32、顶面33以及底面34的面。第1支承部12以及第2支承部13的侧面35与轴部11的侧面23面向大致相同方向,第1支承部12以及第2支承部13的侧面36与轴部11的侧面24面向大致相同方向。第1支承部12以及第2支承部13的顶面33与轴部11的上表面21面向大致相同方向,第1支承部12以及第2支承部13的底面34与轴部11的下表面22面向大致相同方向。在本说明书中,第2方向Td是与第1方向Ld垂直的方向中的、将绕线型电感部件1安装于电路基板时与电路基板垂直的方向,第3方向Wd是与第1方向Ld垂直的方向中的、与电路基板平行的方向。因此,第2方向Td是与底面34垂直的方向,第3方向Wd是与底面34平行的方向。另外,后述的“芯部的高度尺寸T1”是芯部10的沿着第2方向Td的高度,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是顶面33与底面34之间的尺寸。“宽度尺寸W1”是芯部10的沿着第3方向Wd的宽度,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是一对侧面35、36之间的尺寸。“长度尺寸L1”是芯部10的沿着第1方向Ld的长度,如图4的(a)所示,是第1支承部12的端面32与第2支承部13的端面32之间的尺寸。作为芯部10的材料,能够使用磁性材料(例如,镍(Ni)-锌(Zn)系铁氧体、锰(Mn)-Zn系铁氧体)、氧化铝、金属磁性体等。对这些材料的粉末进行压缩成型以及烧结,由此能够获得芯部10。另外,作为芯部10,也可以是以含有磁性粉的树脂为材料的成型品。第1端子电极51与第2端子电极52设置于第1支承部12与第2支承部13。在第1支承部12以及第2支承部13处,第1端子电极51与第2端子电极52为越离开内表面31侧的端部而朝向端面32侧,则高度越高。此外,高度是沿着第2方向Td的尺寸。第1端子电极51与第2端子电极52具有底面34的底面部电极61、端面32的端面部电极62、侧面35、36的侧面部电极63、64。底面部电极61遍布底面34的整体形成。端面部电极62形成为覆盖作为端面32的局部的下侧部分。端面部电极62形成为从底面部电极61起经由端面32与底面34之间的棱线上的部分而连续。端面部电极62为,在端面32处,第3方向Wd的中央部高于第3方向Wd的两端部。另外,端面部电极6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绕线型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n芯部,其具有沿第1方向延伸的柱状的轴部以及在所述第1方向上分别设置于所述轴部的第1端部与第2端部的第1支承部与第2支承部;/n第1端子电极,其设置于所述第1支承部;/n第2端子电极,其设置于所述第2支承部;/n线材,其卷绕于所述轴部,第1端连接于所述第1端子电极,第2端连接于所述第2端子电极;以及/n罩部件,其至少配设于所述第1支承部与所述第2支承部之间,覆盖所述轴部的上表面,/n将所述轴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第1支承部以及所述第2支承部的顶面之间的在所述芯部的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的距离设为顶面台阶差,/n将所述轴部的下表面与所述第1支承部以及所述第2支承部的底面之间的在所述芯部的第2方向上的距离设为底面台阶差,/n所述顶面台阶差与所述底面台阶差相同,/n所述顶面台阶差以及所述底面台阶差为50μm以下。/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621 JP 2019-1153891.一种绕线型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
芯部,其具有沿第1方向延伸的柱状的轴部以及在所述第1方向上分别设置于所述轴部的第1端部与第2端部的第1支承部与第2支承部;
第1端子电极,其设置于所述第1支承部;
第2端子电极,其设置于所述第2支承部;
线材,其卷绕于所述轴部,第1端连接于所述第1端子电极,第2端连接于所述第2端子电极;以及
罩部件,其至少配设于所述第1支承部与所述第2支承部之间,覆盖所述轴部的上表面,
将所述轴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第1支承部以及所述第2支承部的顶面之间的在所述芯部的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的距离设为顶面台阶差,
将所述轴部的下表面与所述第1支承部以及所述第2支承部的底面之间的在所述芯部的第2方向上的距离设为底面台阶差,
所述顶面台阶差与所述底面台阶差相同,
所述顶面台阶差以及所述底面台阶差为50μm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型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端子电极与所述第2端子电极,越是从所述第1支承部与所述第2支承部的相互对置的内表面这一侧的端部朝向与所述内表面相反一侧的端面这一侧的端部,则高度越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绕线型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中阳野矢淳后藤田朋孝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