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卸车瓦楞结构厢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94060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自卸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自卸车瓦楞结构厢体,包括底板、两个侧板、前板和后板,两个侧板相对设置于底板的第一表面且分别设置于底板的两侧,两个侧板的一个板面上均匀冲压有多个平行的第一凹槽,相邻的第一凹槽之间成型有第一凸棱,第一凹槽、第一凸棱的截面的形状均为梯形且宽度相等;前板、后板相对设置于底板的第一表面且分别设置于底板的另外两侧,后板的一个板面上均匀冲压有多个平行的第二凹槽、另一板面上成型有多个相互平行的第二凸棱,第二凸棱与第二凹槽的位置相对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自卸车瓦楞结构厢体能有效防止车厢侧板涨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卸车瓦楞结构厢体
本技术涉及自卸车
,具体涉及一种自卸车瓦楞结构厢体。
技术介绍
目前,绝大多数自卸车采用矩形田字格箱体结构,即箱体由前板、底板和两侧板组焊而成,后板通过铰链机构安装于厢体的后部,箱体的前、后、侧板均通过上下边梁、横筋和竖筋及前、后立柱加强,底板均采用纵梁和横梁焊接而成,有部分自卸车的侧板采用瓦楞板,其选用的普遍的瓦楞截面,其截面惯性矩较小,侧厢板容易涨厢,尤其是转弯时候但截面抗弯强度不够好,容易涨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供一种自卸车瓦楞结构厢体,解决现有技术中自卸车车厢的侧板的抗弯强度不够容易导致涨厢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自卸车瓦楞结构厢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两个侧板、前板和后板,两个所述侧板相对设置于所述底板的第一表面且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两侧,两个所述侧板的一个板面上均匀冲压有多个平行的第一凹槽,相邻的所述第一凹槽之间成型有第一凸棱,所述第一凹槽、第一凸棱的截面的形状均为梯形且宽度相等;所述前板、后板相对设置于所述底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卸车瓦楞结构厢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两个侧板、前板和后板,两个所述侧板相对设置于所述底板的第一表面且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两侧,两个所述侧板的一个板面上均匀冲压有多个平行的第一凹槽,相邻的所述第一凹槽之间成型有第一凸棱,所述第一凹槽、第一凸棱的截面的形状均为梯形且宽度相等;所述前板、后板相对设置于所述底板的所述第一表面且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板的另外两侧,所述后板的一个板面上均匀冲压有多个平行的第二凹槽、另一板面上成型有多个相互平行的第二凸棱,所述第二凸棱与所述第二凹槽的位置相对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卸车瓦楞结构厢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两个侧板、前板和后板,两个所述侧板相对设置于所述底板的第一表面且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两侧,两个所述侧板的一个板面上均匀冲压有多个平行的第一凹槽,相邻的所述第一凹槽之间成型有第一凸棱,所述第一凹槽、第一凸棱的截面的形状均为梯形且宽度相等;所述前板、后板相对设置于所述底板的所述第一表面且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板的另外两侧,所述后板的一个板面上均匀冲压有多个平行的第二凹槽、另一板面上成型有多个相互平行的第二凸棱,所述第二凸棱与所述第二凹槽的位置相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卸车瓦楞结构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卸车瓦楞结构厢体还包括加强件,所述加强件包括第一加强杆、第二加强杆,所述第一加强杆设置于两个所述侧板之间,所述第一加强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侧板且连接处均位于所述侧板的中部;所述第二加强杆设置于两个所述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曲童王洪雷姚国曾龙张有喜龚磊李爽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华神特装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