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卸式车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6320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1 18: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卸式车斗,属于车斗技术领域。包括:一侧铰接于车身的底板,固定在所述底板的边角处的立体框架;所述底板与所述立体框架构成一个六面体;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立体框架左右两侧面的左侧板和右侧板,安装在所述立体框架和/或底板上铰接组件,传动连接于所述铰接组件的前侧板和/或右侧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铰接组件设置车斗的其中一侧面或者两侧面可翻转,便于直接卸料,无需通过辅助工具将物料车斗内捞出,提高了卸料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卸式车斗
本技术属于车斗
,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卸式车斗。
技术介绍
因工地的路面凹凸不平,故在转移时颠簸时常见的现象,因此为了防止物料因颠簸发生滑落、掉落,因此工地上使用的转移工具都是具有防护栏的箱体,能够将物料很好的容纳在内,防止滑落、掉落。但是在卸料的过程中,则需要人为的或者通过机械臂将箱体内的物料捞出再放置指定的位置。首先如果通过人为将置于箱体的物料取出劳动力大、且不适用于高密度、大体积的物料;其次如果使用机械臂,则很好的解决了人为取出带来的问题,但是因为工地上对物料的需求是实时变更的,不可能每个地方都设置机械臂,也不可能将机械臂随时随地的移动,不符合经济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便于的卸料的车斗。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卸式车斗,包括:一侧铰接于车身的底板,固定在所述底板的边角处的立体框架;所述底板与所述立体框架构成一个六面体;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立体框架左右两侧面的左侧板和右侧板,安装在所述立体框架和/或底板上铰接组件,传动连接于所述铰接组件的前侧板和/或右侧板。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铰接组件包括:固定管,固定在所述固定管两侧的支座,通过轴承安装在所述固定管两端的转盘,固定在所述转盘的外端面上的弧形容纳槽,位于所述弧形容纳槽内部的弧形齿轮,开设在所述支座上的滑槽,固定在所述支座上的旋转电机,以及传动连接于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轴上的转动齿轮;所述旋转电机与所述转动齿轮分别位于所述支座的两侧,即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所述滑槽,使得转动齿轮与所述弧形齿轮相互啮合。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分别通过连接板穿过所述固定管与所述转盘固定连接,所述转动齿轮的自转通过弧形齿轮带动转盘旋转,当所述弧形齿轮的一端与所述转动齿轮相啮合时,所述前侧板和/或右侧板被打开;当所述弧形齿轮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动齿轮相啮合时,所述前侧板和/或右侧板处于闭合状态。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底板的另一侧与顶出气缸的活塞杆相铰接,所述顶出气缸铰接在所述车身上。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顶出气缸与车身的铰接处位于所述铰接组件所在位置的另一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铰接组件设置车斗的其中一侧面或者两侧面可翻转,便于直接卸料,无需通过辅助工具将物料车斗内捞出,提高了卸料的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的铰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的车斗主视图。图3为实施例2的车斗主视图。图1至图3中的各标注为:铰接组件11、底板301、立体框架302、左侧板303、右侧板304、支座101、转盘102、弧形容纳槽103、弧形齿轮104、滑槽105、转动齿轮10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1在现有技术中的卸料,是通过顶出气缸直接将车斗侧翻卸料。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侧翻后车斗因为底面与侧面的连接处接近垂直,故会导致位于底面与侧面物料被卡接在连接处,还需要人工卸料,同样存在效率低的技术问题。因此,针对上述问题,专利技术人在现有技术上做了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车斗包括:底板301,固定在所述底板301的边角处的立体框架302;所述底板301与所述立体框架302构成一个六面体;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立体框架302左右两侧面的左侧板303和右侧板304,安装在所述立体框架302上的铰接组件,传动连接于所述铰接组件的左侧板303和/或右侧板304。当左侧板303或右侧板304均与所述立体框架302为铰接时,即此时的车斗仅有一侧可以实现快捷卸料,当卸料指定位置不在同一位置时,需要调整车身的朝向,将铰接的侧板与卸料位置处于同侧,操作起来不是很方便。因此设置左侧板303和右侧板304均与所述立体框架302为铰接,即车斗的两侧都可实现快捷式卸料,调整车身的朝向便可实现位于卸料地点那侧的快捷卸料。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铰接组件11包括:与所述立体框架302固定连接的固定管,且所述固定管的两侧固定有支座101,该支座101通过螺栓或者焊接直接与所述固定管结合成一体。所述固定管的两端的内部通过轴承安装有转盘102,所述转盘102的外端面处设置有弧形容纳槽103,所述弧形容纳槽103的内部设置有与之相对应的弧形齿轮104,所述弧形齿轮104的弧度大于45℃。所述支座101上开设有滑槽105。且所述支座101上固定有旋转电机,该旋转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所述滑槽105并传动连接有转动齿轮106,即所述旋转电机与所述转动齿轮106分别位于所述支座101的两侧,使得转动齿轮106与所述弧形齿轮104相互啮合。同时,所述固定管设置弧形槽,该弧形槽的弧度大于所述弧形齿轮104(图中未体现出来)。左侧板303和右侧板304分别通过连接板202穿过所述固定管的弧形槽并与所述转盘102固定连接,所述转动齿轮106的自转通过弧形齿轮104带动转盘102旋转。左侧板与右侧板同时为铰接时,所述顶出气缸与车身的铰接处无限制,能够将车斗翻转即可;当左侧板或者右侧板其中一个为铰接时,则所述顶出气缸与车身的铰接处位于所述铰接组件所在位置的另一处。此时的铰接组件的工作原理如下:当左侧板303和右侧板304的底部与所述车斗的底板301相互接触时,转动齿轮106与弧形容纳槽103内的弧形齿轮104的外端相互啮合。当需要打开左侧板303或者右侧板304,转动齿轮106转动,转动齿轮106的啮合处由弧形齿轮104的外端转向弧形齿轮104的内端,在这个过程中,转盘102被迫向外翻转,即左侧板303或者右侧板304被打开。当弧形齿轮104的内端与旋转齿轮6啮合时,此时左侧板303或者右侧板304打开的角度为最大,关闭旋转电机打开的角度不变。当卸料结束后,打开旋转电机,转动齿轮106的啮合处由弧形齿轮104的内端转向弧形齿轮104的外端,在这个过程中,转盘102被迫向内转动,即左侧板303或者右侧板304被回转。当弧形齿轮104的外端与旋转齿轮6啮合时,左侧板303和右侧板304的底部与所述车斗的底板301再次接触时。实施例2根据实施例1的描述,当左侧板303或者右侧板304从底部被打开时,如果车身较宽再加上车斗发生了倾斜,因此很有可能出现车斗的出口位于车身的内部,那么物料自动滑出后将会直接落在车身上,而不是指定的地点。如果物料为颗粒或者粉状,很容易造成物料的损失;如果物料为管桩或者木材,那同样还是需要再次搬运,效率反而没有增加。因此,专利技术人根据上述描述,对车斗设计出了另一种新的方案。如图3,所述铰接组件设置在所述车斗的底板301上,即前侧板305和右侧板304的底端与所述铰接组件铰接。所述铰接组件包括:与所述车斗的底板301固定连接的固定管,且所述固定管的两侧固定有支座101,该支座101通过螺栓或者焊接直接与所述固定管结合成一体。所述固定管的两端的内部通过轴承安装有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卸式车斗,其特征在于,包括:/n一侧铰接于车身的底板,固定在所述底板的边角处的立体框架;所述底板与所述立体框架构成一个六面体;/n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立体框架左右两侧面的左侧板和右侧板,安装在所述立体框架和/或底板上铰接组件,传动连接于所述铰接组件的前侧板和/或右侧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卸式车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侧铰接于车身的底板,固定在所述底板的边角处的立体框架;所述底板与所述立体框架构成一个六面体;
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立体框架左右两侧面的左侧板和右侧板,安装在所述立体框架和/或底板上铰接组件,传动连接于所述铰接组件的前侧板和/或右侧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卸式车斗,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组件包括:固定管,固定在所述固定管两侧的支座,通过轴承安装在所述固定管两端的转盘,固定在所述转盘的外端面上的弧形容纳槽,位于所述弧形容纳槽内部的弧形齿轮,开设在所述支座上的滑槽,固定在所述支座上的旋转电机,以及传动连接于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轴上的转动齿轮;
所述旋转电机与所述转动齿轮分别位于所述支座的两侧,即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璨宋永生宋昕锐李慧
申请(专利权)人:金陵科技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