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门内板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93709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车门内板总成,包括内板和至少两个防撞梁,所述防撞梁设置在所述内板内侧,所述防撞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内板的前端和后端固定,所述防撞梁在所述内板的上下方向间隔设置,通过在车门的内板上设置了至少两个防撞梁,使得提升了车门整体的碰撞性能,车门在受到碰撞时,至少两个防撞梁的设置,减少了车门的变形,减少了司机和乘客受到伤害的现象,有效保护了司机和乘客的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门内板总成
本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是一种车门内板总成。
技术介绍
安全、节能、环保是汽车工业发展的三大主题,而碰撞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各大汽车公司一直在致力于提高汽车的碰撞性能。在汽车的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和偏置碰撞中,由于车门结构的变形会大大影响司机和乘客的受伤程度,严重时会威胁到司机或乘客的生命安全。目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传统的解决方式是,在车门内板上加装防撞梁,来加强门板的强度和刚度,改善车门的受力状况和力的传递路径,减少车门的变形,提高车门的吸能特性。但是通常在车门内板上设置单个的防撞梁,且防撞梁多为钢管结构,这使得车门的整体的碰撞性能较低,在发生碰撞时司机或乘客受到的威胁较大;并且通常会在钢管结构的防撞梁上布置补强胶片,以增加防撞梁结构的稳定性,补强胶片设置在钢管上增加了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车门内板上增加单个的钢管防撞梁结构,使得车门的碰撞性能较低的问题,提供一种车门内板总成。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车门内板总成,包括内板和至少两个防撞梁,所述防撞梁设置在所述内板内侧,所述防撞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内板的前端和后端固定,所述防撞梁在所述内板的上下方向间隔设置。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防撞梁设置为3个,一个所述防撞梁设置在所述内板的上端,另外两个所述防撞梁设置在所述内板的中部,3个防撞梁增加了车门内板的防撞性能,减少车辆受到碰撞时,司机和乘客受到伤害的现象。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内板的前端和后端均设置有向内的凸部,所述防撞梁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所述凸部上,所述内板、所述凸部和所述防撞梁构成环形结构,环形结构增加了车门内板的结构的稳定性,增加了车门内板的缓冲性能。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防撞梁上设置有多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沿着所述防撞梁的延伸方向布置,增加了防撞梁自身的结构强度,提升了防撞梁的抗凹性能,进而增加了车门内板整体的结构强度,进而提升了车门内板的防撞性能。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防撞梁上设置有多个凹槽,所述凹槽间隔设置在所述防撞梁上,所述凹槽内设置膨胀胶,以增加防撞梁自身的结构,提升了车门内板受到碰撞时的抗凹性能,并且凹槽和膨胀胶的方式替换了补强胶片的方式,节省了成本。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防撞梁的上侧和下侧均设置有安装孔,将线束卡子安装在安装孔上,减少线束的凌乱现象,使得能够合理的走线。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防撞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内板的两侧焊接,增加了防撞梁与内板连接的紧固性。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内板上设置有玻璃升降器安装孔、扬声器安装孔、前门附件安装孔和后视镜安装孔,便于安装车门所需的各种零部件。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内板包括前段和后段,所述前段和后段焊接固定,所述前段的厚度大于所述后段的厚度,提升了车门内板抗下沉的能力,合理减轻了车门内板的整体质量。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内板上设置有车门铰链加强板,增加了车门与车身连接的稳定性。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在车门的内板上设置了至少两个防撞梁,使得提升了车门整体的碰撞性能,车门在受到碰撞时,至少两个防撞梁的设置,减少了车门的变形,减少了司机和乘客受到伤害的现象,有效保护了司机和乘客的安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内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A的剖视图;图5为防撞梁与内板的剖视图;图中标记:1-内板,2-防撞梁,3-凸部,4-加强筋,5-凹槽,6-安装孔,7-玻璃升降器安装孔,8-扬声器安装孔,9-前门附件安装孔,10-后视镜安装孔,11-前段,12-后段,13-车门铰链加强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1如图1-图5所示,一种车门内板总成,包括内板1和至少两个防撞梁2,所述防撞梁2设置在所述内板1内侧,所述防撞梁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内板1的前端和后端固定,所述防撞梁2在所述内板1的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横向布置,本处所指的内板1的内侧为内板1安装在车门和车架上之后,关闭状态时,朝向车身内部一侧为内板1的内侧,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撞梁2均大体呈横向布置在内板1上。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撞梁2设置为3个,一个所述防撞梁2设置在所述内板1的上端,另外两个所述防撞梁2设置在所述内板1的中部,使得防撞梁2整体相比单个钢管防撞梁增加了车门的抗凹性能,增加了车门的碰撞性能。如图2-图5所示,所述内板1的前端和后端均设置有向内的凸部3,此处的向内与前文所说的内板1的内侧相同方向,不在赘述,所述防撞梁2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所述凸部3上,所述内板1、所述凸部3和所述防撞梁2构成环形结构;所述防撞梁2上设置有多个加强筋4,所述加强筋4沿着所述防撞梁2的延伸方向布置,所述加强筋4设置有两个且并排布置;所述防撞梁2上设置有多个凹槽5,所述凹槽5间隔设置在所述防撞梁2上,所述凹槽5内设置膨胀胶;所述防撞梁2的上侧和下侧均设置有安装孔6;所述防撞梁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内板1的两侧焊接,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撞梁2的两端与内板1上的凸部焊接。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内板1上设置有玻璃升降器安装孔7、扬声器安装孔8、前门附件安装孔9和后视镜安装孔10;所述内板1包括前段11和后段12,所述前段11和后段12焊接固定,所述前段11的厚度大于所述后段12的厚度,本实施例中,所述前段11的厚度为1.2mm-1.6mm,所述后段12的厚度为0.5mm-0.9mm;所述内板1上设置有车门铰链加强板13。本申请的具体工作过程:在车门受到碰撞的时候,通过多个防撞梁2增加了车门整体结构的抗凹性能,使得提升了车门的碰撞性能,由此,在碰撞过程中车门的变形量较小,进而对司机和乘客的伤害较小,有效的保护的司机和乘客的安全。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门内板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板(1)和至少两个防撞梁(2),所述防撞梁(2)设置在所述内板(1)内侧,所述防撞梁(2)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内板(1)的前端和后端固定,所述防撞梁(2)在所述内板(1)的上下方向间隔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门内板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板(1)和至少两个防撞梁(2),所述防撞梁(2)设置在所述内板(1)内侧,所述防撞梁(2)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内板(1)的前端和后端固定,所述防撞梁(2)在所述内板(1)的上下方向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内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2)设置为3个,一个所述防撞梁(2)设置在所述内板(1)的上端,另外两个所述防撞梁(2)设置在所述内板(1)的中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内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1)的前端和后端均设置有向内的凸部(3),所述防撞梁(2)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所述凸部(3)上,所述内板(1)、所述凸部(3)和所述防撞梁(2)构成环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内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2)上设置有多个加强筋(4),所述加强筋(4)沿着所述防撞梁(2)的延伸方向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内板总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漆银利朱红霞熊建华饶聘王俊淋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