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零部件制造用智能生产线及其工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零部件加工
,具体为一种零部件制造用智能生产线及其工作方法。
技术介绍
在对零部件进行机加工时,机加工车间,主要加工小批量、多品种的零件为主。由于批量小装夹方式上没法实现用工装装夹,由于品种多各工序频繁换活,导致装卡占用时间长,致使开机率的比较低,平均在60%左右。特别是在CNC加工中心序,由于装卡占用时间长,每人只能开一台CNC机床,熟练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而且熟练操作人员越来越难招,车间的人工成本高、效率低成为制约生产速度的瓶颈,总结得出存在以下缺点:(1)加工效率低,生产成本高,工厂管理不易实现标准化,人力成本不断攀升,既要管理机器又要管理人,管理成本高,不易实现信息化,不能有效的利用机台进行生产。(2)零点定位系统成本高,并且在进行加工时不能适用于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环境。(3)机床自重超过2T,机床的移动由人工完成,定位精度在厘米级,在加工时难以补偿机床位置的偏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零部件制造用智能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料机构(2)、输送机构(1)、生产机构(3)和托盘机构(4),所述输送机构(1)包括固定架(11)以及固定在固定架(11)上方的桁架轨道(12),所述桁架轨道(12)的表面滑动连接有机械手组件(13),所述机械手组件(13)的内腔滑动连接有升降机械臂(14),所述升降机械臂(14)的底部贯穿机械手组件(13)的内腔并延伸至机械手组件(13)的下方,所述升降机械臂(14) 的底部与托盘机构(4)的表面活动连接;/n所述托盘机构(4)包括夹持托盘(41)以及分别固定在夹持托盘(41) 内腔的零点定位模块(42)和气密性检测模块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零部件制造用智能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料机构(2)、输送机构(1)、生产机构(3)和托盘机构(4),所述输送机构(1)包括固定架(11)以及固定在固定架(11)上方的桁架轨道(12),所述桁架轨道(12)的表面滑动连接有机械手组件(13),所述机械手组件(13)的内腔滑动连接有升降机械臂(14),所述升降机械臂(14)的底部贯穿机械手组件(13)的内腔并延伸至机械手组件(13)的下方,所述升降机械臂(14)的底部与托盘机构(4)的表面活动连接;
所述托盘机构(4)包括夹持托盘(41)以及分别固定在夹持托盘(41)内腔的零点定位模块(42)和气密性检测模块(43),所述零点定位模块(42)包括零点基座(421)以及螺纹连接在零点基座(421)上方的定位板(422),所述定位板(422)的内腔开设有零点基座孔(423),所述零点基座(421)的内腔活动连接有活塞板(424),所述零点基座(421)的内腔固定连接有弹簧柱(425),所述弹簧柱(425)的一端贯穿活塞板(424)的底部并延伸至活塞板(424)的内腔,所述活塞板(424)的内腔开设有与弹簧柱(425)的顶端适配的卡接槽(426),所述活塞板(424)的表面连通有气嘴(427),所述活塞板(424)的顶部活动连接有钢珠(429),所述零点基座孔(423)的内腔活动连接有拉钉(428),所述钢珠(429)的表面与拉钉(428)的表面弹性接触,所述气密性检测模块(43)的内腔通过连通管道与零点定位模块(42)的内腔连通;
所述升降机械臂(1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架(15),所述第一连接架(1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6),所述固定板(16)的底部转动连接有回转支撑内套圈(17),所述固定板(1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18),所述伺服电机(18)输出轴的底端贯穿固定板(16)的顶部并延伸至固定板(16)的下方,所述伺服电机(18)输出轴的表面与固定板(16)的内腔转动连接,所述回转支撑内套圈(17)的表面啮合有回转支撑外套圈
(19),所述伺服电机(18)输出轴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与回转支撑外套圈(19)的表面啮合的主动齿轮(1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零部件制造用智能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支撑内套圈(17)的内腔通过齿路与回转支撑外套圈(19)的内腔啮合,所述回转支撑内套圈(1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基座板(118),所述基座板(118)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滑动轨道(110),所述滑动轨道(110)表面的两侧均滑动连接有夹持板(111),两个所述夹持板(111)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夹钳(1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零部件制造用智能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板(118)的表面转动连接有驱动气缸(113),所述驱动气缸(113)活塞杆的一端与夹持板(111)的表面转动连接,所述回转支撑内套圈(17)的表面与基座板(118)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基座板(118)的表面通过转动杆转动连接有连接板(114),所述连接板(114)的两侧均转动连接有连杆(115),两个连杆(115)远离的连接板(114)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夹持板(111)的表面转动连接,所述连杆(115)与连接板(114)的连接处为夹持板(111)的中轴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零部件制造用智能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夹钳(112)的表面与夹持托盘(41)的表面弹性接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维国,赵忠阳,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航科电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