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介绍的光纤维薄板具有如下特征:至少使用2张薄板进行粘贴在一起,将光纤维夹在中间,对从光纤维薄板边缘跨出的鼓凸部分覆盖加强管,加强管从薄板边侧插入到上下薄板之间适当的深度,然后接合固定到薄板上。(*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主要介绍将光纤维配置在薄板内制成。
技术介绍
光机器内所使用的光纤维配线等光纤维薄板一般采用将光纤维粘合在上下两块具有柔韧性的树脂制薄板之间的构造。但,从薄板一端露出光纤维的部分,即光纤维薄板的端部,会对光纤维产生弯曲力,容易引起光纤维的损伤或者导致其特性退化。在此,可以在光纤维上覆盖加强管来保护光纤维。通过加强管作为光纤维的加强构造,一般都考虑采用将覆盖光纤维的加强管的端部和薄板的端部进行连接的构造。但是,如果仅仅将加强管端部和薄板端部连接起来,通过加强管自身重量的作用,加强管就可能会在与薄板端部的连接处发生弯曲,从而导致光纤传输损失增大,或者由于连接处的连接不良而导致加强管从薄板脱落。所以,传统做法是在加强管和薄板的连接处设置有如图44A~图44C所示的光纤维加强结构。该光纤维加强结构,先将光纤维薄板6上的加强管1的端部与薄板2的端部进行接合连接(用符号3表示接合连接部),然后,再将加强板4由上述接合连接部3的附近被薄板2的一面或者两面(例图中为单面)所覆盖来进行接合固定,图示有光纤维5的加强(对薄板2边缘突出部分的加强)。于是,在图中光纤维薄板1中的光纤维5只标示了1根,而通常情况下都是若干根。还有,光纤维5有被配置成曲线形状而非直线形状的场合。如上所述,使用加强板4对接合连接部3附近部分进行加强,可以防止加强管1从其安装部位弯曲及从薄板2上脱落。但,由于加强板4本身的重量,可能会导致其它部分容易弯曲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其特征在于将夹持的光纤维至少粘合在2张薄板之间,用加强管将伸出板边缘的光纤维覆盖起来,加强管插入上下薄板之间,以插入由板边缘开始适当的深度的状态,将其接合固定到薄板上。在该光纤维薄板中,插入上下薄板之间的加强管的端部分成上下两半,并且压平,也可以贴合到上下薄板上。而且,分开上下两半,保持压平,插入到两块薄板之间的加强管的端部的长度,最好也能进行调整。还有,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特征将夹持的光纤维至少粘合在两张薄板之间,用加强管将薄板边缘露出的光纤维延伸部分进行覆盖,该加强管头部分开成上下两片,一头插入两块薄板之间,另一头插入薄板外层与另外准备的加强板之间,以夹持进行接合固定。在该光纤维薄板中,插入两块薄板之间的加强管的端部被分割成3片,并且压平,然后再粘合到上下两块薄板。另外,本专利技术还具有如下特征将光纤维配置到用一张或者若干张具有柔韧性薄板构成的光纤维薄板内,在加强管的后端部,在光纤维露出的部位形成鼓凸部的同时,在薄板的前端部设置有切口形成上下对开的加强管,将从鼓凸部露出的光纤维覆盖起来,使得对开部分将上述薄板从上下两个方向夹住。这种情况下,鼓凸部位的宽度应小于加强管内径,鼓凸部位最好是被纳入到加强管的圆筒里面。还有,加强管对开部分的长度上下也可以不同。本专利技术还具有如下特征可以用多张薄板将光纤维夹住进行接合固定,或者是在构成光纤维的树脂内由埋设的光纤维构成的光纤维薄板中,在前端部设置有切口形成一个上下对开形状的加强管,从后侧覆盖住光纤维,用对开部分将上述薄板从上下两个方面夹住。为了将该对开部位覆盖起来,在薄板的上下两面分别粘合至少一张上侧加强板及至少一张下侧加强板。这种情况下,上侧加强板及下侧加强板前端位置最好是前后错开。另外,上侧加强板及下侧加强板的前端最好是长于对开部分的前端一直延伸到前方。进一步说,上侧加强板及下侧加强板的后端最好是长于上述薄板的后端一直延伸到后方。本专利技术还具有如下特征光纤维与抗拉纤维一起被收容到加强管内,形成光纤维线,该光纤维线的前端与从该光纤维线前端露出的光纤维被夹在上下薄板之间进行固定的光纤维薄板,在位于下侧的薄板上配置的光纤维上安装辅助薄板,在该辅助薄板上配置从加强管露出的抗拉纤维,在该抗拉纤维上、在位于上侧的位置安装薄板。这种情况下,最好再将加强管的前端以夹持在上下薄板之间进行固定。还有,将埋设抗拉纤维的接合剂层填充到辅助薄板的后端部与安装在辅助板稍远处的加强管前端之间形成的空隙,在该接合剂层埋设并固定位于辅助板和加强管之间的光纤维。本专利技术还具有如下特征在薄板内配置的光纤维通过空隙覆盖加强管而构成的单芯松套光纤维芯线,是从该薄板边缘内侧拉出到薄板外的光纤维薄板,或者在薄板内配置的带状多芯光纤维中,通过各自的空隙覆盖加强管来构成若干根单芯松套光纤维芯线,是从该薄板边缘内侧拉出薄板外的光纤维薄板,在管的薄板内插入到端部的内部填充接合剂。特别是使用带状多芯光纤维时,可以用接合剂对薄板内的同样的管进行接合,也可使用二维排列来对松套管光纤维芯线进行分支。另外,本专利技术还具有如下特征在薄板内配置的光纤维上通过空隙来覆盖加强管而构成的单芯松套光纤维芯线,是从该薄板边缘内侧拉出薄板外的光纤维薄板,或者在薄板内配置的带状多芯光纤维中,通过各自的空隙来覆盖加强管而构成的若干根单芯松套光纤维芯线,是从该薄板边缘内侧拉出薄板外的光纤维薄板,沿加强管长度方向上下移动的薄板不会对加强管位于薄板内的部分进行限制,即采用一种长度方向无限制构造。此时,可以采用长度方向无限制构造。例如,在加强管至少位于薄板内的部分,可以覆盖在加强管的外周面上持有不粘合内径的树脂制的圆筒部件的构成,或者在加强管至少位于薄板内的部分,覆盖树脂制的圆筒部件上下剖开成一对对开片的构成。特别是使用带状多芯光纤维时,可采用二维排列对松套管光纤维芯线进行分支。还有,本专利技术还具有如下特征在相互接合在一起的至少2张薄板内,呈带状并列配置若干根单芯光纤维,带状配置的若干根光纤维是从薄板内部通过加强管被拉出到薄板外面的光纤维薄板。在加强管的薄板内的前端部分至少设置成对开状的同时,将其中一边安装到位于下侧的薄板上,在该对开片上,将光纤维排列从带状改变为束状。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光纤维薄板的制作方法具有如下特征它包括下面几个工序,在下侧的薄板上呈带状配置若干根单芯光纤维的工序,在呈带状排列的若干根光纤维上、覆盖前端侧为对开型的加强管到与薄板重合的位置、将加强管位于下侧的对开片安装到下侧的薄板上的工序,在该对开片上、将光纤维的排列从带状调整为束状的工序,在光纤维发生排列变化的部分覆盖上侧的上述对开片的工序以及安装位于上侧薄板的工序。附图说明图1A表示本专利技术光纤维薄板的一个实施例,是光纤维薄板端部的平面图。图1B表示在图1A的A-A线的剖面图。图1C表示在图1A的B-B线的剖面图。图2A表示本专利技术光纤维薄板的变形举例,是光纤维薄板端部的平面图。图2B表示在图2A的C-C线的剖面图。图2C表示在图2A的D-D线的剖面图。图3A表示本专利技术光纤维薄板的变形例子,是光纤维薄板端部的平面图。图3B表示在图3A的E-E线的剖面图。图3C表示在图3A的F-F线的剖面图。图4A表示将加强管分割为二等份时的例子,是加强管的剖面图。图4B表示将加强管平均分割为三等份时的例子,是加强管的剖面图。图4C表示将加强管的下侧分割为三份时的例子,是加强管的剖面图。图4D表示将加强管分割为四等份时的例子,是加强管的剖面图。图5A表示本专利技术光纤维薄板变形例子,是光纤维薄板端部的平面图。图5B表示在图5A的J-J线的剖面图。图5C表示在图5A的K-K线的剖面图。图6A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光纤维薄板变形例子,是光纤维薄板端部的平面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纤维薄板,至少由2张薄板粘贴在一起,将光纤维夹住。光纤维薄板边缘露出的延伸部覆盖加强管。该加强管从薄板边插入到上下薄板之间的适当深度,然后接合固定到薄板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藤大悟,泷泽和宏,下道毅,玉木康博,林幸生,藤原邦彦,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藤仓,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