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吉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井内钻具行走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55551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1:50
一种井内钻具行走机构包括上部行走机构、电机双接头和下部行走机构,上部行走机构通过电机双接头与下部行走机构连接,上部行走机构与下部行走机构结构相同;上部行走机构由第一行走内衬、第一行走外壳、第一行走电机、第一行走传扭轴、第一行走传压杆和固定螺母组成;通过第一行走电机内转子带动第一行走传扭轴旋转,将扭矩通过第一行走传扭轴传递给第一行走传压杆,由于第一行走传压杆只能进行轴向移动,将传递来的扭矩转换成轴向力,实现第一行走内衬的伸缩,进而实现钻具的行走给进,同时该结构具有反向行走功能,给井下钻具行走给进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极具创新意义且意义十分重大,应用性前景极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井内钻具行走机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钻井工具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自行走自变向导向钻进系统的井内钻具行走机构。
技术介绍
专利号为CN20171008251.8的一种井下扭矩自平衡有缆钻具系统摆脱传统钻具系统对钻杆的深度依赖,以铠装缆管为主要能量传输介质,双钻头逆向回转近钻头扭矩平衡碎岩进尺,既高效又节能,大大减少了起下钻时间,减少了钻具对井壁的扰动,但同时出现了一个问题,失去钻杆后该套钻具系统不具备自主给进的能力,上部铠装缆管是柔性的,也不可能给下部钻具系统提供给进力,只能依靠自身重量加压进行竖直井钻进,无法进行定向或水平钻进作业。专利号为CN104727749A的蠕动钻地机器人采用电动推杆伸缩进行钻地机器人的给进,但电动推杆很难在有限的径向空间内实现大负荷运行,井下扭矩自平衡有缆钻具系统在给进的过程中会存在较大的轴向负荷,显然这种方式无法满足需要;武汉理工大学张英等人研究的水下仿生拱泥机器人采用液压推进器实现拱泥机器人的给进,但液压推进器的安装需要较大的空间,而且液压推进器的控制也较为复杂,不适合地质岩心钻探用设备。...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井内钻具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行走机构、电机双接头(7)和下部行走机构,上部行走机构通过电机双接头(7)与下部行走机构连接,上部行走机构与下部行走机构结构相同;/n上部行走机构由第一行走内衬(1)、第一行走外壳(2)、第一行走电机(3)、第一行走传扭轴(4)、第一行走传压杆(5)和固定螺母(6)组成;/n所述第一行走内衬(1)上部与自行走自变向导向钻进系统的井内随钻井壁支撑机构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行走内衬(1)下部与第一行走传压杆(5)固定连接,第一行走内衬(1)有一用来通过相应配套泥浆循环设备的中空通道(101),中空通道(101)周围第一行走内衬(1)上设有多个可使钻具内部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内钻具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行走机构、电机双接头(7)和下部行走机构,上部行走机构通过电机双接头(7)与下部行走机构连接,上部行走机构与下部行走机构结构相同;
上部行走机构由第一行走内衬(1)、第一行走外壳(2)、第一行走电机(3)、第一行走传扭轴(4)、第一行走传压杆(5)和固定螺母(6)组成;
所述第一行走内衬(1)上部与自行走自变向导向钻进系统的井内随钻井壁支撑机构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行走内衬(1)下部与第一行走传压杆(5)固定连接,第一行走内衬(1)有一用来通过相应配套泥浆循环设备的中空通道(101),中空通道(101)周围第一行走内衬(1)上设有多个可使钻具内部缆线穿过的通孔(102),外壁(103)上部设有朝向第一行走传压杆(5)方向延伸的第一环形倒角(104),外壁(103)底部一侧设置有第一矩形键(105),所述第一行走外壳(2)下部与第一行走电机(3)的外转子固定连接,内壁201与第一行走内衬(1)的外壁(103)通过第一矩形键(105)与键槽(203)配合滑动连接,第一行走外壳(2)外壁上部设有朝向第一行走内衬(1)方向延伸的第二环形倒角(202),所述第一行走电机(3)为中空伺服电机,第一行走电机(3)外转子上部与第一行走外壳(2)下端固定连接,第一行走电机(3)外转子下部与电机双接头(7)一端固定连接,第一行走电机(3)内转子与第一行走传扭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科张聪谢晓波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