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屋外侧排水施工结构,具体涉及一种侧入式雨水斗施工结构;包括连接管和雨水立管,所述雨水立管竖直设置在与女儿墙同侧的建筑物外墙上,连接管位于雨水立管上部并与其连通,预埋防水管段一端连接弯管段,另一端与雨水斗可拆卸连接;所述雨水斗侧入式雨水斗包括连接管和空心结构的进水端头;所述预埋防水管段包括管道基层,管道基层的外壁从内至外依次包覆有管道防腐层、聚氨酯防水层和河沙抹面层;雨水斗下方的屋顶处为凹陷设计,屋顶上覆盖有防水密封膏及封边、聚氨酯防水层、自粘密封圈、找平层、屋面结构楼板。采用本方案的女儿墙侧排水施工结构具有施工结构简单,施工后无漏水隐患且便于后期清掏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侧入式雨水斗施工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屋外侧排水施工结构,具体涉及一种侧入式雨水斗施工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侧排雨水斗,如图1所示,先在女儿墙1预留出安装侧排雨水斗的孔洞,然后使侧排雨水斗101一端穿过该孔洞后将侧排雨水斗砌筑在女儿墙体内,再将防水卷材102粘牢,最后将铸铁箅子103压入侧排雨水斗的入水口。目前有以下缺点:(1)侧排雨水斗安装后,由于侧排雨水斗的侧面为L型结构,即侧排雨水斗的入水口至出水口的横截面逐渐减小,所以侧排雨水斗与女儿墙之间缝隙104越深入缝隙越窄小,从而很难将深处的窄小缝隙填充密实;同时有竖向缝隙水泥砂浆易流失,进一步增加封堵施工的困难。(2)由于缝隙104的封堵施工难度大,不仅对工人的技术和责任心要求高,也会导致施工效率低下。(3)由于缝隙无法封堵密实,极易再次漏水,当漏水后进行二次封堵时,该缝隙依然会因上述原因而无法填充密实,进而导致缝隙处再次漏水的恶性循环。(4)由于侧排雨水斗的转角处逐渐收缩,该转角处易堵塞却不易清掏;而且后期清掏时需要将已经通过防水卷材粘牢在入水口的铸铁算子取下,清掏后还需将铸铁算子再次通过防水卷材粘牢在入水口,不利于后期清掏工作。(5)前期施工工艺复杂,工序过多,对工人的技术和责任心要求高,施工周期长;后期维护管理工作大,维护费用高。(6)漏水会使建筑物外墙污染,清理费用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施工结构简单、对工人技术要求低,施工后无漏水隐患且便于后期取出清掏的侧入式雨水斗施工结构,本技术不仅进水面积大不易堵塞,且不会因漏水而污染建筑物外墙,后期维护工作简单。本方案中的侧入式雨水斗施工结构,包括连接管和雨水立管,所述雨水立管竖直设置在与女儿墙同侧的建筑物外墙上,连接管位于雨水立管上部并与其连通,还包括预埋防水管段,所述预埋防水管段预埋于女儿墙内,预埋防水管段伸出女儿墙内侧的一端与雨水斗可拆卸连接,预埋防水管段伸出女儿墙外侧的一端一体设有弯管段;所述弯管段与连接管套设连接;所述雨水斗侧入式雨水斗包括连接管和空心结构的进水端头;所述进水端头包括连接面板、主进水面板以及位于连接面板和主进水面板之间的侧进水面板;所述连接管的侧壁与进水侧板在同一直线上,连接管的一端与连接面板固定连接并与进水端头相通,连接管的另一端伸入预埋防水管段内;所述主进水面板和侧进水面板均设有过滤孔;所述预埋防水管段的外壁上套设有止水翼环,止水翼环位于预埋防水管段的中部;所述预埋防水管段包括管道基层,管道基层的外壁从内至外依次包覆有管道防腐层、聚氨酯防水层和河沙抹面层;所述弯管段下方设有依次连接的连接管和雨水立管,弯管段伸入连接管的入口内;雨水斗下方的屋顶处为凹陷设计,屋顶上覆盖有防水密封膏及封边、聚氨酯防水层、自粘密封圈、找平层、屋面结构楼板。本技术的优点是:(1)由于在使用时先将预埋防水管段直接浇筑在女儿墙内,且预埋防水管段的外壁从内至外依次包覆有管道防腐层、聚氨酯防水层和河沙抹面层,无需在女儿墙上预留孔洞,同时河沙抹面层可与女儿墙浇筑时的混凝土很好的结合,避免结合处有缝隙,降低漏水隐患。(2)管道基层可防止管道腐蚀,延长使用寿命;聚氨酯防水层与河沙抹面层结合,将河沙抹面层牢牢固定在预埋防水管段上同时加强管道与混凝土的紧密连接,使预埋防水管段与女儿墙合为一体,降低漏水风险。(3)由于其进水端头为空心结构,进水端头有主进水面板和侧进水面板,增加了进水面积,可加快排水。由于进水端头通过连接管与预埋防水管段连接,便于拆卸及连接,适用范围广且使用方便;(4)侧入式雨水斗与预埋防水管段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清理时将侧入式雨水斗取下即可,大大降低清掏工作的难度。弯管直径与预埋防水管段直径相同,即排水的横截面基本不变,不易堵塞且易于清掏。(5)由于预埋防水管段外包覆的管道防腐层、聚氨酯防水层和河沙抹面层可在生产车间完成,且预埋防水管段直接浇筑在女儿墙内,无需封堵施工。可使施工工序简化、降低施工难度,进而缩短工期、提高质量。(6)由于侧入式雨水斗的进水端头为空心结构,进水端头有主进水面板和侧进水面板,增加了进水面积,可加快排水。进一步,还包括横截面为三角形的阻水圈,该阻水圈位于预埋防水管段和连接管之间;所述阻水圈的底面与连接管外壁相贴合,阻水圈的底面所对应的棱边与预埋防水管段内壁相抵,可便于侧入式雨水斗的连接固定。由于阻水圈与预埋防水管段之间的摩擦力小于阻水圈与连接管外壁之间的摩擦力,在后期清掏,需要将侧入式雨水斗取出或插接时,阻水圈会固定在侧入式雨水斗上,便于侧入式雨水斗的拆卸及安装,进一步减少后期维护工作。进一步,所述侧入式雨水斗的主进水面板和连接面板为长方形,侧进水面板包括底板、顶板和两个侧板;可增加靠近底面的进水面积。所述顶板和两个侧板设有过滤孔,连接管的侧壁与底板在同一直线上。进一步,所述主进水面板设有网格状的过滤孔,所述顶板和两个侧板设有条状的过滤孔。进一步,所述预埋防水管段的材质为金属或塑料,止水翼环与预埋防水管段为同种材质,便于在工厂连接加工;阻水圈的材质采用氯丁橡胶。进一步,所述连接管远离进水端头的一端外壁边缘处设有倒角。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施工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侧排雨水斗的透视图;图3为本技术女儿墙侧排水施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女儿墙侧排水施工结构中预埋防水管段与侧入式雨水斗的连接示意图;图5为图4中A的放大图;图6为图5中阻水圈的横截面图;图7为本技术女儿墙侧排水施工结构中侧入式雨水斗的结构图;图8为本技术女儿墙侧排水施工结构中侧入式雨水斗的前视图。图中,1为女儿墙,101为侧排雨水斗,102为防水卷材,103为铸铁箅子,104为缝隙,105为连接管,106为雨水立管,107为屋顶,2为预埋防水管段,201为管道基层,202为管道防腐层,203为聚氨酯防水层,204为河沙抹面层,3为弯管段,4为侧入式雨水斗,401为连接面板,402为侧板,403为主进水面板,404为底板,405为连接管,5为阻水圈,501为底面,502为棱边。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3至图8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中的女儿墙侧排水施工结构,包括连接管和雨水立管,该雨水立管竖直设置在与女儿墙同侧的建筑物外墙上,连接管位于雨水立管上部并与其连通。预埋防水管段预埋于女儿墙内,预埋防水管段伸出女儿墙内侧的一端与侧入式雨水斗可拆卸连接;预埋防水管段伸出女儿墙外侧的一端设有连接头并与弯管段连接,弯管段的另一端伸入连接管。侧入式雨水斗包括连接管和空心结构的进水端头,该进水端头包括连接面板、主进水面板以及位于连接面板和主进水面板之间的侧进水面板。连接管的侧壁与进水侧板在同一直线上,连接管的一端与连接面板固定连接并与进水端头相通,连接管的另一端伸入预埋防水管段内。主进水面板的面积大于连接管的横截面积,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侧入式雨水斗施工结构,包括连接管和雨水立管,所述雨水立管竖直设置在与女儿墙同侧的建筑物外墙上,连接管位于雨水立管上部并与其连通,其特征在于:/n还包括预埋防水管段,所述预埋防水管段预埋于女儿墙内,预埋防水管段伸出女儿墙内侧的一端与雨水斗可拆卸连接,预埋防水管段伸出女儿墙外侧的一端一体设有弯管段;所述弯管段与连接管套设连接;/n所述雨水斗侧入式雨水斗包括连接管和空心结构的进水端头;所述进水端头包括连接面板、主进水面板以及位于连接面板和主进水面板之间的侧进水面板;所述连接管的侧壁与进水侧板在同一直线上,连接管的一端与连接面板固定连接并与进水端头相通,连接管的另一端伸入预埋防水管段内;所述主进水面板和侧进水面板均设有过滤孔;/n所述预埋防水管段的外壁上套设有止水翼环,止水翼环位于预埋防水管段的中部;所述预埋防水管段包括管道基层,管道基层的外壁从内至外依次包覆有管道防腐层、聚氨酯防水层和河沙抹面层;所述弯管段下方设有依次连接的连接管和雨水立管,弯管段伸入连接管的入口内;/n雨水斗下方的屋顶处为凹陷设计,屋顶上覆盖有防水密封膏及封边、聚氨酯防水层、自粘密封圈、找平层、屋面结构楼板。/n
【技术特征摘要】
1.侧入式雨水斗施工结构,包括连接管和雨水立管,所述雨水立管竖直设置在与女儿墙同侧的建筑物外墙上,连接管位于雨水立管上部并与其连通,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预埋防水管段,所述预埋防水管段预埋于女儿墙内,预埋防水管段伸出女儿墙内侧的一端与雨水斗可拆卸连接,预埋防水管段伸出女儿墙外侧的一端一体设有弯管段;所述弯管段与连接管套设连接;
所述雨水斗侧入式雨水斗包括连接管和空心结构的进水端头;所述进水端头包括连接面板、主进水面板以及位于连接面板和主进水面板之间的侧进水面板;所述连接管的侧壁与进水侧板在同一直线上,连接管的一端与连接面板固定连接并与进水端头相通,连接管的另一端伸入预埋防水管段内;所述主进水面板和侧进水面板均设有过滤孔;
所述预埋防水管段的外壁上套设有止水翼环,止水翼环位于预埋防水管段的中部;所述预埋防水管段包括管道基层,管道基层的外壁从内至外依次包覆有管道防腐层、聚氨酯防水层和河沙抹面层;所述弯管段下方设有依次连接的连接管和雨水立管,弯管段伸入连接管的入口内;
雨水斗下方的屋顶处为凹陷设计,屋顶上覆盖有防水密封膏及封边、聚氨酯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涛,詹莉娜,许千,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中科大业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