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服装内衬用无纺布及制备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5361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1: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服装内衬用无纺布及制备工艺,属于内衬无纺布技术领域,按重量份数计,包括:聚丙烯均聚物40~55份、脂肪酰胺20~35份、碳纤维丝10~16份、树脂膜粉18~23份、芳纶纤维丝15~21份、分散剂3~5份、纤维稳定剂2~3份、聚碳酸酯22~38份、环氧树脂10~15份和氯菊酯0.2~0.5份。本发明专利技术添加碳纤维丝、树脂膜粉和芳纶纤维丝能够有效的增强无纺布的抗拉伸强度,同时添加环氧树脂和氯菊酯能够有效增加无纺布的硬度,减少服装内衬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形变的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服装内衬用无纺布及制备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纺布及制备工艺,特别是涉及一种服装内衬用无纺布及制备工艺,属于内衬无纺布

技术介绍
无纺布又称不织布,是由定向的或随机的纤维而构成。因具有布的外观和某些性能而称其为布;无纺布具有防潮、透气、柔韧、质轻、不助燃、容易分解、无毒无刺激性、色彩丰富、价格低廉、可循环再用等特点。现有的无纺布作为服装的内衬,衬料的抗拉伸效果较弱,长时间的水洗后容易变形,无法保证衣服原有的外观,影响美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服装内衬用无纺布及制备工艺。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达到:一种服装内衬用无纺布,按重量份数计,包括:聚丙烯均聚物40~55份、脂肪酰胺20~35份、碳纤维丝10~16份、树脂膜粉18~23份、芳纶纤维丝15~21份、分散剂3~5份、纤维稳定剂2~3份、聚碳酸酯22~38份、环氧树脂10~15份和氯菊酯0.2~0.5份。优选的,按重量份数计,包括:聚丙烯均聚物42~50份、脂肪酰胺25~30份、碳纤维丝12~16份、树脂膜粉20~23份、芳纶纤维丝15~20份、分散剂3~5份、纤维稳定剂2~3份、聚碳酸酯25~38份、环氧树脂10~15份和氯菊酯0.2~0.5份。优选的,按重量份数计,包括:聚丙烯均聚物45份、脂肪酰胺28份、碳纤维丝15份、树脂膜粉22份、芳纶纤维丝18份、分散剂4份、纤维稳定剂2.1份、聚碳酸酯29份、环氧树脂13份和氯菊酯0.4份。优选的,按重量份数计,包括:聚丙烯均聚物48份、脂肪酰胺29份、碳纤维丝15份、树脂膜粉22份、芳纶纤维丝19份、分散剂4份、纤维稳定剂2份、聚碳酸酯37份、环氧树脂14份和氯菊酯0.4份。优选的,所述树脂膜粉为ABS树脂膜粉。优选的,所述分散剂为石蜡、硬脂酸镁或聚乙烯蜡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的,所述纤维稳定剂为木质纤维素。优选的,所述碳纤维丝与所述芳纶纤维丝的使用比例为2:3。一种服装内衬用无纺布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将按重量份数计,包括:聚丙烯均聚物、脂肪酰胺、碳纤维丝、树脂膜粉、芳纶纤维丝、分散剂、纤维稳定剂、聚碳酸酯、环氧树脂和氯菊酯熔融混合,并通过网机平铺成网,进行水刺,得半成品无纺布;步骤2:将半成品无纺布置于乙醇中浸泡1~3h,充分浸泡后捞出,并通过轧机,热压烫平成布,得到服装内衬用无纺布。优选的,所述轧机热压烫平温度为180~19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按照本专利技术的服装内衬用无纺布及制备工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服装内衬用无纺布及制备工艺,添加碳纤维丝、树脂膜粉和芳纶纤维丝能够有效的增强无纺布的抗拉伸强度,同时添加环氧树脂和氯菊酯能够有效增加无纺布的硬度,减少服装内衬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形变的能力。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和明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服装内衬用无纺布,按重量份数计,包括:聚丙烯均聚物40~55份、脂肪酰胺20~35份、碳纤维丝10~16份、树脂膜粉18~23份、芳纶纤维丝15~21份、分散剂3~5份、纤维稳定剂2~3份、聚碳酸酯22~38份、环氧树脂10~15份和氯菊酯0.2~0.5份。按重量份数计,包括:聚丙烯均聚物42~50份、脂肪酰胺25~30份、碳纤维丝12~16份、树脂膜粉20~23份、芳纶纤维丝15~20份、分散剂3~5份、纤维稳定剂2~3份、聚碳酸酯25~38份、环氧树脂10~15份和氯菊酯0.2~0.5份。按重量份数计,包括:聚丙烯均聚物45份、脂肪酰胺28份、碳纤维丝15份、树脂膜粉22份、芳纶纤维丝18份、分散剂4份、纤维稳定剂2.1份、聚碳酸酯29份、环氧树脂13份和氯菊酯0.4份。按重量份数计,包括:聚丙烯均聚物48份、脂肪酰胺29份、碳纤维丝15份、树脂膜粉22份、芳纶纤维丝19份、分散剂4份、纤维稳定剂2份、聚碳酸酯37份、环氧树脂14份和氯菊酯0.4份。树脂膜粉为ABS树脂膜粉。分散剂为石蜡、硬脂酸镁或聚乙烯蜡中的一种或多种。纤维稳定剂为木质纤维素。碳纤维丝与芳纶纤维丝的使用比例为2:3。一种服装内衬用无纺布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将按重量份数计,包括:聚丙烯均聚物、脂肪酰胺、碳纤维丝、树脂膜粉、芳纶纤维丝、分散剂、纤维稳定剂、聚碳酸酯、环氧树脂和氯菊酯熔融混合,并通过网机平铺成网,进行水刺,得半成品无纺布;步骤2:将半成品无纺布置于乙醇中浸泡1~3h,充分浸泡后捞出,并通过轧机,热压烫平成布,得到服装内衬用无纺布。轧机热压烫平温度为180~190℃。实施例1:一种服装内衬用无纺布,按重量份数计,包括:聚丙烯均聚物42份、脂肪酰胺25份、碳纤维丝12份、树脂膜粉20份、芳纶纤维丝15份、分散剂3份、纤维稳定剂2份、聚碳酸酯25份、环氧树脂10份和氯菊酯0.2份。一种服装内衬用无纺布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将按重量份数计,包括:聚丙烯均聚物、脂肪酰胺、碳纤维丝、树脂膜粉、芳纶纤维丝、分散剂、纤维稳定剂、聚碳酸酯、环氧树脂和氯菊酯熔融混合,并通过网机平铺成网,进行水刺,得半成品无纺布;步骤2:将半成品无纺布置于乙醇中浸泡1h,充分浸泡后捞出,并通过轧机,热压烫平成布,得到服装内衬用无纺布。实施例2:一种服装内衬用无纺布,按重量份数计,包括:聚丙烯均聚物43份、脂肪酰胺26份、碳纤维丝13份、树脂膜粉21份、芳纶纤维丝16份、分散剂4份、纤维稳定剂2份、聚碳酸酯26份、环氧树脂11份和氯菊酯0.3份。一种服装内衬用无纺布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将按重量份数计,包括:聚丙烯均聚物、脂肪酰胺、碳纤维丝、树脂膜粉、芳纶纤维丝、分散剂、纤维稳定剂、聚碳酸酯、环氧树脂和氯菊酯熔融混合,并通过网机平铺成网,进行水刺,得半成品无纺布;步骤2:将半成品无纺布置于乙醇中浸泡1h,充分浸泡后捞出,并通过轧机,热压烫平成布,得到服装内衬用无纺布。实施例3:一种服装内衬用无纺布,按重量份数计,包括:聚丙烯均聚物45份、脂肪酰胺28份、碳纤维丝15份、树脂膜粉22份、芳纶纤维丝18份、分散剂4份、纤维稳定剂2.1份、聚碳酸酯29份、环氧树脂13份和氯菊酯0.4份。一种服装内衬用无纺布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将按重量份数计,包括:聚丙烯均聚物、脂肪酰胺、碳纤维丝、树脂膜粉、芳纶纤维丝、分散剂、纤维稳定剂、聚碳酸酯、环氧树脂和氯菊酯熔融混合,并通过网机平铺成网,进行水刺,得半成品无纺布;步骤2:将半成品无纺布置于乙醇中浸泡1~3h,充分浸泡后捞出,并通过轧机,热压烫平成布,得到服装内衬用无纺布。实施例4:一种服装内衬用无纺布,按重量份数计,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服装内衬用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包括:聚丙烯均聚物40~55份、脂肪酰胺20~35份、碳纤维丝10~16份、树脂膜粉18~23份、芳纶纤维丝15~21份、分散剂3~5份、纤维稳定剂2~3份、聚碳酸酯22~38份、环氧树脂10~15份和氯菊酯0.2~0.5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服装内衬用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包括:聚丙烯均聚物40~55份、脂肪酰胺20~35份、碳纤维丝10~16份、树脂膜粉18~23份、芳纶纤维丝15~21份、分散剂3~5份、纤维稳定剂2~3份、聚碳酸酯22~38份、环氧树脂10~15份和氯菊酯0.2~0.5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服装内衬用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包括:聚丙烯均聚物42~50份、脂肪酰胺25~30份、碳纤维丝12~16份、树脂膜粉20~23份、芳纶纤维丝15~20份、分散剂3~5份、纤维稳定剂2~3份、聚碳酸酯25~38份、环氧树脂10~15份和氯菊酯0.2~0.5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服装内衬用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包括:聚丙烯均聚物45份、脂肪酰胺28份、碳纤维丝15份、树脂膜粉22份、芳纶纤维丝18份、分散剂4份、纤维稳定剂2.1份、聚碳酸酯29份、环氧树脂13份和氯菊酯0.4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服装内衬用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包括:聚丙烯均聚物48份、脂肪酰胺29份、碳纤维丝15份、树脂膜粉22份、芳纶纤维丝19份、分散剂4份、纤维稳定剂2份、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超赵光辉郑彬
申请(专利权)人:宿州衣尔雅无纺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