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闭式污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75144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1: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闭式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沉淀池、絮凝池、综合过滤池、收集池、生化过滤池以及清水池。沉淀池、絮凝池、综合过滤池、生化过滤池以及清水池依次通过管路进行连接,旋转絮凝池底部的门板,絮凝池内部产生的凝聚物通过其下方的开口排入至收集池内部。本发明专利技术沉淀池带有排污功能,可通过絮凝剂清除污水内部油污、杂质,并将其自动收集排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闭式污水处理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为一种闭式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污水处理是为使污水达到排入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现有的工业用污水处理设备占地面积大,添加絮凝剂后产生的凝聚物需要人工进入到池内捞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闭式污水处理装置,本专利技术沉淀池带有排污功能,可通过絮凝剂清除污水内部油污、杂质,并将其自动收集排放。本专利技术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闭式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沉淀池、絮凝池、综合过滤池、收集池以及清水池。若干个沉淀池并列排布,一根污水进液总管通过若干根污水进液支管与各个沉淀池贯通连接,沉淀池底面边缘处内凹有污泥坑,污泥坑内部设有泥浆泵,泥浆泵出口通过泥浆出液支管与沉淀池外部的泥浆出液总管贯通连接。沉淀池内部设有开口朝上的船型槽,沉淀池内部设有若干跟垂直的导杆,导杆穿过船型槽上端边沿,出液支管进口于船型槽侧壁穿设至船型槽外部,出液支管出口与沉淀池外部的出液总管贯通连接,出液总管上设有水泵,出液总管通过连接管与絮凝池贯通连接。絮凝池外部固定有加药箱,加药箱内部装有絮凝剂,计量泵将加药箱内部的絮凝剂通过加药管注入到连接管内部。絮凝池上方设有第四水泵,第四水泵进水口连接有垂直管,垂直管插设于絮凝池内部,垂直管底部封口并设有挡板,垂直管外壁下半部设有若干个第二进水孔,垂直管上套设有密封管,密封管下方固定连接有浮板,第四水泵出水口设有第四出水管,第四出水管与综合过滤池贯通连接。絮凝池底部一端设有开口,开口处铰接有门板,絮凝池底部下方固定有第一电缸,第一电缸活塞杆末端设有推板,推板位于门板下方且与门板底面接触。收集池一端位于门板正下方。综合过滤池内部设有第一水泵,第一水泵通过第一出水管与清水池贯通连接,清水池内部设有第三水泵,第三水泵通过第三水管向外部供应清水。优选的,所述的沉淀池底面内凹有安装槽,安装槽内部设有若干个支撑装置,支撑装置上方共同支撑有底板,底板下端面固定连接有振动器,底板边沿与安装槽边沿处设有密封条。优选的,所述的支撑装置包括外壳、连接杆、第一弹簧,连接杆上端穿设于外壳外部、并与底板底面接触,连接杆下端位于外壳内部、并固定有弹簧座,弹簧座上下两侧均设有第一弹簧。优选的,所述的连接管末端贯通连接有两个相互对称布置的V型管,V型管位于絮凝池内部,两个V型管出口均倾斜向上布置、且两个出口相对。优选的,所述的综合过滤池内部设有水平布置的隔板,隔板底面设有若干个下水孔,隔板将综合过滤池分隔成上方的物理过滤部以及下方的重金属处理部。隔板上方的物理过滤部设有若干层过滤棉。隔板下方的重金属处理部设有若干根离子交换柱。物理过滤部顶部设有雨淋管,雨淋管与第四出水管贯通连接。优选的,所述的收集池内部设有倾斜布置的滤板,滤板位于絮凝池下方的一端高于远离絮凝池的一端。收集池侧壁位于滤板下方的位置设有排水孔,排水孔与综合过滤池之间设有回收水管,回收水管上设有第五水泵。优选的,所述的综合过滤池与清水池之间设有生化过滤池,第一出水管与生化过滤池贯通连接。生化过滤池内部设有第二水泵,第二水泵出水口连接有第二出水管,第二出水管与清水池贯通连接。第二水泵上罩设有罩壳,罩壳顶面开设有若干个第二进水孔。生化过滤池内部装有培菌装置。优选的,所述的培菌装置为流化床填料、培菌柱、中空球、陶瓷环、纳米球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优选的,所述的絮凝池底面设有抖料装置,抖料装置包括主板、顶板、第二弹簧,主板面向门板的一端与絮凝池铰接、背向门板的一端凹设有插槽。顶板面向主板的一端固定有插条,插条插设于插槽内部。若干根第二弹簧设置于插槽内部。主板两端、顶板均与絮凝池内壁接触,主板下方设有第二电缸。一种污水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需要处理的污水通过污水进液总管、污水进液支管排入至沉淀池内部进行沉淀,随着沉淀池内部液位的提高,在浮力的作用下,船型槽上移,始终漂浮在液面上。污水沉淀一段时间后,出液总管上的水泵将水通过出液支管抽入到絮凝池内部,液位下降,船型槽下移,直到船型槽底面与沉淀物接触,船型槽不在降低,因此出液支管无法将沉淀物抽入到絮凝池内部。沉淀池内部的沉淀物通过污水泵抽出;B、加药管向连接管内部添加絮凝剂,絮凝剂与沉淀池排出的水相互混合后进入到絮凝池内部,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油脂;C、絮凝剂作用一定时间后,第四水泵将絮凝池内部的水抽入至综合过滤池内部,在浮力的作用下,浮板下方的第二进水孔漏出,水通过第二进水孔进入到第四水泵内部,随着液面降低,浮板下移,密封管将漏在液面上方的第二进水孔堵住;D、絮凝池内部水抽出后,第一电缸的活塞杆回缩,门板向下翻转,絮凝池内部的絮状物流入到收集池内部。E、综合过滤池对水进行物理过滤、去除水中重金属,然后将水泵入至生化过滤池内部,消除水内部的亚硝酸盐和氨,之后在将水泵入至清水池内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所具有的有益效果:(1)带有至少两个沉淀池,可交替将污水中泥沙等较大的颗粒进行初步沉淀。(2)通过船型槽来限定出液支管的抽水水位线高度,可有效的避免出液支管将沉淀物抽走,确保出液支管至抽取沉淀物上方的液体。(3)通过振动器带动沉淀池的底板振动,即避免沉淀物板结,同时可使沉淀物流入到污泥坑内部,被污水泵抽走。(4)V型管可促进絮凝剂与水充分混合,带有浮板的密封管可将高于液面的第二进水孔堵住,避免第四水泵抽取时,抽到空气,影响水泵使用效率。(5)絮凝池内部形成的凝聚物可通过开启门板后形成的开口进入到收集池内部,工作人员可直接从收集池内部收集凝聚物,无需在进入到絮凝池内部,降低了劳动强度。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闭式污水处理装置整体外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沉淀池外壁局部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沉淀池整体中心剖视图,图4为图3中A处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3中B处局部放大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絮凝池、综合过滤池、收集池连接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絮凝池以及收集池连接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絮凝池以及收集池第一横向剖视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絮凝池以及收集池第二横向剖视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絮凝池底部局部剖视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过滤吸液管处结构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综合过滤池外壁局部剖视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生化过滤与清水池连接示意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生化过滤以及清液池外壁局部剖视图。图中:1-沉淀池、1a-污水进液总管、1a1-污水进液支管、1a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闭式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n包括沉淀池(1)、絮凝池(2)、综合过滤池(3)、收集池(4)以及清水池(6),/n若干个沉淀池(1)并列排布,一根污水进液总管(1a)通过若干根污水进液支管(1a1)与各个沉淀池(1)贯通连接,沉淀池(1)底面边缘处内凹有污泥坑(1d),污泥坑(1d)内部设有泥浆泵(1c2),泥浆泵(1c2)出口通过泥浆出液支管(1c1)与沉淀池(1)外部的泥浆出液总管(1c)贯通连接,/n沉淀池(1)内部设有开口朝上的船型槽(8),沉淀池(1)内部设有若干跟垂直的导杆(1f),导杆(1f)穿过船型槽(8)上端边沿,出液支管(1b1)进口于船型槽(8)侧壁穿设至船型槽(8)外部,出液支管(1b1)出口与沉淀池(1)外部的出液总管(1b)贯通连接,出液总管(1b)上设有水泵,出液总管(1b)通过连接管(1b2)与絮凝池(2)贯通连接,/n絮凝池(2)外部固定有加药箱(7),加药箱(7)内部装有絮凝剂,计量泵(7a)将加药箱(7)内部的絮凝剂通过加药管(7b)注入到连接管(1b2)内部,/n絮凝池(2)上方设有第四水泵(11),第四水泵(11)进水口连接有垂直管(11a),垂直管(11a)插设于絮凝池(2)内部,垂直管(11a)底部封口并设有挡板(11a2),垂直管(11a)外壁下半部设有若干个第二进水孔(11a1),垂直管(11a)上套设有密封管(11b1),密封管(11b1)下方固定连接有浮板(11b),第四水泵(11)出水口设有第四出水管(11c),第四出水管(11c)与综合过滤池(3)贯通连接,/n絮凝池(2)底部一端设有开口,开口处铰接有门板(13),絮凝池(2)底部下方固定有第一电缸(14),第一电缸(14)活塞杆末端设有推板(14a),推板(14a)位于门板(13)下方且与门板(13)底面接触,/n收集池(4)一端位于门板(13)正下方,/n综合过滤池(3)内部设有第一水泵(3a),第一水泵(3a)通过第一出水管(3a1)与清水池(6)贯通连接,清水池(6)内部设有第三水泵(6a),第三水泵(6a)通过第三水管(6b)向外部供应清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闭式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沉淀池(1)、絮凝池(2)、综合过滤池(3)、收集池(4)以及清水池(6),
若干个沉淀池(1)并列排布,一根污水进液总管(1a)通过若干根污水进液支管(1a1)与各个沉淀池(1)贯通连接,沉淀池(1)底面边缘处内凹有污泥坑(1d),污泥坑(1d)内部设有泥浆泵(1c2),泥浆泵(1c2)出口通过泥浆出液支管(1c1)与沉淀池(1)外部的泥浆出液总管(1c)贯通连接,
沉淀池(1)内部设有开口朝上的船型槽(8),沉淀池(1)内部设有若干跟垂直的导杆(1f),导杆(1f)穿过船型槽(8)上端边沿,出液支管(1b1)进口于船型槽(8)侧壁穿设至船型槽(8)外部,出液支管(1b1)出口与沉淀池(1)外部的出液总管(1b)贯通连接,出液总管(1b)上设有水泵,出液总管(1b)通过连接管(1b2)与絮凝池(2)贯通连接,
絮凝池(2)外部固定有加药箱(7),加药箱(7)内部装有絮凝剂,计量泵(7a)将加药箱(7)内部的絮凝剂通过加药管(7b)注入到连接管(1b2)内部,
絮凝池(2)上方设有第四水泵(11),第四水泵(11)进水口连接有垂直管(11a),垂直管(11a)插设于絮凝池(2)内部,垂直管(11a)底部封口并设有挡板(11a2),垂直管(11a)外壁下半部设有若干个第二进水孔(11a1),垂直管(11a)上套设有密封管(11b1),密封管(11b1)下方固定连接有浮板(11b),第四水泵(11)出水口设有第四出水管(11c),第四出水管(11c)与综合过滤池(3)贯通连接,
絮凝池(2)底部一端设有开口,开口处铰接有门板(13),絮凝池(2)底部下方固定有第一电缸(14),第一电缸(14)活塞杆末端设有推板(14a),推板(14a)位于门板(13)下方且与门板(13)底面接触,
收集池(4)一端位于门板(13)正下方,
综合过滤池(3)内部设有第一水泵(3a),第一水泵(3a)通过第一出水管(3a1)与清水池(6)贯通连接,清水池(6)内部设有第三水泵(6a),第三水泵(6a)通过第三水管(6b)向外部供应清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闭式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沉淀池(1)底面内凹有安装槽(1e),安装槽(1e)内部设有若干个支撑装置(9),支撑装置(9)上方共同支撑有底板(10),底板(10)下端面固定连接有振动器,底板(10)边沿与安装槽(1e)边沿处设有密封条(10a)。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闭式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支撑装置(9)包括外壳(9a)、连接杆(9b)、第一弹簧(9c),连接杆(9b)上端穿设于外壳(9a)外部、并与底板(10)底面接触,连接杆(9b)下端位于外壳(9a)内部、并固定有弹簧座(9b1),弹簧座(9b1)上下两侧均设有第一弹簧(9c)。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闭式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连接管(1b2)末端贯通连接有两个相互对称布置的V型管(1b3),V型管(1b3)位于絮凝池(2)内部,两个V型管(1b3)出口均倾斜向上布置、且两个出口相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闭式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综合过滤池(3)内部设有水平布置的隔板(3b),隔板(3b)底面设有若干个下水孔,隔板(3b)将综合过滤池(3)分隔成上方的物理过滤部以及下方的重金属处理部,
隔板(3b)上方的物理过滤部设有若干层过滤棉,
隔板(3b)下方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永爱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工业职业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