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工细长孔的加长麻花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4665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0:10
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加工细长孔的加长麻花钻,包括柄部和工作部分;所述工作部分上沿着轴向有用于排屑的螺旋槽,顶部为切削部分,切削部分包括钻尖、后刀面和切削刃;切削部分顶端中心为一个菱形钻尖,末端为两个中心对称的分屑面,切削部分的两个后刀面上开有两个中心对称的分屑槽,分屑槽尾端与分屑面相接;分屑槽将每个切削刃分成了内刃、内凹圆弧刃和外刃,内凹圆弧刃和外刃相交处形成了外尖;切削部分形成由2个外切削刃、2个内切削刃、2个圆弧切削刃、2个外尖和1个菱形尖构成的“三尖六刃”钻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工细长孔的加长麻花钻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加工细长孔的加长麻花钻,应用于伺服产品各种细长深孔的加工。
技术介绍
伺服产品零件中分布着很多细长油路、气路和线路孔,它们的特点是直径小,一般为Φ2~5mm,长径比最大将近30倍径,有的还是盲孔,加工时难度很大,一直是伺服产品加工中的短板。目前,细长孔的加工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在铣床上使用枪钻,但是由于有的孔直径太小,枪钻加工时经常会出现折断现象,这种加工方式很难采用;一种是使用专用的深孔麻花钻,但是不适合加工直径较小的长深孔,成本也较高;一种是铣导向孔配合进口加长麻花钻钻削加工,这种加工方式使用较多,但是由于孔深和麻花钻的缺陷导致钻削加工时存在着以下问题:(1)主切削刃上各点处的前角数值内外相差太大。钻头外缘处主切削刃的前角过大,约为+30°,加工硬材料时,切削刃强度不足;接近钻心处前角过小,约为-30°,造成切屑变形大,切削阻力大。(2)横刃长,横刃的前角很大,达54°~60°,加工时定心作用差,会产生很大的轴向力。(3)主切削刃很长,全刃参加切削,刃上各点的切削速度又不相等,容易形成较宽的螺旋形切屑,不利于分屑与断屑,而又因为孔径较小,切屑不能顺利排出。以上缺陷常使麻花钻磨损加快,严重影响着钻孔效率与已加工表面的质量,并且钻头需要频繁修磨,也严重影响了产品加工周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本专利技术通过对标准的麻花钻钻头结构进行从新设计,形成“三尖六刃”钻型的多刃尖麻花钻,优化了麻花钻的结构和槽型,增加了分屑槽和分屑面,改变了顶角和后角的大小,避免加工细长孔时出现的定心差,排屑难,加工质量差等难题。通过改进加工方法,产品加工质量稳定,加工效率提高了近70%,大幅度加快了生产周期。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加工细长孔的加长麻花钻,包括柄部和工作部分;所述工作部分上沿着轴向有用于排屑的螺旋槽,顶部为切削部分,切削部分包括钻尖、后刀面和切削刃;切削部分顶端中心为一个菱形钻尖,末端为两个中心对称的分屑面,切削部分的两个后刀面上开有两个中心对称的分屑槽,分屑槽尾端与分屑面相接;分屑槽将每个切削刃分成了内刃、内凹圆弧刃和外刃,内凹圆弧刃和外刃相交处形成了外尖;切削部分形成由2个外切削刃、2个内切削刃、2个圆弧切削刃、2个外尖和1个菱形尖构成的“三尖六刃”钻型。外刃锋角2Φ=120°,外刃后角αf=20°,外刃长b1=0.1~0.15d,所述d为麻花钻直径。内刃锋角2Φ’=112°,内刃斜角τ=22.5°,内刃前角γ为+5°~-5°,内刃长b2=0.15d~0.2d,钻尖高h=0.08d~0.1d,所述d为麻花钻直径。圆弧刃后角αR=25°,圆弧半径R=0.1d,所述d为麻花钻直径。分屑面距离钻尖位置H约为0.65d,角度κ=30°,所述d为麻花钻直径;在钻削时,菱形尖先接触工件准确定心,紧接着圆弧刃会在切削表面切削成一个凸形的圆环筋。本专利技术的有益结果:(1)本专利技术设计研制出“三尖六刃”钻型的多刃尖麻花钻,解决了麻花钻加工细长孔时定心差、加工难度大的难题,提高了细长油路孔的加工效率。(2)本专利技术对麻花钻的槽型进行了改进,专利技术了带有分屑槽和分屑面的麻花钻槽型,解决了麻花钻加工细长孔时排屑难的问题,提高了细长孔的加工质量。(3)本专利技术解决了细长孔钻削加工依赖进口加长麻花钻的问题,实现了节约生产成本的目标。(4)本专利技术的使用,可减少加工细长孔时繁琐的修磨麻花钻次数,降低了劳动强度。附图说明图1加长麻花钻结构示意图;图2加长麻花钻钻型三维结构示意图;图3-1加长麻花钻钻型二维结构示意图;图3-2图3-1的俯视图;图3-3图3-1的A-A剖视图;图3-4图3-1的B-B剖视图;图3-5图3-1的C-C剖视图;图3-6图3-2的D-D剖视图;图4加长麻花钻切削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一种加工细长孔的加长麻花钻L1,包括柄部L3和工作部分L2,见图1。工作部分上沿着轴向有用于排屑的螺旋槽,顶部为切削部分L4,切削部分包括钻尖、后刀面和切削刃。与标准麻花钻相比,钻型有了大幅度改进:切削部分顶端中心为一个菱形钻尖,末端为两个中心对称的分屑面,切削部分的两个后刀面上开有两个中心对称的分屑槽,分屑槽尾端与分屑面相接;分屑槽将每个切削刃分成了内刃、内凹圆弧刃和外刃,内凹圆弧刃和外刃相交处形成了外尖;最终形成由2个外切削刃、2个内切削刃、2个圆弧切削刃、2个外尖和1个菱形尖构成的“三尖六刃”钻型,结构示意图见图2。这些优化改善了标准麻花钻加工细长孔时的缺陷。(2)多刃尖麻花钻的几何参数“三尖六刃”麻花钻的加工性能主要由以下几何参数控制,结构示意图见图3-1~3-6:1)外刃及后刀面的控制参数:外刃锋角2Φ、外刃后角αf、外刃长b1。外刃锋角2Φ约为120°,这是麻花钻常用的角度,不但容易切入工件,而且还不影响钻头强度。外刃后角αf约为20°,比标准麻花钻在外圆处的后角更大,减小了后刀面与工件加工面的摩擦力,减小了钻头磨损,提高工件表面质量。外刃长b1根据麻花钻直径d来控制,大小为0.1~0.15d。2)内刃及前刀面的控制参数:内刃锋角2Φ’、内刃斜角τ、内刃前角γ、内刃长b2、钻尖高h。内刃锋角2Φ’约为112°,略小于标准麻花钻锋角,可以提高定心和分屑性能,应用在抛物线槽型深孔钻中,再配以分屑槽和分屑转面,使得多刃尖麻花钻更适合钻深孔。内刃斜角τ约为22.5°,可以保证钻尖的强度,钻尖几何形状类似一个菱形锥,起到了“样冲”的作用,使钻头在工件表面面上可准确地定心,进一步提高定心性能。内刃前角γ为+5°~-5°,减小了内刃处的钻削阻力,切屑变形小,内刃切屑可以顺利排出。内刃长b2根据麻花钻直径d来控制,大小为0.15~0.2d。钻尖高h指菱形尖和外尖的高度,根据麻花钻直径d来控制,大小为0.08d~0.1d。3)圆弧刃及后刀面的控制参数:圆弧刃后角αR,圆弧半径R。圆弧刃后角αR约为25°,比外刃后角αf略大。圆弧半径R根据麻花钻直径d来控制,大小为0.1d。4)分屑面由尾根转点修磨而成,有利于排屑,距离钻尖位置H约为0.65d,角度κ约为30°。(3)多刃尖麻花钻的切削性能分析相比于加长麻花钻,多刃尖麻花钻在实际加工细长深孔时具有良好的切削性能,尤其是在断屑、排屑和定心方面更有优势。如图4所示,在钻削时,菱形尖E先接触工件准确定心,紧接着圆弧刃BD会在切削表面切削成一个凸形的圆环筋,可以起到固定圆弧刃的作用,钻头旋转时的不容易摆动,进一步增加了钻头的定心导向作用。这种钻型结构在切削时受力分布合理,孔不容易钻偏,提高了钻削细长深孔的尺寸精度和直线度。为使本专利技术的内容更容易清楚地被理解,下面结合附图,根据具体实施实例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工细长孔的加长麻花钻,其特征在于:包括柄部和工作部分;所述工作部分上沿着轴向有用于排屑的螺旋槽,顶部为切削部分,切削部分包括钻尖、后刀面和切削刃;切削部分顶端中心为一个菱形钻尖,末端为两个中心对称的分屑面,切削部分的两个后刀面上开有两个中心对称的分屑槽,分屑槽尾端与分屑面相接;分屑槽将每个切削刃分成了内刃、内凹圆弧刃和外刃,内凹圆弧刃和外刃相交处形成了外尖;切削部分形成由2个外切削刃、2个内切削刃、2个圆弧切削刃、2个外尖和1个菱形尖构成的“三尖六刃”钻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工细长孔的加长麻花钻,其特征在于:包括柄部和工作部分;所述工作部分上沿着轴向有用于排屑的螺旋槽,顶部为切削部分,切削部分包括钻尖、后刀面和切削刃;切削部分顶端中心为一个菱形钻尖,末端为两个中心对称的分屑面,切削部分的两个后刀面上开有两个中心对称的分屑槽,分屑槽尾端与分屑面相接;分屑槽将每个切削刃分成了内刃、内凹圆弧刃和外刃,内凹圆弧刃和外刃相交处形成了外尖;切削部分形成由2个外切削刃、2个内切削刃、2个圆弧切削刃、2个外尖和1个菱形尖构成的“三尖六刃”钻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工细长孔的加长麻花钻,其特征在于:外刃锋角2Φ=120°,外刃后角αf=20°,外刃长b1=0.1~0.15d,所述d为麻花钻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英震李伟硕俞元喨王志嵘田源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实验工厂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