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速电连接器交错接触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26085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4:24
一种高速电连接器交错接触结构,包括接地针、差分信号针以及屏蔽板;所述接地针、差分信号针交错置于所述屏蔽板的内部,所述接地针、差分信号针的两端均平齐设置;所述接地针的包括第一接地导体和第二接地导体,所述第一接地导体的底端与所述第二接地导体的顶部外壁电性接触,所述第一接地导体与所述第二接地导体的接触点为接触点A;所述差分信号针包括第一信号片和第二信号片,所述第一信号片与所述第二信号片镜像对称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接触点A、接触点B以及接触点C设计为交错分布的方式,可以明显改善接触点阻抗匹配以及串扰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速电连接器交错接触结构
本技术属于高速电连接器
,特别涉及一种高速电连接器交错接触结构。
技术介绍
高速电连接器用于支持高性能的运用。在高速电连接器系统中,两端连接器通过简支梁结构进行相互配合传输信号。但在仿真和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阻抗高点,及串扰高点。需在后续设计中注意此问题,如若不加管控,将出现信号传输品质下降的情况,影响整个高速电连接系统的信号传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高速电连接器交错接触结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速电连接器交错接触结构,包括接地针、差分信号针以及屏蔽板;所述接地针、差分信号针交错置于所述屏蔽板的内部,所述接地针、差分信号针的两端均平齐设置;所述接地针的包括第一接地导体和第二接地导体,所述第一接地导体的底端与所述第二接地导体的顶部外壁电性接触,所述第一接地导体与所述第二接地导体的接触点为接触点A;所述差分信号针包括第一信号片和第二信号片,所述第一信号片与所述第二信号片镜像对称设置;所述第一信号片包括第一信号导体和第二信号导体,所述第一信号导体的底端与所述第二信号导体的顶部外壁电性接触,所述第一信号导体与所述第二信号导体的接触点为接触点B,所述第一信号导体的顶端与所述第一接地导体平齐,所述接触点B位于所述接触点A的下方;所述屏蔽板与所述第一接地导体之间电性接触,所述屏蔽板与所述第一接地导体的接触点为接触点C;所述接触点C与所述接触点B位于同一水平线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接地导体的顶端设有第二接地插针,所述第二接地导体的底端折弯形成接地接触臂,所述接地接触臂与所述第一接地导体电性接触,所述第一接地导体的底端设有第一接地插针。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信号导体的顶端设有第二信号插针,所述第二信号导体的底端折弯形成信号接触臂,所述信号接触臂与所述第一信号导体电性接触,所述第一信号导体的底端设有第一信号插针。进一步的,所述屏蔽板的截面为矩形环状结构,所述屏蔽板的内壁冲制形成接触凸头,所述接触凸头与所述第二接地导体相对点接触。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接地导体、所述第二信号导体的侧壁均分布有倒刺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将接触点A、接触点B以及接触点C设计为交错分布的方式,各个电性接触区域均采用点接触,能够在保证接触贴合强度的同时,有效的降低接触面,从而可有效的降低接触点阻抗,降低串扰,提升传输信号质量。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高速电连接器交错接触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的接地针与屏蔽板连接侧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技术的的差分信号针侧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技术的差分信号针、接地针以及屏蔽板俯视截面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技术的屏蔽板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1、接地针;11、第一接地导体;111、第一接地插针;12、第二接地导体;121、接地接触臂;122、第二接地插针;2、差分信号针;21、第一信号片;211、第一信号导体;2111、第一信号插针;212、第二信号导体;2121、信号接触臂;2122、第二信号插针;22、第二信号片;3、屏蔽板;31、接触凸头。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一种高速电连接器交错接触结构,包括接地针1、差分信号针2以及屏蔽板3;所述接地针1、差分信号针2交错置于所述屏蔽板3的内部,所述接地针1、差分信号针2的两端均平齐设置;所述接地针1的包括第一接地导体11和第二接地导体12,所述第一接地导体11的底端与所述第二接地导体12的顶部外壁电性接触,所述第一接地导体11与所述第二接地导体12的接触点为接触点A;所述差分信号针2包括第一信号片21和第二信号片22,所述第一信号片21与所述第二信号片22镜像对称设置;所述第一信号片21包括第一信号导体211和第二信号导体212,所述第一信号导体211的底端与所述第二信号导体212的顶部外壁电性接触,所述第一信号导体211与所述第二信号导体212的接触点为接触点B,所述第一信号导体211的顶端与所述第一接地导体11平齐,所述接触点B位于所述接触点A的下方;所述屏蔽板3与所述第一接地导体11之间电性接触,所述屏蔽板3与所述第一接地导体11的接触点为接触点C;所述接触点C与所述接触点B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利用错位分布得接触点A、接触点B以及接触点C能够有效得减少接触点阻抗匹配以及串扰的问题,有效得提高信号传输质量;屏蔽板3能够在外部形成屏蔽结构,提高信号屏蔽效果。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接地导体12的顶端设有第二接地插针122,所述第二接地导体12的底端折弯形成接地接触臂121,所述接地接触臂121与所述第一接地导体11电性接触,所述第一接地导体11的底端设有第一接地插针111;第二接地导体12为接触端导体,第二接地插针122为接触端插针,第一接地导体11为配合端导体,第一接地插针111为配合端插针,利用弯折形成的接地接触臂121能够实现第二接地导体12与第一接地导体11的快速配合接触。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信号导体212的顶端设有第二信号插针2122,所述第二信号导体212的底端折弯形成信号接触臂2121,所述信号接触臂2121与所述第一信号导体211电性接触,所述第一信号导体211的底端设有第一信号插针2111;第二信号导体212为接触端导体,第二信号插针2122为接触端插针,第一信号导体211为配合端导体,第一信号插针2111为配合端插针,利用弯折形成的信号接触臂2121能够实现第二信号导体212与第一信号导体211的快速配合接触。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屏蔽板3的截面为矩形环状结构,所述屏蔽板3的内壁冲制形成接触凸头31,所述接触凸头31与所述第二接地导体12相对点接触;利用凸起的接触凸头31可实现屏蔽板3与第二接地导体12的快速电性接触,使得屏蔽信号能够稳定、快速的传输至屏蔽板上,第二接地导体12插入至指定位置后,便可精准的点接触。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接地导体12、所述第二信号导体212的侧壁均分布有倒刺槽;第二接地导体12、所述第二信号导体212上存在一处或多出对称或不对称倒刺,能够有效的提高导体与板体的连接强度,防止与导体顶端平齐基准线脱落。如图2所示,图2示出了本技术的接地针与屏蔽板连接侧截面结构示意图;屏蔽板3、接地针1与信号屏蔽板2的两端均是平齐的,长度相同;顶端平齐线即为基准线L;第二接地导体12的顶端位于基准线L上,接地接触臂121与第一接地导体11的接触点为接触点A,接触点A距离基准线L之间的距离为LA;屏蔽板3的顶端位于基准线L上,屏蔽板3的凸起部分与第二接地导体12的接触点为接触点C,接触点C距离基准线L之间的距离为L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速电连接器交错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接地针(1)、差分信号针(2)以及屏蔽板(3);所述接地针(1)、差分信号针(2)交错置于所述屏蔽板(3)的内部,所述接地针(1)、差分信号针(2)的两端均平齐设置;所述接地针(1)的包括第一接地导体(11)和第二接地导体(12),所述第一接地导体(11)的底端与所述第二接地导体(12)的顶部外壁电性接触,所述第一接地导体(11)与所述第二接地导体(12)的接触点为接触点A;/n所述差分信号针(2)包括第一信号片(21)和第二信号片(22),所述第一信号片(21)与所述第二信号片(22)镜像对称设置;所述第一信号片(21)包括第一信号导体(211)和第二信号导体(212),所述第一信号导体(211)的底端与所述第二信号导体(212)的顶部外壁电性接触,所述第一信号导体(211)与所述第二信号导体(212)的接触点为接触点B,所述第一信号导体(211)的顶端与所述第一接地导体(11)平齐,所述接触点B位于所述接触点A的下方;/n所述屏蔽板(3)与所述第一接地导体(11)之间电性接触,所述屏蔽板(3)与所述第一接地导体(11)的接触点为接触点C;所述接触点C与所述接触点B位于同一水平线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速电连接器交错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接地针(1)、差分信号针(2)以及屏蔽板(3);所述接地针(1)、差分信号针(2)交错置于所述屏蔽板(3)的内部,所述接地针(1)、差分信号针(2)的两端均平齐设置;所述接地针(1)的包括第一接地导体(11)和第二接地导体(12),所述第一接地导体(11)的底端与所述第二接地导体(12)的顶部外壁电性接触,所述第一接地导体(11)与所述第二接地导体(12)的接触点为接触点A;
所述差分信号针(2)包括第一信号片(21)和第二信号片(22),所述第一信号片(21)与所述第二信号片(22)镜像对称设置;所述第一信号片(21)包括第一信号导体(211)和第二信号导体(212),所述第一信号导体(211)的底端与所述第二信号导体(212)的顶部外壁电性接触,所述第一信号导体(211)与所述第二信号导体(212)的接触点为接触点B,所述第一信号导体(211)的顶端与所述第一接地导体(11)平齐,所述接触点B位于所述接触点A的下方;
所述屏蔽板(3)与所述第一接地导体(11)之间电性接触,所述屏蔽板(3)与所述第一接地导体(11)的接触点为接触点C;所述接触点C与所述接触点B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芦伟栾壹侠王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航天科工电器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