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分对模块、连接器、通信设备及屏蔽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2608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4:24
本申请提供一种差分对模块,包括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第一信号端子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信号尾插部、第一信号本体部和第一信号导接部,第一信号导接部的延伸平面与第一信号本体部的延伸平面形成夹角,第一信号导接部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信号尾插部的延伸方向形成夹角。第二信号端子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信号尾插部、第二信号本体部和第二信号导接部,第二信号端子的结构与第一信号端子对应。第二信号本体部与第一信号本体部间隔层叠并形成宽边耦合,第二信号导接部与第一信号导接部间隔层叠并形成窄边耦合。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的屏蔽组件,以及包括该差分对模块的连接器和通信设备。本申请的方案能够实现无背板的板卡连接架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差分对模块、连接器、通信设备及屏蔽组件
本申请涉及通信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差分对模块、连接器、通信设备及屏蔽组件。
技术介绍
交换机中的板卡包括业务线卡和交换网卡。如图1所示,传统交换机中的业务线卡11与交换网卡13分别通过连接器插接在背板12的相对两面,业务线卡11所在的平面与交换网卡13所在的平面相垂直,业务线卡11与交换网卡13通过背板12实现信号互连。此种架构中,背板12将交换机的机箱内部空间分割,导致整机通风散热性能较差。并且,业务线卡11与交换网卡13之间的信号要通过背板12的走线传输,信号链路较长,难以实现高速数据传输。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差分对模块、包括该差分对模块的连接器,以及包括该连接器的通信设备,能够使业务线卡与交换网卡直接连接而无需通过背板,从而能提升通信设备的通风散热性能,缩短信号链路,使通信设备能实现高速数据传输。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差分对模块,包括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包括第一信号尾插部、第一信号导接部和连接在二者之间的第一信号本体部,所述第一信号导接部与所述第一信号本体部弯折连接,且所述第一信号导接部的延伸平面与所述第一信号本体部的延伸平面形成夹角,所述第一信号导接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信号尾插部的延伸方向形成夹角;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包括第二信号尾插部、第二信号导接部和连接在二者之间的第二信号本体部,所述第二信号导接部与所述第二信号本体部弯折连接,且所述第二信号导接部的延伸平面与所述第二信号本体部的延伸平面形成夹角,所述第二信号导接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信号尾插部的延伸方向形成夹角;所述第二信号本体部与所述第一信号本体部间隔层叠并形成宽边耦合,所述第二信号导接部与所述第一信号导接部间隔层叠并形成窄边耦合。本申请中,该差分对模块设于第一板卡上,其包括组装在一起的两个子模块,每个子模块均包括一个信号端子(第一信号端子与第二信号端子的统称,以下类似),信号端子用于与第二板卡上的连接器(可称为第二板卡连接器)插接。信号本体部的延伸平面的法线,以及信号导接部的延伸平面的法线分别沿各自的厚度方向。信号本体部的延伸平面与信号导接部的延伸平面形成夹角,也即信号导接部相对信号本体部进行了弯折。该夹角可以是锐角、直角或钝角。信号导接部的延伸方向指其与第二板卡连接器插接的方向。信号尾插部的延伸方向指其与第一板卡插接的方向。信号导接部的延伸方向与信号尾插部的延伸方向形成夹角,也即信号导接部相对信号尾插部弯折。该夹角可以是直角或非直角。本申请中,宽边耦合指信号本体部之间较宽的延伸平面间隔较近并相背离,且信号本体部之间存在信号耦合。窄边耦合指信号导接部之间较窄的侧面(该侧面与信号导接部的延伸平面垂直连接)间隔较近并相向设置,且信号导接部之间存在信号耦合。本申请中,信号导接部相对信号尾插部弯折,在将差分对模块安装在第一板卡的边缘时,信号尾插部均插接在第一板卡上,信号导接部则均可以伸出第一板卡的侧边,这能使差分对模块适应第一板卡与第二板卡的正交放置方式。由于信号导接部相对信号本体部弯折,信号导接部可与第二板卡连接器直接平行对插,无需通过背板连接器的中继。因此,使用该差分对模块能够实现第一板卡与第二板卡直接正交互联,使通信设备无需背板。由于无需设置背板,能够缩短第一板卡与第二板卡之间的信号链路,使通信设备能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并且具有更好的通风散热性能。并且,该差分对模块能够实现由信号本体部之间的宽边耦合,过渡到信号导接部之间的窄边耦合,能够满足产品需求。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号导接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信号本体部的延伸平面平行。此种结构容易加工,也便于实现与第二板卡连接器的插接配合。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信号导接部的延伸平面与所述第一信号本体部的延伸平面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值,与第二信号导接部的延伸平面及所述第二信号本体部的延伸平面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值相等。由此,两个信号端子能够形成对应的结构,便于加工,也便于与第二板卡连接器进行插接。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号尾插部与所述第一信号本体部共面,所述第二信号尾插部与所述第二信号本体部共面。此种结构容易加工,也便于实现信号尾插部与第一板卡的连接。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号本体部具有与所述第一信号尾插部连接的第一区域,所述第二信号本体部具有与所述第二信号尾插部连接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相交叉,所述第一区域朝所述第二信号本体部弯折,所述第二区域朝所述第一信号本体部弯折,使得所述第一信号尾插部与所述第二信号尾插部形成窄边耦合。信号尾插部能够通过交叉扭转形成窄边耦合,满足第一板卡上的信号线排布及器件排布需要。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差分对模块包括第一接地端子和第二接地端子;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相间隔,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包括相连的第一接地本体部与第一接地部,所述第一接地本体部与所述第一信号本体部共面,所述第一接地部与所述第一信号尾插部位于所述第一信号本体部的同侧;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相间隔,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包括相连的第二接地本体部与第二接地部,所述第二接地本体部与所述第二信号本体部共面,所述第二接地部与所述第二信号尾插部位于所述第二信号本体部的同侧。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地部与所述第一接地本体部共面,所述第二接地部与所述第二接地本体部共面。此种结构容易加工,与能够满足第一板卡上的地线排布及器件排布需要。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两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之间设有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所述第一接地部朝向所述第二接地本体部弯折,并与所述第二信号尾插部共面并形成窄边耦合;两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之间设有一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其中一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的所述第二接地部朝向所述第一接地本体部弯折,并与所述第一信号尾插部共面并形成窄边耦合;形成窄边耦合的所述第一接地部与所述第二接地部呈对角排布。形成窄边耦合的接地部可连成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未形成窄边耦合的接地部可连成四边形的另一条对角线。此种结构能够满足第一板卡上的地线排布及器件排布需要。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形成窄边耦合的所述第一接地部与所述第二接地部均形成鱼眼结构。鱼眼结构使得形成窄边耦合的接地部便于插接到第一板卡上。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差分对模块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端子承载件和第二端子承载件;所述第一信号本体部与所述第一接地本体部均设于所述第一端子承载件,所述第一信号导接部、所述第一信号尾插部及所述第一接地部均伸到所述第一端子承载件外;所述第二信号本体部与所述第二接地本体部均设于所述第二端子承载件,所述第二信号导接部、所述第二信号尾插部及所述第二接地部均伸到所述第二端子承载件外。端子承载件能够对端子(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的统称)进行可靠承载,确保端子间的电信号传输。端子承载件之间可以是连为一体,也可以分体设计然后组装在一起。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差分对模块包括第一屏蔽支架、第一屏蔽件、第二屏蔽支架和第二屏蔽件;所述第一屏蔽支架覆盖所述第一端子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差分对模块,其特征在于,/n包括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n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包括第一信号尾插部、第一信号导接部和连接在二者之间的第一信号本体部,所述第一信号导接部与所述第一信号本体部弯折连接,且所述第一信号导接部的延伸平面与所述第一信号本体部的延伸平面形成夹角,所述第一信号导接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信号尾插部的延伸方向形成夹角;/n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包括第二信号尾插部、第二信号导接部和连接在二者之间的第二信号本体部,所述第二信号导接部与所述第二信号本体部弯折连接,且所述第二信号导接部的延伸平面与所述第二信号本体部的延伸平面形成夹角,所述第二信号导接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信号尾插部的延伸方向形成夹角;/n所述第二信号本体部与所述第一信号本体部间隔层叠并形成宽边耦合,所述第二信号导接部与所述第一信号导接部间隔层叠并形成窄边耦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差分对模块,其特征在于,
包括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
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包括第一信号尾插部、第一信号导接部和连接在二者之间的第一信号本体部,所述第一信号导接部与所述第一信号本体部弯折连接,且所述第一信号导接部的延伸平面与所述第一信号本体部的延伸平面形成夹角,所述第一信号导接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信号尾插部的延伸方向形成夹角;
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包括第二信号尾插部、第二信号导接部和连接在二者之间的第二信号本体部,所述第二信号导接部与所述第二信号本体部弯折连接,且所述第二信号导接部的延伸平面与所述第二信号本体部的延伸平面形成夹角,所述第二信号导接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信号尾插部的延伸方向形成夹角;
所述第二信号本体部与所述第一信号本体部间隔层叠并形成宽边耦合,所述第二信号导接部与所述第一信号导接部间隔层叠并形成窄边耦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分对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号导接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信号本体部的延伸平面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分对模块,其特征在于,
第一信号导接部的延伸平面与所述第一信号本体部的延伸平面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值,与第二信号导接部的延伸平面及所述第二信号本体部的延伸平面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值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差分对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号尾插部与所述第一信号本体部共面,所述第二信号尾插部与所述第二信号本体部共面。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差分对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号本体部具有与所述第一信号尾插部连接的第一区域,所述第二信号本体部具有与所述第二信号尾插部连接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相交叉,所述第一区域朝所述第二信号本体部弯折,所述第二区域朝所述第一信号本体部弯折,使得所述第一信号尾插部与所述第二信号尾插部形成窄边耦合。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差分对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差分对模块包括第一接地端子和第二接地端子;
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相间隔,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包括相连的第一接地本体部与第一接地部,所述第一接地本体部与所述第一信号本体部共面,所述第一接地部与所述第一信号尾插部位于所述第一信号本体部的同侧;
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相间隔,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包括相连的第二接地本体部与第二接地部,所述第二接地本体部与所述第二信号本体部共面,所述第二接地部与所述第二信号尾插部位于所述第二信号本体部的同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差分对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地部与所述第一接地本体部共面,所述第二接地部与所述第二接地本体部共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差分对模块,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之间设有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所述第一接地部朝向所述第二接地本体部弯折,并与所述第二信号尾插部共面并形成窄边耦合;两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之间设有一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其中一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的所述第二接地部朝向所述第一接地本体部弯折,并与所述第一信号尾插部共面并形成窄边耦合;形成窄边耦合的所述第一接地部与所述第二接地部呈对角排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差分对模块,其特征在于,
形成窄边耦合的所述第一接地部与所述第二接地部均形成鱼眼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差分对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差分对模块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端子承载件和第二端子承载件;
所述第一信号本体部与所述第一接地本体部均设于所述第一端子承载件,所述第一信号导接部、所述第一信号尾插部及所述第一接地部均伸到所述第一端子承载件外;
所述第二信号本体部与所述第二接地本体部均设于所述第二端子承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泽文陈军熊旺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