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1831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4: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属于热交换设备技术领域,所述换热器包括:管箱,所述管箱上设置有一注液口,所述注液口可加注介质;料斗,所述料斗为上下贯通状,所述料斗具有上端口和下端口,且所述下端口的口径大于等于所述上端口的口径;其中,所述料斗位于所述管箱内,且所述料斗的上端口和所述注液口连接,以使得介质依次顺着所述注液口和料斗运动。达到介质不向管箱的内壁飞溅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热交换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
技术介绍
目前在进行热交换时,需要向热交换器内引入介质,但是有些介质具有腐蚀性,在从管箱的注液口加注时,存在介质在管箱内无规律飞溅的情况,导致管箱的内壁的大部分面积被溅染上腐蚀性的介质,使得管箱被腐蚀的概率大,影响管箱的使用寿命。所以,现有技术的技术问题在于:介质在加注过程中会飞溅到管箱的内壁上。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介质在加注过程中会飞溅到管箱的内壁上的技术问题;达到介质不向管箱的内壁飞溅的技术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管箱,所述管箱上设置有一注液口,所述注液口可加注介质;料斗,所述料斗为上下贯通状,所述料斗具有上端口和下端口,且所述下端口的口径大于等于所述上端口的口径;其中,所述料斗位于所述管箱内,且所述料斗的上端口和所述注液口连接,以使得介质依次顺着所述注液口和料斗运动。作为优选,所述料斗的口径由上端口向下端口逐渐增大。作为优选,所述料斗的上端口套设在注液口上。作为优选,所述注液口设置在管箱的顶部中央位置,且所述注液口竖直朝下设置。作为优选,所述料斗的内壁上设置引流槽,且所述引流槽的两端分别位于料斗的上端口和下端口。作为优选,所述引流槽相对于所述料斗的内壁内凹或外凸。作为优选,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分布器,所述分布器位于所述管箱内,且所述分布器位于所述料斗的下方。作为优选,所述换热器还包括:上管板,所述上管板位于所述管箱的下方,且所述上管板和所述管箱的可拆卸式连接;其中,所述分布器固定在所述上管板上。作为优选,所述分布器包括:分布板,所述分布板上均匀设置有分布孔;围板,所述围板围绕并连接在所述分布板的外侧;以及分散件,所述分散件位于所述围板内,且所述分散件和所述围板或分布板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分散件位于所述料斗的下方,通过分散件使得料斗内的介质向分布板运动。作为优选,所述分布板和所述上管板之间留有间隙。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一种或多种技术效果:1、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注液口的下方连接设置一个料斗,料斗的形状为从上向下的扩口状,使得从注液口流入的介质进入到大口径的料斗内,由于口径增大,使得介质的流速降低,避免介质在高速状态下的飞溅,缩小介质飞溅的范围;同时料斗的设置缩短和下管板之间的距离,进一步使得介质飞溅的范围缩小;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介质在加注过程中会飞溅到管箱的内壁上的技术问题;达到介质不向管箱的内壁飞溅的技术效果。2、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优化注液口的位置,使得介质从管箱的中央位置垂直下落,使得介质和管箱各方位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均匀,在控制好介质的下落动能后,可以使得介质和各个方位的内壁都不接触。3、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料斗的内壁设置引流槽,使得介质能顺着引流槽运动,通过对料斗的口径和引流槽的方向的优化设计,使得顺引流槽下落的介质的速度被降低,避免介质和管箱的内壁接触。4、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分布器,使得料斗到下管板之间的空间被填充,通过分布器来引导从料斗下落的介质,使得介质的运动范围被进一步限制,杜绝介质向管箱的内壁飞溅的可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换热器的主视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上部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分布器的主视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分布器的俯视向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上管板的俯视向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换热器;11、管箱;111、注液口;12、上管板;13、换热筒体;2、分布器;21、分布板;211、加强筋;22、固定件;221、螺栓组件;222、套管;23、围板;24、支撑架;25、分散件;3、料斗。具体实施方式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通过在注液口的下方连接设置一个料斗,料斗的形状为从上向下的扩口状,使得从注液口流入的介质进入到大口径的料斗内,由于口径增大,使得介质的流速降低,避免介质在高速状态下的飞溅,缩小介质飞溅的范围;同时料斗的设置缩短和下管板之间的距离,进一步使得介质飞溅的范围缩小;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介质在加注过程中会飞溅到管箱的内壁上的技术问题;达到介质不向管箱的内壁飞溅的技术效果。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一种换热器,换热器包括:管箱、上管板以及换热筒体;其中,上管板设置在换热筒体上,管箱设置在上管板上;管箱上设置有一注液口,注液口可加注介质;管箱内设置有料斗和分布器,通过在注液口的下端设置料斗,使得从注液口运动出的介质被进一步的引导;通过介质依次顺着注液口和料斗运动,避免介质向管箱的内壁飞溅。管箱,管箱为常规的零部件,其中,优选注液口设置在管箱的顶部中央位置,且注液口竖直朝下设置。使得介质从管箱的中央位置垂直下落,使得介质和管箱各方位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均匀。上管板,上管板上设置有若干的换热管管孔,介质通过换热管达到换热作用。上管板和管箱的可拆卸式连接,如采用螺栓连接。料斗,料斗位于管箱内,料斗为上下贯通状,料斗具有上端口和下端口,且下端口的口径大于等于上端口的口径;且料斗的上端口和注液口连接,连接方式可以是上端口套设在注液口的外侧。需要说明的是,料斗的口径由上端口向下端口逐渐增大,构成一个喇叭口状。具体来说,料斗的内壁上设置引流槽,引流槽相对于料斗的内壁内凹或外凸,且引流槽的两端分别位于料斗的上端口和下端口。通过引流槽引导介质的流向,同时在介质顺着引流槽运动的过程中,以摩擦的形式消耗了一部分动能。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分布器,分布器位于管箱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n管箱,所述管箱上设置有一注液口,所述注液口可加注介质;/n料斗,所述料斗为上下贯通状,所述料斗具有上端口和下端口,且所述下端口的口径大于等于所述上端口的口径;/n其中,所述料斗位于所述管箱内,且所述料斗的上端口和所述注液口连接,以使得介质依次顺着所述注液口和料斗运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
管箱,所述管箱上设置有一注液口,所述注液口可加注介质;
料斗,所述料斗为上下贯通状,所述料斗具有上端口和下端口,且所述下端口的口径大于等于所述上端口的口径;
其中,所述料斗位于所述管箱内,且所述料斗的上端口和所述注液口连接,以使得介质依次顺着所述注液口和料斗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斗的口径由上端口向下端口逐渐增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斗的上端口套设在注液口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液口设置在管箱的顶部中央位置,且所述注液口垂直朝下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斗的内壁上设置引流槽,且所述引流槽的两端分别位于料斗的上端口和下端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建伟单新华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冠星工业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