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接触式超薄涂漆装置及其涂漆工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692005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2 02: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非接触式超薄涂漆装置,自导线或漆包线行线方向始,依次为定位导轮、涂漆辊筒和涂漆毛毡,所述涂漆辊筒浸于液态绝缘漆内;其中,所述定位导轮为无动力导轮,所述涂漆辊筒上的槽为U型槽;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非接触式超薄涂漆工艺;本发明专利技术旨在有效涂漆的同时,保证已经涂漆的漆包线漆膜不再涂漆过程中造成二次损伤(机械擦伤和拉伸)。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窄而深的U型槽涂漆辊筒,同时在进入涂漆辊筒之前安装一个无动力定位导轮,不会对已固化的漆膜造成二次擦伤。同时定位导轮对线起到稳定作用,避免涂漆辊筒涂漆过程中线与辊筒表面接触。涂漆过程中涂漆毛毡的宽度方向平行于行线方向。通过减少毛毡的宽度来减小涂漆毛毡中漆液的粘滞力对漆膜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非接触式超薄涂漆装置及其涂漆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漆包线
,尤其涉及一种非接触式超薄涂漆装置及其涂漆工艺。
技术介绍
漆包线的漆膜绝缘能力与漆膜厚度在理论上成正比关系。单边漆膜厚度为1μm时,理论上可以承受100V耐压值。漆膜耐压值高低除了受到漆膜固化度的影响,也受到漆包线生产工艺的影响。“薄漆多涂”可以有效提高漆包线的耐电压值,这个经验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是合适的。在实践生产过程中,模具涂漆工艺生产产品确实体现出这样的特性。即增加涂漆道次,同样厚度的漆膜,能够承受的耐压值会提高20%。但是当生产超薄漆膜(漆膜厚度单边小于3μm)产品时,产品所呈现的规律性并非有上述特性。客户需求主要集中在0.070以下规格。当客户要求漆包线漆膜厚度单边小于3μm时,会出现耐压值小于100V,盐水针孔大于30孔的异常情况。很明显应该是现有的工艺条件无法满足薄漆膜高耐压的性能要求。现有技术引起上述异常情况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1、涂漆过程的机械擦伤。为了提高产品耐电压值,我们采用多道次(8道)涂漆工艺来生产,第一次涂漆之后的漆包线(此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非接触式超薄涂漆装置,其特征在于,自导线或漆包线行线方向始,依次为定位导轮、涂漆辊筒和涂漆毛毡,所述涂漆辊筒浸于液态绝缘漆内;/n其中,所述定位导轮为无动力导轮,所述涂漆辊筒上的槽为U型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接触式超薄涂漆装置,其特征在于,自导线或漆包线行线方向始,依次为定位导轮、涂漆辊筒和涂漆毛毡,所述涂漆辊筒浸于液态绝缘漆内;
其中,所述定位导轮为无动力导轮,所述涂漆辊筒上的槽为U型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式超薄涂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导轮底部R角为0.02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式超薄涂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槽的宽度为0.30~0.5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式超薄涂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槽的深度为8~1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式超薄涂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槽内液态绝缘漆厚度为导线或漆包线直径的5倍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式超薄涂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涂漆毛毡的宽小于20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非接触式超薄涂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涂漆毛毡的宽为15mm。


8.一种非接触式超薄涂漆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包括:
S1、采用中拉退火机将电工用铜线坯加工为软态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荣鑫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金田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