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大跨空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685956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2 02: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下大跨空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包括通过暗挖施工得到的两个边导洞和至少一个中导洞;所述两个边导洞通过层空间支撑结构相连通,且层空间支撑结构设置在中导洞的下方,中导洞内沿轴线方向设有桩顶纵向连系梁,桩顶纵向连系梁下设有桩体支护结构,且桩体支护结构向下穿过层空间支撑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能实现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实施,可以适用于地铁车站、地下停车场、地下多车道公路隧道、地下商业街和地下体育场馆等多种场所,施工方法可执行性强,可以实现地下大跨空间工程的快速、安全施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大跨空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隧道及地下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地下大跨空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正在迅速发展,随着人们对地下空间使用需求的提升,地下空间的结构形式趋于多样化、建设规模也逐渐增大,这对地下不小于15m的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建造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梁柱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技术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地下大空间的需求,如何在地下建造大跨度地下空间已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现有技术建造地下大跨空间结构,如地铁车站PBA工法,通过采用小导洞内施工钻孔桩,然后经过一系列受力转换实现地铁车站的大跨空间结构,这种工法所需开挖的导洞数量较多,对岩土体扰动较大,施工安全性不易保证,施工步序复杂,工效较低;或如曲线管幕法建造地下大跨度公路隧道,通过打设密排的钢管在地下形成曲线管幕,采用冻结法进行土体加固并同步施工止水帷幕,在其共同支护下进行隧道暗挖工程,该工法曲线管幕群数量多,且冻结施工的工程质量难以保证。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4863597B,授权日:20180302)公开了一种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大跨空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暗挖施工得到的两个边导洞(5)和至少一个中导洞(6);所述两个边导洞(5)通过层空间支撑结构相连通,且层空间支撑结构设置在中导洞(6)的下方,中导洞(6)内沿轴线方向设有桩顶纵向连系梁(9),桩顶纵向连系梁(9)下设有桩体支护结构(7),且桩体支护结构(7)向下穿过层空间支撑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大跨空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暗挖施工得到的两个边导洞(5)和至少一个中导洞(6);所述两个边导洞(5)通过层空间支撑结构相连通,且层空间支撑结构设置在中导洞(6)的下方,中导洞(6)内沿轴线方向设有桩顶纵向连系梁(9),桩顶纵向连系梁(9)下设有桩体支护结构(7),且桩体支护结构(7)向下穿过层空间支撑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大跨空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层空间支撑结构包括底板(15)和顶盖(14),两个边导洞(5)上均设有开口(51),两个开口(51)上分别设有边导洞顶纵梁(11)和边导洞底纵梁(12),两个边导洞顶纵梁(11)之间设有顶盖(14),两个边导洞底纵梁(12)之间设有底板(15);所述桩体支护结构(7)向下穿过顶盖(14)和底板(1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大跨空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5)的上部设有站台板(20),站台板(2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开口(51)的下部对应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地下大跨空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导洞顶纵梁(11)与桩顶纵向连系梁(9)之间均设有外侧拉索(1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下大跨空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14)上对称设有顶盖纵梁(16),顶盖纵梁(16)与桩顶纵向连系梁(9)之间均设有内侧拉索(1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大跨空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桩体支护结构(7)包括扩大桩(8),扩大桩(8)间隔竖向设置在桩顶纵向连系梁(9)的下部,且扩大桩(8)向下穿过层空间支撑结构。


7.一种地下大跨空间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分别开挖起点横通道(1)和终点横通道(2);
S2,在起点横通道(1)和终点横通道(2)之间分别开挖两个边导洞(5),然后在两个边导洞(5)之间开挖中导洞(6);
S3,在两个边导洞(5)和中导洞(6)之间施作超前支护(10);
S4,沿中导洞(6)的轴线方向在中导洞(6)内间隔施作桩体支护结构(7);
S5,在两个边导洞(5)的内侧分别开设开口(51),在桩体支护结构(7)和开口(51)的顶部施作外侧拉索(13);
S6,在超前支护(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鹏罗长明于少辉李洋付增张雯雯苏明浩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