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减震器悬架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69441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1 18: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车用减震器领域,尤其涉及后减震器悬架总成,包括活塞筒、减震弹簧、活塞、上支架、下支架和阻尼缓冲机构;所述活塞筒为双层结构,包括储油筒和压力筒;所述活塞包括活塞杆和活塞头,所述活塞头上设有若干过油孔;所述阻尼缓冲机构包括缓冲筒、缓冲装置、缓冲活塞和缓冲阀;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减震弹簧,减震保护活塞杆,双筒结构中压力筒与缓冲筒共同减震缓冲作用,可调式阻尼缓冲机构也能调整适应不同路面情况,有效减轻车辆颠簸、弹跳、侧倾、制动俯冲和加速蹲伏等动作对驾驶体验的干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减震器悬架总成
本技术涉及车用减震器领域,尤其涉及后减震器悬架总成。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自行生产的后减震器主要分为弹簧液压式或油气混合弹簧式减震器。这两种后减震器的共同特征是油气混合在同一工作腔里,当车辆在高低不平路面上行驶时,地面对车轮产生猛烈冲击,使驾、乘人员感到强烈的震动,产生疲劳与不适。另外,弹簧液压式后减震器由于在运动时,连杆将伸入储油筒内占居一定体积,故减震油不能将储油筒容积注满,否则连杆不能运动。因此需要留有一定空间,导致该结构减震器易产生运动空程。传统的减震器无法根据具体的路面情况合理的缓冲阻尼大小,无法在舒适性能和操控性能之间进行切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后减震器悬架总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筒式,且附筒阻尼可调,具有良好的缓冲性能的减震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后减震器悬架总成,包括活塞筒、减震弹簧、活塞、上支架、下支架和阻尼缓冲机构;所述活塞筒为双层结构,活塞筒包括储油筒和设置在储油筒内部的压力筒,所述压力筒与储油筒通过泄压口连通;所述活塞包括设置于活塞筒内部的活塞杆和活塞头,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伸出活塞筒后固定连接上支架,另一端固定连接活塞头,所述活塞头与压力筒内壁滑动接触,所述活塞头上设有若干过油孔;所述上支架上固定设置有弹簧上支架,活塞筒上设置有弹簧下支架,所述减震弹簧绕设在活塞筒外侧,减震弹簧两端固定在弹簧上支架和弹簧下支架上,所述减震弹簧可跟随上支架所连接的活塞杆伸缩做功;所述阻尼缓冲机构包括缓冲筒、缓冲装置、缓冲活塞和缓冲阀;所述阻尼缓冲机构设置在活塞筒侧面,外壳部分与活塞筒固定连接,内部通过油道连接压力筒;所述缓冲装置和缓冲活塞设置于缓冲筒内部,所述缓冲装置用于缓冲缓冲活塞,所述缓冲阀固定连接在缓冲筒上,用于调节油道截面;优选的,所述缓冲装置为缓冲气囊。优选的,所述活塞筒的一端设置有密封堵头。优选的,所述伸出活塞筒的活塞杆上,套设有防撞块;所述防撞块与活塞杆滑动连接。优选的,所述上支架与车架连接,下支架靠近车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车身遇到颠簸时,产生的力,推动上支座,上支座连接的活塞杆在活塞筒内做功,减震弹簧连接上支座和活塞筒,始终进行减震工作,保护活塞杆,活塞筒中设置的压力筒里装满压力油,颠簸的力使得活塞杆运动时,连接在活塞杆末端的活塞头推动压力筒内压力油,压力油通过设置在活塞头上的微小过油孔,起到一定缓冲减震作用;所述泄压口可以进行压力筒与储油筒的换油作用;当颠簸产生的力过大时,活塞头压力过大,压力油无法快速通过过油孔7,则会被活塞头通过油道,推入阻尼缓冲机构,推动缓冲活塞,缓冲活塞压向缓冲装置,缓冲装置卸掉压力,缓冲阀可以调节油道截面,通过控制压力油流量,从而控制缓冲调节机构缓冲性能。采用本技术,通过减震弹簧,减震保护活塞杆,双筒结构中压力筒与缓冲筒共同减震缓冲作用,可调式阻尼缓冲机构也能调整适应不同路面情况,有效减轻车辆颠簸、弹跳、侧倾、制动俯冲和加速蹲伏等动作对驾驶体验的干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后减震器悬架总成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活塞筒、2-压力筒、3-泄压口、4-储油筒、5-活塞杆、6-活塞头、7-过油孔、8-减震弹簧、9-阻尼缓冲机构、10-防撞块、11-上支架、12-下支架、13-密封堵头、14-油道、91-缓冲阀、92-缓冲活塞、94-缓冲装置、95-缓冲筒。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考图1,后减震器悬架总成,包括活塞筒1、减震弹簧8、活塞、上支架11、下支架12和阻尼缓冲机构9;所述活塞筒1为双层结构,活塞筒1包括储油筒4和设置在储油筒内部的压力筒2,所述压力筒2与储油筒4通过泄压口3连通;所述活塞包括设置于活塞筒内部的活塞杆5和活塞头6,所述活塞杆5的一端伸出活塞筒1后固定连接上支架11,另一端固定连接活塞头6,所述活塞头6与压力筒2内壁滑动接触,所述活塞头上6设有若干过油孔7;所述上支架11上固定设置有弹簧上支架81,活塞筒1上设置有弹簧下支架82,所述减震弹簧8绕设在活塞筒外侧,减震弹簧8两端固定在弹簧上支架81和弹簧下支架82上,所述减震弹簧8可跟随上支架11所连接的活塞杆5伸缩做功;阻尼缓冲机构9包括缓冲筒95、缓冲装置94、缓冲活塞92和缓冲阀91;所述阻尼缓冲机构9设置在活塞筒1侧面,外壳部分与活塞筒1固定连接,内部通过油道14连接压力筒2;所述缓冲装置94和缓冲活塞92设置于缓冲筒95内部,所述缓冲装置94用于缓冲缓冲活塞92,所述缓冲阀91固定连接在缓冲筒95上,用于调节油道14截面;本技术具体工作时,车身遇到颠簸时,产生的力,推动上支座11,上支座11连接的活塞杆5在活塞筒1内做功,减震弹簧8连接上支座11和活塞筒1,始终进行减震工作,保护活塞杆5,活塞筒1中设置的压力筒2里装满压力油,颠簸的力使得活塞杆5运动时,连接在活塞杆5末端的活塞头6推动压力筒2内压力油,压力油通过设置在活塞头6上的微小过油孔7,起到一定缓冲减震作用;所述泄压口3可以进行压力筒2与储油筒4的换油作用;当颠簸产生的力过大时,活塞头6压力过大,压力油无法快速通过过油孔7,则会被活塞头6通过油道14,推入阻尼缓冲机构9,推动缓冲活塞92,缓冲活塞92压向缓冲装置94,缓冲装置94卸掉压力,缓冲阀91可以调节油道14截面,通过控制压力油流量,从而控制缓冲调节机构9缓冲性能。采用本技术,通过减震弹簧8,减震保护活塞杆5,双筒结构中压力筒2与缓冲筒95共同作用,可调式阻尼缓冲机构9也能适应不同路面情况,有效减轻车辆颠簸、弹跳、侧倾、制动俯冲和加速蹲伏等动作对驾驶体验的干扰。参考图1,后减震器悬架总成,优选的,所述缓冲装置94为缓冲气囊;气囊由2~5层的橡胶层组成。多层橡胶层能够增加气囊的弹性,缓冲力更大。优选的,所述活塞筒1的端口处设置有密封堵头13;所述密封堵头13是为了防止压力油泄漏。优选的,所述伸出活塞筒1的活塞杆5上,套设有防撞块10;所述防撞块10与活塞杆5滑动连接;防撞块10可以有效防止当颠簸过大,活塞筒1与缓冲装置94都无法缓冲时,保护活塞筒1不会过行程,被上支架撞击,有效保护整个减震系统,提高使用寿命。优选的,所述上支架11与车架连接,下支架12靠近车轮。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后减震器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活塞筒(1)、减震弹簧(8)、活塞、上支架(11)、下支架(12)和阻尼缓冲机构(9);所述活塞筒(1)为双层结构,活塞筒(1)包括储油筒(4)和设置在储油筒内部的压力筒(2),所述压力筒(2)与储油筒(4)通过泄压口(3)连通;所述活塞包括设置于压力筒(2)内部的活塞杆(5)和活塞头(6),所述活塞杆(5)的一端伸出活塞筒(1)后固定连接上支架(11),另一端固定连接活塞头(6),所述活塞头(6)与压力筒(2)内壁滑动接触,所述活塞头上(6)设有若干过油孔(7);所述上支架(11)上固定设置有弹簧上支架(81),活塞筒(1)上设置有弹簧下支架(82),所述减震弹簧(8)绕设在活塞筒(1)外侧,减震弹簧(8)两端抵接在弹簧上支架(81)和弹簧下支架(82)上,所述减震弹簧(8)可跟随上支架(11)所连接的活塞杆(5)伸缩做功;/n所述阻尼缓冲机构(9)包括缓冲筒(95)、缓冲装置(94)、缓冲活塞(92)和缓冲阀(91);所述阻尼缓冲机构(9)设置在活塞筒(1)侧面,外壳部分与活塞筒(1)固定连接,内部通过油道(14)连接压力筒(2);所述缓冲装置(94)和缓冲活塞(92)设置于缓冲筒(95)内部,所述缓冲装置(94)用于缓冲缓冲活塞(92),所述缓冲阀(91)固定连接在缓冲筒(95)上,用于调节油道(14)截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后减震器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活塞筒(1)、减震弹簧(8)、活塞、上支架(11)、下支架(12)和阻尼缓冲机构(9);所述活塞筒(1)为双层结构,活塞筒(1)包括储油筒(4)和设置在储油筒内部的压力筒(2),所述压力筒(2)与储油筒(4)通过泄压口(3)连通;所述活塞包括设置于压力筒(2)内部的活塞杆(5)和活塞头(6),所述活塞杆(5)的一端伸出活塞筒(1)后固定连接上支架(11),另一端固定连接活塞头(6),所述活塞头(6)与压力筒(2)内壁滑动接触,所述活塞头上(6)设有若干过油孔(7);所述上支架(11)上固定设置有弹簧上支架(81),活塞筒(1)上设置有弹簧下支架(82),所述减震弹簧(8)绕设在活塞筒(1)外侧,减震弹簧(8)两端抵接在弹簧上支架(81)和弹簧下支架(82)上,所述减震弹簧(8)可跟随上支架(11)所连接的活塞杆(5)伸缩做功;
所述阻尼缓冲机构(9)包括缓冲筒(95)、缓冲装置(94)、缓冲活塞(92)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建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瑞琪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