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减震器阻尼调节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0358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车用减震器领域,尤其涉及后减震器阻尼调节机构,包括上支座、主活塞、副活塞、和调节把手;所述主活塞包括活塞外杆和主活塞头,主活塞头设有通孔直至主活塞杆末端,所述主活塞头设有限位孔,所述副活塞包括副活塞头和副活塞杆,副活塞头上设置有大过油孔和小过油孔,副活塞杆一端设置有一对半球形限位块和限位弹簧;所述上支座包括调节槽和调节钉;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调节钉推动调节顶针,顶起锥形头,带动副活塞杆上升,收缩限位块,转动调节把手,旋转副活塞,改变副活塞头上过油孔位置,改变液压油流量,控制减震器阻尼变化;本机构结构简单,可根据需求设计过油孔大小,阻尼调节大小,适应多种路面状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减震器阻尼调节机构
本技术涉及车用减震器领域,尤其涉及后减震器阻尼调节机构。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自行生产的后减震器主要分为弹簧液压式或油气混合弹簧式减震器。这两种后减震器的共同特征是油气混合在同一工作腔里,当车辆在高低不平路面上行驶时,地面对车轮产生猛烈冲击,使驾、乘人员感到强烈的震动,产生疲劳与不适。另外,弹簧液压式后减震器由于在运动时,连杆将伸入储油筒内占居一定体积,故减震油不能将储油筒容积注满,否则连杆不能运动。因此需要留有一定空间,导致该结构减震器易产生运动空程。传统的减震器无法根据具体的路面情况合理的缓冲阻尼大小,无法在舒适性能和操控性能之间进行切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后减震器阻尼调节机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简便,能快速调节减震器活塞阻尼的机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后减震器阻尼调节机构,包括上支座、主活塞、副活塞、和调节把手;所述主活塞包括主活塞杆和主活塞头,主活塞杆与主活塞头一体式成型固定,主活塞头中心处设有通孔直至主活塞杆末端,所述主活塞头的通孔内壁设有若干限位孔,主活塞头上设置有主过油孔,所述主活塞杆与上支座固定连接;所述副活塞包括副活塞头和副活塞杆,所述副活塞杆与副活塞头一体成型固定,所述副活塞头上设置有大过油孔和小过油孔,靠近副活塞头的副活塞杆的一端设置有一对半球形限位块和限位弹簧,所述限位弹簧连接两个半球形限位块,所述半球形限位块的大小与限位孔配合;所述副活塞通过副活塞杆插入主活塞的通孔将副活塞头盖设在主活塞头上,所述副活塞杆在主活塞杆的通孔中滑动接触,副活塞头下端接触主活塞头上端;所述副活塞杆的下端为锥形头;所述上支座包括调节槽和调节钉,所述副活塞杆的锥形头插入调节槽内,锥形头与调节槽滑动接触,所述调节钉螺纹连接在上支座上;调节钉的端部伸入调节槽并与锥形头抵接;所述调节把手固定在伸出主活塞杆的副活塞杆上,控制副活塞杆转动,进而控制副活塞头转动。进一步的,所述调节钉的侧边端部为锥形顶针,所述锥形顶针与锥形头锥度相同;进一步的,所述上支座与车架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主活塞杆通孔内壁的限位孔为4个,4个限位孔绕主活塞杆轴心圆周分布,分布间角为90°,且互相平行。进一步的,所述若干大过油孔和若干小过油孔绕副活塞杆的轴心圆周分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作为减震器的一部分,在需要调节减震器的活塞阻尼时使用,安装在减震器中;所述上支座为减震器的一部分,所述调节钉安装在上支座上,副活塞头上设置有大过油孔和小过油孔,主活塞头上设置有主过油孔,主过油孔可以与大过油孔或小过油孔形成通路,从而使得液压油可以透过;当调节钉旋紧调节,所述调节顶针前进,顶住锥形头,锥形头在调节槽内顶起,连同副活塞杆也被顶起,所述安装在副活塞杆上的半球形限位块也被连同上顶,在半球形外形作用下,压缩限位弹簧收缩,整个副活塞被顶起,转动调节把手,驱动副活塞杆转动,连同转动副活塞头,转动到一定角度后,改变了大过油孔和小过油孔位置;调节旋出调节钉,调节顶针退出,锥形头下降,副活塞杆下降,限位块在对应位置,被限位弹簧,顺利弹入对应的限位孔;副活塞头在减震器活塞筒内压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与主活塞头接触,过油孔之间再次形成通路;通过变化大过油孔和小过油孔位置,改变通过活塞的液压油的油量,从而改变减震器内的阻尼大小,达到调整减震器阻尼的目的。采用本技术,通过调节钉推动调节顶针,顶起锥形头,带动副活塞杆上升,收缩限位块,再转动调节把手,转动副活塞杆,从而转动副活塞头,改变副活塞头上的大过油孔和小过油孔与主活塞头上主过油孔的相对位置,改变液压油流量,控制减震器阻尼变化;本机构结构简单,可根据需求设计过油孔大小,阻尼调节大小,适应多种路面状况。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后减震器阻尼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后减震器阻尼调节机构的副活塞头3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后减震器阻尼调节机构的限位孔7处俯视图;附图标记:1-主活塞杆、2-副活塞杆、3-主活塞头、4-副活塞头、6-限位弹簧、7-半球形限位块、9-调节把手、10-调节钉、11-上支座、12-限位孔、13-调节槽、14-锥形顶针、21-锥形头、31-主过油孔、41-小过油孔、42-大过油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考图1-3,后减震器阻尼调节机构,包括上支座11、主活塞、副活塞、和调节把手9;所述主活塞包括主活塞杆1和主活塞头3,主活塞杆1与主活塞头3一体式成型固定,主活塞头3中心处设有通孔直至主活塞杆1末端,所述主活塞头3通孔的内壁设有若干限位孔12,主活塞头3上设置有主过油孔31,所述主活塞杆1与上支座11固定连接;所述副活塞包括副活塞头4和副活塞杆2,所述副活塞杆2与副活塞头4一体成型固定,所述副活塞头4上设置有大过油孔42和小过油孔41,靠近副活塞头4的副活塞杆2的一端设置有一对半球形限位块7和限位弹簧6,所述限位弹簧6连接两个半球形限位块7所述半球形限位块7的大小与限位孔12配合;所述副活塞通过副活塞杆2插入主活塞的通孔将副活塞头4盖设在主活塞头3上,所述副活塞杆2在主活塞杆1的通孔中滑动接触,副活塞头4下端接触主活塞头3上端;所述副活塞杆2的下端为锥形头21;所述上支座11包括调节槽13和调节钉10,所述副活塞杆2的锥形头21插入调节槽13内,锥形头21与调节槽13滑动接触,所述调节钉10螺纹连接在上支座11上;所述调节把手9固定在伸出主活塞杆1的副活塞杆2上,控制副活塞杆2转动,进而控制副活塞头4转动。本技术,是作为减震器的一部分,在需要调节减震器的活塞阻尼时使用,安装在减震器中;所述上支座11为减震器的一部分,所述调节钉10安装在上支座上,副活塞头4上设置有大过油孔42和小过油孔41,主活塞头3上设置有主过油孔31,主过油孔31可以与大过油孔42或小过油孔41形成通路,从而使得液压油可以透过;当调节钉10旋紧调节,所述调节顶针14前进,顶住锥形头21,锥形头21在调节槽13内顶起,连同副活塞杆2也被顶起,所述安装在副活塞杆2上的半球形限位块7也被连同上顶,在半球形外形作用下,压缩限位弹簧6收缩,整个副活塞被顶起,转动调节把手9,驱动副活塞杆2转动,连同转动副活塞头4,转动到一定角度后,改变了大过油孔42和小过油孔41位置;调节旋出调节钉10,调节顶针14退出,锥形头21下降,副活塞杆2下降,限位块7在对应位置,被限位弹簧6,顺利弹入对应的限位孔12;副活塞头4在减震器活塞筒内压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与主活塞头接触,过油孔之间再次形成通路;通过变化大过油孔42和小过油孔41位置,改变通过活塞的液压油的油量,从而改变减震器内的阻尼大小,达到调整减震器阻尼的目的。采用本技术,通过调节钉10推动调节顶针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后减震器阻尼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支座(11)、主活塞、副活塞和调节把手(9);所述主活塞包括主活塞杆(1)和主活塞头(3),主活塞杆(1)与主活塞头(3)一体式成型固定,主活塞头(3)中心处设有通孔直至主活塞杆(1)末端,所述主活塞头(3)的通孔内壁设有若干限位孔(12),主活塞头(3)上设置有主过油孔(31),所述主活塞杆(1)与上支座(11)固定连接;/n所述副活塞包括副活塞头(4)和副活塞杆(2),所述副活塞杆(2)与副活塞头(4)一体成型固定,所述副活塞头(4)上设置有大过油孔(42)和小过油孔(41),靠近副活塞头(4)的副活塞杆(2)的一端设置有一对半球形限位块(7)和限位弹簧(6),所述限位弹簧(6)连接两个半球形限位块(7),所述半球形限位块(7)的大小与限位孔(12)配合;所述副活塞通过副活塞杆(2)插入主活塞的通孔将副活塞头(4)盖设在主活塞头(3)上,所述副活塞杆(2)在主活塞杆(1)的通孔中滑动接触,副活塞头(4)下端接触主活塞头(3)上端;所述副活塞杆(2)的下端为锥形头(21);/n所述上支座(11)包括调节槽(13)和调节钉(10),所述副活塞杆(2)的锥形头(21)插入调节槽(13)内,锥形头(21)与调节槽(13)滑动接触,所述调节钉(10)螺纹连接安装在上支座(11)上;调节钉(10)的端部伸入调节槽(13)并与锥形头(21)抵接;/n所述调节把手(9)固定在伸出主活塞杆(1)的副活塞杆(2)上,控制副活塞杆(2)转动,进而控制副活塞头(4)转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后减震器阻尼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支座(11)、主活塞、副活塞和调节把手(9);所述主活塞包括主活塞杆(1)和主活塞头(3),主活塞杆(1)与主活塞头(3)一体式成型固定,主活塞头(3)中心处设有通孔直至主活塞杆(1)末端,所述主活塞头(3)的通孔内壁设有若干限位孔(12),主活塞头(3)上设置有主过油孔(31),所述主活塞杆(1)与上支座(11)固定连接;
所述副活塞包括副活塞头(4)和副活塞杆(2),所述副活塞杆(2)与副活塞头(4)一体成型固定,所述副活塞头(4)上设置有大过油孔(42)和小过油孔(41),靠近副活塞头(4)的副活塞杆(2)的一端设置有一对半球形限位块(7)和限位弹簧(6),所述限位弹簧(6)连接两个半球形限位块(7),所述半球形限位块(7)的大小与限位孔(12)配合;所述副活塞通过副活塞杆(2)插入主活塞的通孔将副活塞头(4)盖设在主活塞头(3)上,所述副活塞杆(2)在主活塞杆(1)的通孔中滑动接触,副活塞头(4)下端接触主活塞头(3)上端;所述副活塞杆(2)的下端为锥形头(21);
所述上支座(11)包括调节槽(13)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建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瑞琪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