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叉车驾驶室的顶棚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63068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1 18: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叉车驾驶室的顶棚结构,包括有框架本体,所述框架本体的顶部安装有天窗总成,所述天窗总成包括有上下逐层贴合排布的玻璃、中层框架以及底层框架,所述中层框架用于初始定位玻璃并形成有供该玻璃透光的天窗口,所述底层框架用于固定连接在框架本体上,并形成有供玻璃透光的另一天窗口,所述玻璃的内侧面印刷有用于加热其表面的导热丝,所述玻璃上表面设置有雨刮器,所述框架本体的顶部还设置有防护装置,该防护装置的两侧形成有支脚,所述防护装置设置为具有镂空的网状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叉车驾驶室的顶部安装可去雾化的加热玻璃以及提高防护作用的网格防护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叉车驾驶室的顶棚结构
本技术涉及叉车驾驶室
,具体为一种叉车驾驶室的顶棚结构。
技术介绍
前移式带驾驶室叉车一般用于室内外或冷库中堆垛作业,其顶部挡风天窗大多数为钢化玻璃或者夹层玻璃,当叉车需要在冷库里进行出入作业时,驾驶室顶部的玻璃易形成水汽,影响驾驶员视野,当室内外温差较大时,也会出现顶部玻璃起雾现象。由于前移式带驾驶室叉车一般门架较高,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厂家可以达到12-15米门架,所以驾驶员的顶部视野对操作安全尤为重要,如何设计一种可在降低或消除上述环境下驾驶叉车的驾驶视野问题及安全问题,成了相关领域技术人员有待解决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叉车驾驶室的顶棚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叉车驾驶室的顶棚结构,包括有框架本体,所述框架本体的顶部安装有天窗总成,所述天窗总成包括有上下逐层贴合排布的玻璃、中层框架以及底层框架,所述中层框架用于初始定位玻璃并形成有供该玻璃透光的天窗口,所述底层框架用于固定连接在框架本体上,并形成有供玻璃透光的另一天窗口,所述玻璃的内侧面印刷有用于加热其表面的导热丝,所述玻璃上表面设置有雨刮器,该雨刮器的行程范围位于驾驶室内操控人员的仰视可见视野范围内,所述框架本体的顶部还设置有防护装置,该防护装置的两侧形成有支脚,并通过该支脚固定连接在框架本体的顶端两侧,所述防护装置设置为具有镂空的网状结构,并距玻璃上表面形成有预设间距。所述中层框架的一侧边缘部形成有用于装配雨刮器的通孔,另一侧边缘处形成有集成导热丝触点的端子部。所述底层框架的一侧边缘部形成有用于装配雨刮器的通孔,该通孔与所述中层框架上开设通孔位置匹配,另一侧边缘处开设有适配连接端子部的装配孔,所述底层框架的中部横向形成有横梁,该横梁将所述的底层框架分割成具有两个天窗口的框架结构。所述中层框架形成有T形结构的天窗口。所述玻璃上表面与防护装置间距为200-250mm。所述防护装置的网状结构覆盖框架本体的整个顶部区域,该网状结构的网孔直径为100-140mm。所述中层框架上开设的天窗口避让导热丝的排布走向。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通过在叉车驾驶室的顶部安装可去雾化的加热玻璃以及提高防护作用的网格防护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技术缺陷,具体的为:1:防护装置可以为驾驶室顶部提供有效防护,对门架起升堆垛时货物可能意外坠落起到了有效的拦截防护作用,同时网格结构的设计也不会阻碍驾驶室内操作人员的视野,有效的提高了叉车在高位库作业环境下的安全性能;2:通过可加热的玻璃实现了叉车在室内外作业或出入冷库作业的要求,同时消除了顶部玻璃外部集水汽和内层雾化的问题,有效的实现了提高了安全性和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驾驶室立体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驾驶室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防护装置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层框架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底层框架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玻璃结构示意图。图中:1框架本体、11顶梁、2防护装置、21支脚、22边框部、23网格部、3天窗总成、31中层框架、32端子部、33通孔一、34第一天窗口、35第二天窗口、36玻璃、361导热丝、362通孔二、37底层框架、371端子缺口、372装配孔、373第三天窗口、374横梁、375第四天窗口、4雨刮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6所示,一种叉车驾驶室的顶棚结构,该种驾驶室结构包括有框架本体1,所述框架本体1的顶部安装有天窗总成3,即在顶梁11的中部安装有天窗总成3,在实际应用中,为了达到良好的视野性,该天窗总成3可覆盖整个顶梁11的面积区域,为了实现对该种驾驶室结构的多重结构优化,本实施例采用的是在顶梁上安装有可去雾化的天窗总成3以及用于防护该天窗总成3的防护装置2,具体的为:所述天窗总成3由三层结构依次上下层叠而成,分别为玻璃36、中层框架31以及底层框架37,为了适配安装尺寸,三层结构的外缘轮廓均相互匹配;该种天窗总成3采用的玻璃36为可加热玻璃,即在玻璃36的内侧面印刷有用于加热其表面的导热丝361,该导热丝361一般选用的材质为银,本实施例不对其作出详细限定和说明,为了实现对外层面玻璃36的清理,在玻璃36的拐角处安装有雨刮器4,同时,在位于安装雨刮器4位置开设有通孔二362,以实现对雨刮器4的装配;需要指出的,该雨刮器4的行程范围位于驾驶室内操控人员的仰视视野范围内;该天窗总成3采用的中层框架31为金属材质框架,其作用在于固定连接玻璃36,同时衔接固定在底层框架37上,具体结构为:位于拐角处且与通孔二362的装配尺寸一致的通孔一33以及位于另一拐角处的端子部32,该端子部32形成有向外凸出的结构,其反面端适配连接导热丝361的接线处,该端子部32可作为导热丝361接线处的保护盖,实施对其的密封和绝缘处理;在位于该中层框架31的中部形成有供玻璃36透光的天窗口,在保证玻璃36具有最大进光量的要求下,本实施例优选的天窗口包含有第一天窗口34和第二天窗口35,两个天窗口均形成在一个开口上,同时,所述的通孔一33和端子部32分设在第一天窗口34的两侧,该种分设结构的设计可有效的防止对通孔一33和端子部32的结构干涉,并实现该天窗口的最大进光量。该天窗总成3采用的底层框架37用于实现对上述的中层框架31固定,同时中层框架31的厚度也可有效的避让其玻璃36与底层框架37的接触,起到了有效的防护作用,该底层框架37包括有位于拐角处的装配孔372,以及位于另一拐角处的端子缺口371,所述的装配孔372适配通孔一33和通孔二362的位置关系,并在三层结构贴合装配后实现对雨刮器4的安装;所述的端子缺口371为通孔结构,用于装配连接端子部32,起到有效的连接适配作用;为了加强该底层框架37的结构强度,所述的底层框架37的中部横向形成有横梁374,且该横梁374将所述的底层框架37分割成具有两个天窗口的框架结构,两个所述的天窗口分别为第三天窗口373和第四天窗口375;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天窗总成3的防护作用,在位于天窗总成3的正上方装配有防护装置2,具体的为,该防护装置2的两侧形成有支脚21,并通过该支脚固定连接在顶梁11的两侧;为了有效的提高天窗总成3的进光量,该所述防护装置2设置为具有镂空的网状结构,具体的为,该防护装置包括有边框部22、连接在边框部22两侧的支脚21以及装配在边框部22内侧的网格部23;该网格部23距离玻璃36的上表面具有有预设间距。进一步的,所述玻璃36的上表面与防护装置2的间距为200-250mm,有效的增大间距距离,可形成最佳的缓冲空间,同时也留有足够的空间可实施手臂伸入并对玻璃36上表面的清洁工作。进一步的,网格部23覆盖框架本体1的整个顶部区域,该网格部23的网孔直径为100-140m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叉车驾驶室的顶棚结构,包括有框架本体,所述框架本体的顶部安装有天窗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窗总成包括有上下逐层贴合排布的玻璃、中层框架以及底层框架,所述中层框架用于初始定位玻璃并形成有供该玻璃透光的天窗口,所述底层框架用于固定连接在框架本体上,并形成有供玻璃透光的另一天窗口,所述玻璃的内侧面印刷有用于加热其表面的导热丝,所述玻璃上表面设置有雨刮器,该雨刮器的行程范围位于驾驶室内操控人员的仰视可见视野范围内,所述框架本体的顶部还设置有防护装置,该防护装置的两侧形成有支脚,并通过该支脚固定连接在框架本体的顶端两侧,所述防护装置设置为具有镂空的网状结构,并距玻璃上表面形成有预设间距。/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叉车驾驶室的顶棚结构,包括有框架本体,所述框架本体的顶部安装有天窗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窗总成包括有上下逐层贴合排布的玻璃、中层框架以及底层框架,所述中层框架用于初始定位玻璃并形成有供该玻璃透光的天窗口,所述底层框架用于固定连接在框架本体上,并形成有供玻璃透光的另一天窗口,所述玻璃的内侧面印刷有用于加热其表面的导热丝,所述玻璃上表面设置有雨刮器,该雨刮器的行程范围位于驾驶室内操控人员的仰视可见视野范围内,所述框架本体的顶部还设置有防护装置,该防护装置的两侧形成有支脚,并通过该支脚固定连接在框架本体的顶端两侧,所述防护装置设置为具有镂空的网状结构,并距玻璃上表面形成有预设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叉车驾驶室的顶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层框架的一侧边缘部形成有用于装配雨刮器的通孔,另一侧边缘处形成有集成导热丝触点的端子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尚敏王勇李黎明张再磊陈伟林赵红生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