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部导流板及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涉及一种后部导流板及车辆。
技术介绍
目前,在很多车型上,车辆后底板位置比较高,而后导流板因造型原因通常比较低,在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落差,导致无法直接固定,需要额外支架,以对两者进行连接固定。额外增加支架,一方面增加车身重量,另一方面增加装配工作量,装配效率低。因此,亟待需要一种后部导流板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部导流板,减轻车身重量,减少装配工作量,提高装配效率。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通过应用上述后部导流板,能够减轻车身重量,减少装配工作量,提高装配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后部导流板,所述后部导流板包括导流部和连接部,所述导流部和所述连接部连接处设置有凹槽,所述连接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导流部沿所述凹槽的轴线折弯,所述连接部被配置为用于固定连接车辆后底板。进一步地,所述后部导流板为一体成型。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的深度占所述后部导流板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部导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导流板包括导流部(1)和连接部(2),所述导流部(1)和所述连接部(2)连接处设置有凹槽(3),所述连接部(2)能够相对于所述导流部(1)沿所述凹槽(3)折弯,所述连接部(2)被配置为用于固定连接车辆后底板(10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部导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导流板包括导流部(1)和连接部(2),所述导流部(1)和所述连接部(2)连接处设置有凹槽(3),所述连接部(2)能够相对于所述导流部(1)沿所述凹槽(3)折弯,所述连接部(2)被配置为用于固定连接车辆后底板(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部导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导流板为一体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部导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3)的深度占所述后部导流板的厚度的百分比的范围为20%-6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部导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3)的深度与所述后部导流板的厚度的比值的范围为0.4-0.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部导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3)处后部导流板的厚度与所述后部导流板的厚度的比例为0.4: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部导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3)处后部导流板的厚度与所述后部导流板的厚度的百分比为40%-8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部导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2)能够沿所述凹槽(3)的轴线弯折0-9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部导流板,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连接部(2)沿所述凹槽(3)的轴线弯折90°时,所述凹槽(3)靠近所述连接部(2)的一端搭接在所述导流部(1)上,所述凹槽(3)靠近所述导流部(1)的一端抵接在所述凹槽(3)的内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部导流板,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连接部(2)沿所述凹槽(3)的轴线弯折0°-90°时,所述后部导流板在弯折处的外侧形成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导流部(1)的夹角为0°-45°。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部导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导流板的材质为聚碳酸酯、聚丙烯、聚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部导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1)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导流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帆,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艾康尼克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