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装置及运动底盘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644531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23: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行走装置及运动底盘,行走装置包括:行走轮,行走轮具有轮面;多个变形块,多个变形块沿周向布置且可枢转地设在行走轮上,每个变形块具有枢转部,且每个变形块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其中,第一状态时变形块位于轮面的内侧;第二状态时变形块至少部分伸出轮面,变形块的伸出轮面的部分构成伸出部,伸出部为凸齿状,且沿行走轮的转动方向上伸出部位于枢转部的前方。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行走轮上设置多个变形块,每个变形块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使得行走轮具备可切换的正常形态和越野形态,正常形态下行走轮以较高速度行驶,越野形态下行走轮具有较强的抓地力,可以适应复杂恶劣环境下行驶,具有优异的越野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行走装置及运动底盘
本专利技术涉及驱动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行走装置及运动底盘。
技术介绍
设备底盘在行走过程中,环境路面即可能是正常路面,也可能是干燥沙地或沼泽等复杂恶劣的路面,现有设备底盘的行走轮结构简单,无法适应野外路面行走,一些底盘的行走轮虽然也能一定程度上适应野外环形行走,但是,行走轮的抓地力不强,适应性较差,导致行走轮的越野性能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行走装置,以解决行走轮在野外环境下行走时抓地力不强,越野性能较差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还旨在提出一种运动底盘,以应用上述的行走装置。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行走装置,包括:行走轮,所述行走轮具有轮面;多个变形块,多个所述变形块沿周向布置且可枢转地设在所述行走轮上,每个所述变形块具有枢转部,且每个所述变形块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其中,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变形块位于所述轮面的内侧;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变形块至少部分伸出所述轮面,所述变形块的伸出所述轮面的部分构成伸出部,所述伸出部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行走轮,所述行走轮具有轮面;/n多个变形块,多个所述变形块沿周向布置且可枢转地设在所述行走轮上,每个所述变形块具有枢转部,且每个所述变形块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其中,/n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变形块位于所述轮面的内侧;/n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变形块至少部分伸出所述轮面,所述变形块的伸出所述轮面的部分构成伸出部,所述伸出部为凸齿状,且沿所述行走轮的转动方向上所述伸出部位于所述枢转部的前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行走轮,所述行走轮具有轮面;
多个变形块,多个所述变形块沿周向布置且可枢转地设在所述行走轮上,每个所述变形块具有枢转部,且每个所述变形块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其中,
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变形块位于所述轮面的内侧;
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变形块至少部分伸出所述轮面,所述变形块的伸出所述轮面的部分构成伸出部,所述伸出部为凸齿状,且沿所述行走轮的转动方向上所述伸出部位于所述枢转部的前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出部包括沿所述行走轮的转动方向间隔开设置的第一伸出部和第二伸出部,且所述第一伸出部和所述第二伸出部位于所述枢转部的相对两侧;其中,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行走轮前进则所述第一伸出部伸出所述轮面,所述行走轮后退则所述第二伸出部伸出所述轮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变形块具有圆弧面,且在所述第一状态时多个所述变形块的所述圆弧面与所述轮面共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变形块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变形块相互抵接,多个所述变形块的所述圆弧面共同构成一圆柱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带动多个所述变形块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主齿轮,多个所述变形块围绕所述主齿轮设置,每个所述变形块具有配合齿,所述配合齿与所述主齿轮相啮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文宝王鑫刘志高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