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式电缆卡箍冲压工装及其冲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643389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23: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复合式电缆卡箍冲压工装及其冲压方法,属于机械制造设备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卡箍制作过程费时费力、卡箍均一性差和生产成本高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复合冲压模具设置能够相对移动的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上设有多组冲压单元,第一模具外圆弧冲头和圆孔冲头与第二模具上的外圆弧冲槽和圆孔冲槽配合实现对电缆卡箍的冲压,通过连杆机构带动复合冲压模具的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进行冲压,冲压完成后通过复位弹簧进行复位。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对不同型号卡箍的制作,无需反复拆换组装模具,节约原材料,提高了卡箍均一性、质量可靠性,降低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式电缆卡箍冲压工装及其冲压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制造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复合式电缆卡箍冲压工装及其冲压方法。
技术介绍
电缆敷设是飞航产品生产制造的重要环节,目前,多使用铝合金或不锈钢材质电缆卡箍对电缆进行敷设绑扎。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对需要固定的电缆,往往需根据施工进度、电缆直径、现场情况等专门制作符合设计要求的电缆卡箍,根据固定用的螺钉规格不同、固定的电缆直径不同,不同规格的电缆卡箍其区别在于螺钉孔大小不同、电缆卡箍长度不同。在现有技术中,在制作电缆卡箍过程中,受其规格尺寸、数量、材料等影响,多使用手工剪裁等方式进行制作,制作繁琐、费时费力、卡箍均一性差、废品率高,增加了企业生产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的分析,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复合式电缆卡箍冲压工装及其冲压方法,用以解决现有制作过程费时费力、卡箍均一性差和生产成本高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复合式电缆卡箍冲压工装,包括:驱动机构、复合冲压模具、固定板和托板;复合冲压模具包括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第一模具安装在固定板上,第二模具安装在托板上;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上设置冲压单元,冲压单元用于对物料进行冲压,实现电缆卡箍的冲压成型;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固定板和托板相对移动,实现复合冲压模具的冲压作业。进一步地,冲压单元有多组,且多组冲压单元并列设置在复合冲压模具上。进一步地,冲压单元包括:外圆弧冲头、圆孔冲头、外圆弧冲槽和圆孔冲槽。进一步地,复合冲压模具还包括模具隔板,模具隔板设置在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之间;模具隔板上设置有螺纹孔,螺纹孔中设置限位螺栓;模具隔板、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通过限位螺栓组合为一体,且第一模具、第二模具均能够相对于限位螺栓滑移。进一步地,固定板上设置第一滑槽,托板上设置第二滑槽;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上均设置导向块;第一模具、第二模具通过导向块安装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中。进一步地,冲压工装还包括底座;底座包括:底板和导向立柱;固定板固定安装在导向立柱的顶部,托板套设在导向立柱上且能够相对滑动。进一步地,驱动机构为连杆机构;连杆机构用于驱动托板上下移动。连杆机构包括:压杆、拉杆、横杆和托架;托架包括托板、左侧板和右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垂直于托板且与托板固定连接;压杆与连杆支架铰接,连杆支架与固定板固定连接;拉杆一端与压杆铰接,另一端与横杆的中部铰接;横杆与托架固定连接。进一步地,冲压工装还包括复位机构;复位机构包括:复位弹簧和复位导向杆;复位导向杆套设在固定板中且能够相对于固定板滑移;复位导向杆一端与横杆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限位块;复位弹簧套设在复位导向杆上,且复位弹簧设置在固定板和限位块之间。进一步地,左侧板和右侧板上均设置进出料口;物料通过进出料口进入冲压工装。一种复合式电缆卡箍冲压工装的冲压方法,采用上述复合式电缆卡箍冲压工装,冲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复合冲压模具安装到冲压工装上;将物料通过进出料口送入冲压工装;S2:下压压杆,使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闭合对物料进行冲压;松开压杆,使冲压工装复位;第一次冲压完成,得到电缆卡箍的单侧外圆弧边和钉孔;S3:向前推动物料,推移距离位电缆卡箍的长度;下压压杆,复合冲压模具冲压出卡箍的另一侧外圆弧边和钉孔以及下一个卡箍的单侧外圆弧边和钉孔;第二次冲压完成;S4:重复步骤S3,进行多个电缆卡箍的冲压制作。本专利技术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之一:1.本专利技术创新性地将多种不同规格的电缆卡箍冲压模具集合于一组复合式冲压模具上,通过改变复合冲压模具在连杆及复位机构上的相对位置即可满足不同规格的电缆卡箍支座需求,避免了模具更换问题,实现了冲压工装的通用化,能够实现不同规格的电缆卡箍的冲压成型。2.本专利技术通过连杆及复位机构实现了复合冲压模具冲压过程中的导向作用,通过在复合冲压模具上设置相互配合的模具导向柱、导向孔,进一步保证了模具冲压过程中的相对运动方向,保证冲压成型的电缆卡箍的成型质量;通过连杆带动复合模具冲压原料,形成杠杆放大冲压作用力,实现电缆卡箍的快速冲压成型。3.本专利技术通过限位螺栓限制了第一模具、第二模具之间的最大距离,同时使第一模具、第二模具形成组件,避免了反复拆装损伤模具;通过设置模具隔板,避免了第一模具、第二模具之间直接碰撞,延长了复合冲压模具的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中,上述各技术方案之间还可以相互组合,以实现更多的优选组合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优点可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而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内容中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复合式电缆卡箍冲压工装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底座结构示意图;图3是托架结构分解图;图4是复合冲压模具结构示意图;图5是复合冲压模具分解图;图6是复合冲压模具冲压单元示意图一;图7是复合冲压模具冲压单元示意图二;图8是冲压后的电缆卡箍示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连杆机构运动原理示意图。附图标记:1—底座;1-1—支撑底座;1-2—导向立柱;2—原料;2-1—外圆弧边;2-2—钉孔;3—复位弹簧;4—复位导向杆;5—第一销轴;6—横杆;7—拉杆;8—第一转轴;9—第二转轴;10—连杆支架;11—第二销轴;12—压杆;13—固定板;13-1—第一滑槽;14—复合冲压模具;14-1—第一模具;14-2—导向块;14-3—限位螺栓;14-4—模具隔板;14-5—第二模具;14-1-1—外圆弧冲头;14-1-2—导向孔;14-1-3模具导向柱;14-1-4—圆孔冲头;14-1-5—外圆弧冲槽;14-1-6—圆孔冲槽;15—托架;15-1—左侧板;15-2—右侧板;15-3—进出料口;15-4—模具顶丝;15-5—托板;15-6—废料出口;15-7—滑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并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全文中描述使用的术语“顶部”、“底部”、“在……上方”、“下”和“在……上”是相对于装置的部件的相对位置,例如装置内部的顶部和底部衬底的相对位置。可以理解的是装置是多功能的,与它们在空间中的方位无关。实施例1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式电缆卡箍冲压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机构、复合冲压模具(14)、固定板(13)和托板(15-5);所述复合冲压模具(14)包括第一模具(14-1)和第二模具(14-5);所述第一模具(14-1)安装在固定板(13)上,所述第二模具(14-5)安装在托板(15-5)上;第一模具(14-1)和第二模具(14-5)上设置冲压单元,所述冲压单元用于对物料(2)进行冲压,实现电缆卡箍的冲压成型;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固定板(13)和托板(15-5)相对移动,实现复合冲压模具(14)的冲压作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式电缆卡箍冲压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机构、复合冲压模具(14)、固定板(13)和托板(15-5);所述复合冲压模具(14)包括第一模具(14-1)和第二模具(14-5);所述第一模具(14-1)安装在固定板(13)上,所述第二模具(14-5)安装在托板(15-5)上;第一模具(14-1)和第二模具(14-5)上设置冲压单元,所述冲压单元用于对物料(2)进行冲压,实现电缆卡箍的冲压成型;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固定板(13)和托板(15-5)相对移动,实现复合冲压模具(14)的冲压作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电缆卡箍冲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压单元有多组,且多组所述冲压单元并列设置在所述复合冲压模具(14)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式电缆卡箍冲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压单元包括:外圆弧冲头(14-1-1)、圆孔冲头(14-1-4)、外圆弧冲槽(14-1-5)和圆孔冲槽(14-1-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式电缆卡箍冲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冲压模具(14)还包括模具隔板(14-4),所述模具隔板(14-4)设置在所述第一模具(14-1)和第二模具(14-5)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2、4任一项所述的复合式电缆卡箍冲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13)上设置第一滑槽(13-1),所述托板(15-5)上设置第二滑槽(15-7);所述第一模具(14-1)和第二模具(14-5)上均设置导向块(14-2);所述第一模具(14-1)、第二模具(14-5)通过所述导向块(14-2)安装到所述第一滑槽(13-1)和第二滑槽(15-7)中。


6.根据权利要求1-2、4任一项所述的复合式电缆卡箍冲压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军赵小飞王鸿熠朱宝贤任立鹏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星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