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取件的模具,包括:下模座,下模座上设有左撑板、右撑板;成型模板,成型模板通过左撑板、右撑板支撑安装在下模座上;左撑板与右撑板之间设有顶针板与推板,顶针板位于推板上部,顶针板中部固定安装有主顶针,主顶针两侧的顶针板上分别设有安装槽,安装槽设置在顶针板接触推板一侧侧面,安装槽中固定有定位轴,定位轴上安装有旋转块,旋转块可绕定位轴转动,旋转块上部的顶针板上开有第一穿孔与第二穿孔,第一穿孔、第二穿孔分别位于定位轴两侧,第一穿孔中安装有加速顶针,成型模板下部固定有限位销,顶针板向上移动时,限位销穿过第二穿孔插入至安装槽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减少加工量,结构紧凑,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取件的模具
本技术涉及模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取件的模具。
技术介绍
模具生产完成后需要经过试模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试模的目的是为了找出模具的缺陷,以做进一步改进。试模过程中将模具安装在顶出机构上,以便于取件,模具安装在试模装置上,第一次试模时产品顶白,需要增加多支扁顶,现有模具扁顶设置过多,取件过程中扁顶容易卡住产品,造成地刺试模产品不易取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克服的是现有技术中的不足,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取件的模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便于取件的模具,包括:下模座,所述下模座上设有左撑板、右撑板;成型模板,所述成型模板通过左撑板、右撑板支撑安装在下模座上;所述左撑板与右撑板之间设有顶针板与推板,所述顶针板位于推板上部,所述顶针板中部固定安装有主顶针,所述主顶针两侧的顶针板上分别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设置在顶针板接触推板一侧侧面,所述安装槽中固定有定位轴,所述定位轴上安装有旋转块,所述旋转块可绕定位轴转动,所述旋转块上部的顶针板上开有第一穿孔与第二穿孔,所述第一穿孔、第二穿孔分别位于定位轴两侧,所述第一穿孔中安装有加速顶针,所述成型模板下部固定有限位销,所述顶针板向上移动时,限位销穿过第二穿孔插入至安装槽中。进一步的,所述加速顶针下端固定有复位盘,所述复位盘位于安装槽中,所述复位盘与第一穿孔之间安装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环绕在加速顶针上。进一步的,所述下模座上部固定有复位销,所述推板上设有下穿孔,所述复位销可穿过下穿孔插入至安装槽中,所述旋转块位于复位销与限位销之间。进一步的,所述左撑板平行于右撑板。进一步的,所述下穿孔与第一穿孔同轴线设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简单,只需一副顶针板,达到两次顶出效果,减少加工量,结构紧凑,降低成本。模具在注塑生产时稳定,动作顺畅,满足量产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主顶针顶起产品时模具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的加速顶针顶起产品时模具结构图;图中:1、下模座;2、成型模板;12、左撑板;13、右撑板;21、顶针板;22、推板;23、主顶针;24、安装槽;25、定位轴;26、旋转块;31、第一穿孔;32、第二穿孔;33、加速顶针;34、限位销;41、复位盘;42、复位弹簧;51、复位销;52、下穿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便于取件的模具,包括:下模座1,下模座1上设有左撑板12、右撑板13;成型模板2,成型模板2通过左撑板12、右撑板13支撑安装在下模座1上;左撑板12与右撑板13之间设有顶针板21与推板22,顶针板21位于推板22上部,顶针板21中部固定安装有主顶针23,主顶针两侧的顶针板21上分别设有安装槽24,安装槽24设置在顶针板21接触推板22一侧侧面,安装槽24中固定有定位轴25,定位轴25上安装有旋转块26,旋转块26可绕定位轴25转动,旋转块26上部的顶针板21上开有第一穿孔31与第二穿孔32,第一穿孔31、第二穿孔32分别位于定位轴25两侧,第一穿孔31中安装有加速顶针33,成型模板2下部固定有限位销34,顶针板21向上移动时,限位销34穿过第二穿孔32插入至安装槽24中。一种便于取件的模具,工作原理:初始状态,限位销距旋转块间距88mm,加速顶针比主顶针高15mm,安装槽深10mm;A.第1次顶针板顶出88mm,加速顶针和主顶针同步上升;B.第2次顶出,由于在限位销的作用下,旋转块旋转35度,加速顶针快速顶出,共5支加速的顶针,而主顶针移动较慢;顶出结束后,加速顶针比主顶针高15mm;达到二次顶出效果,第二次加速顶针顶出产品,主顶针与产品分离,实现取件。实施例2如图2、图3所示;一种便于取件的模具,包括:下模座1,下模座1上设有左撑板12、右撑板13;成型模板2,成型模板2通过左撑板12、右撑板13支撑安装在下模座1上;左撑板12与右撑板13之间设有顶针板21与推板22,顶针板21位于推板22上部,顶针板21中部固定安装有主顶针23,主顶针两侧的顶针板21上分别设有安装槽24,安装槽24设置在顶针板21接触推板22一侧侧面,安装槽24中固定有定位轴25,定位轴25上安装有旋转块26,旋转块26可绕定位轴25转动,旋转块26上部的顶针板21上开有第一穿孔31与第二穿孔32,第一穿孔31、第二穿孔32分别位于定位轴25两侧,第一穿孔31中安装有加速顶针33,成型模板2下部固定有限位销34,顶针板21向上移动时,限位销34穿过第二穿孔32插入至安装槽24中。一种便于取件的模具,工作原理:初始状态,限位销距旋转块间距88mm,加速顶针比主顶针高15mm,安装槽深10mm;A.第1次顶针板顶出88mm,加速顶针和主顶针同步上升;B.第2次顶出,由于在限位销的作用下,旋转块旋转35度,加速顶针快速顶出,共5支加速的顶针,而主顶针移动较慢;顶出结束后,加速顶针比主顶针高15mm;达到二次顶出效果,第二次加速顶针顶出产品,主顶针与产品分离,实现取件。在顶出产品后,加速顶针需要复位操作,以便进行再次产品成型操作,通过加速顶针33下端固定有复位盘41,复位盘41位于安装槽24中,复位盘41与第一穿孔31之间安装有复位弹簧42,复位弹簧42环绕在加速顶针33上,当产品取出后,顶针板下移,限位销与旋转块分离,在挤压弹簧作用下,加速顶针复位,便于再次的产品成型。下模座1上部固定有复位销51,推板22上设有下穿孔52,复位销51可穿过下穿孔52插入至安装槽24中,旋转块26位于复位销51与限位销34之间。当推板下落至下模座上时,复位销插入至安装槽中,支撑旋转块,保证成型模具正产成型。左撑板12平行于右撑板13。下穿孔52与第一穿孔31同轴线设置。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取件的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n下模座(1),所述下模座(1)上设有左撑板(12)、右撑板(13);/n成型模板(2),所述成型模板(2)通过左撑板(12)、右撑板(13)支撑安装在下模座(1)上;/n所述左撑板(12)与右撑板(13)之间设有顶针板(21)与推板(22),所述顶针板(21)位于推板(22)上部,所述顶针板(21)中部固定安装有主顶针(23),所述主顶针两侧的顶针板(21)上分别设有安装槽(24),所述安装槽(24)设置在顶针板(21)接触推板(22)一侧侧面,所述安装槽(24)中固定有定位轴(25),所述定位轴(25)上安装有旋转块(26),所述旋转块(26)可绕定位轴(25)转动,所述旋转块(26)上部的顶针板(21)上开有第一穿孔(31)与第二穿孔(32),所述第一穿孔(31)、第二穿孔(32)分别位于定位轴(25)两侧,所述第一穿孔(31)中安装有加速顶针(33),所述成型模板(2)下部固定有限位销(34),所述顶针板(21)向上移动时,限位销(34)穿过第二穿孔(32)插入至安装槽(24)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取件的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模座(1),所述下模座(1)上设有左撑板(12)、右撑板(13);
成型模板(2),所述成型模板(2)通过左撑板(12)、右撑板(13)支撑安装在下模座(1)上;
所述左撑板(12)与右撑板(13)之间设有顶针板(21)与推板(22),所述顶针板(21)位于推板(22)上部,所述顶针板(21)中部固定安装有主顶针(23),所述主顶针两侧的顶针板(21)上分别设有安装槽(24),所述安装槽(24)设置在顶针板(21)接触推板(22)一侧侧面,所述安装槽(24)中固定有定位轴(25),所述定位轴(25)上安装有旋转块(26),所述旋转块(26)可绕定位轴(25)转动,所述旋转块(26)上部的顶针板(21)上开有第一穿孔(31)与第二穿孔(32),所述第一穿孔(31)、第二穿孔(32)分别位于定位轴(25)两侧,所述第一穿孔(31)中安装有加速顶针(33),所述成型模板(2)下部固定有限位销(34),所述顶针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跃华,
申请(专利权)人:滁州市博康模具塑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