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前部结构和汽车
本公开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和汽车。
技术介绍
汽车的车身前部结构在汽车碰撞时可以吸收能量,减少向乘员舱传递的载荷力,减小乘员受伤的可能性。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前保险杠、前纵梁以及连接保险杠和前纵梁的吸能盒,前保险杠和前纵梁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在汽车碰撞时前保险杠将载荷力传递给吸能盒,吸能盒溃缩变形后,使载荷力减小,然后将载荷力传递给前纵梁,前纵梁再将载荷力传递给乘员舱。虽然吸能盒经过溃缩变形后可以吸收部分载荷力,从而使传递给乘员舱的载荷力减小。但汽车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吸能效果仍然不够好,在碰撞时容易造成驾驶员受伤。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和汽车,提高汽车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吸能效果。所述技术方案如下: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车身前部结构,所述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前保险杠,沿第一方向延伸;吸能盒,所述吸能盒的一端与所述前保险杠的端部连接;吸能盒连接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吸能盒的另一端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前部结构包括:/n前保险杠(10),沿第一方向延伸;/n吸能盒(20),具有吸能腔体,所述吸能盒(20)的一端与所述前保险杠(10)的端部连接;/n吸能盒连接板(3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吸能盒(20)的另一端连接;/n第一前纵梁(40),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前纵梁(40)与所述第二表面连接;/n角撑构件(50),所述角撑构件(5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表面连接,所述角撑构件(5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前纵梁(40)连接,所述角撑构件(50)的一端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吸能盒(20)的另一端在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前部结构包括:
前保险杠(10),沿第一方向延伸;
吸能盒(20),具有吸能腔体,所述吸能盒(20)的一端与所述前保险杠(10)的端部连接;
吸能盒连接板(3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吸能盒(20)的另一端连接;
第一前纵梁(40),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前纵梁(40)与所述第二表面连接;
角撑构件(50),所述角撑构件(5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表面连接,所述角撑构件(5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前纵梁(40)连接,所述角撑构件(50)的一端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吸能盒(20)的另一端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所述第二方向为汽车的长度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二表面垂直,所述角撑构件(50)包括:
两块连接板(501),所述连接板(501)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前纵梁(40)的侧面,所述连接板(501)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吸能盒连接板(30)的第二表面,所述连接板(501)的两端的端面相互垂直;
固定板(502),同时与所述两块连接板(501)连接;
其中,所述两块连接板(501)和所述固定板(502)构成U型的角撑构件,所述U型的角撑构件的开口朝向所述前保险杠(10)的中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501)为梯形板,所述梯形板的两条腰相互垂直,所述梯形板的两条腰分别与所述第一前纵梁(40)的侧面和所述吸能盒连接板(30)的第二表面连接,所述梯形板的上底边、所述第一前纵梁(40)的侧面和所述吸能盒连接板(30)的第二表面之间具有第一间隙(100)。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翠,盛大全,章年友,庞东华,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