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撬拔针
本技术涉及医疗工具
,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撬拔针。
技术介绍
现行方式下,在骨科手术中,克氏针应用广泛,以克氏针撬拔为例,属于现有技术中比较成熟的手术方式,但是该手术对医生的操作技术要求比较高,利用克氏针对骨折部位进行撬拔复位,而克氏针作为一种骨科常用的内固定材料而得到广泛应用。现有技术中,克氏针在实际应用中,其由手术者操作时,其针柄会对周围组织产生二次损坏,且其针头部过于尖锐,不能够适应儿童患者,而在实际中还需要使用医用拉钩等手术工具,存在影响手术时效性的问题,因此需要提出一种多功能的撬拔针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从事该类型手术工具种类多,功能单一,不利于术者操作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撬拔复位手术时,工具种类多,功能单一,不利于术者操作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多功能撬拔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一种多功能撬拔针,包括:手持部;针柄部,其用以连接在所述手持部的第二端;撬拔部,其用以连接在所述手持部的第一端;刺针部,所述刺针部的第一端通过一异径柱连接在所述针柄部的第二端;其中,所述针柄部、所述撬拔部和所述刺针部具有相同的轴线;其中,所述异径柱被构造呈其两端直径大于其中部直径,且其两端直径至其中部直径呈弧形过度的、且以所述轴线为其中轴线的同心异径柱;其中,所述撬拔部的第一端设置有钩状结构,该钩状结构呈一弯曲的圆弧,且所述圆弧位于一虚拟圆形的轨迹上; >所述虚拟圆形与所述轴线相切,且所述圆弧以所述虚拟圆形的圆心形成的圆弧角度的范围可为125度至145度之间任一角度值,以使该任一角度值可对应一个圆弧的长度以形成所述钩状结构。优选地,所述手持部的长度小于所述针柄部的长度,且所述手持部的长度小于所述撬拔部的长度。优选地,所述针柄部被构造成圆柱状,所述针柄部的直径等于所述异径柱两端的直径。优选地,所述撬拔部被构造呈圆柱状或者被构造成圆锥状;其中,所述撬拔部被构造呈圆锥状时,所述撬拔部的第一端的直径小于其第二端的直径。可选地,所述刺针部被构造成克氏针的穿刺端。可选地,所述刺针部被构造出:第一穿刺体,其呈圆锥状,且其第二端的直径大于其第一端的直径;其中,所述第一穿刺体的第二端用以固定在所述异径柱的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一穿刺体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穿刺体。具体地,所述第二穿刺体在一个侧视图方向上看呈梯形;所述第二穿刺体在一个主视图方向上看呈梯形;其中,所述第二穿刺体以梯形的长边为其第一端,所述第二穿刺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穿刺体的第二端固定连接。具体地,所述手持部包括:手柄柱,其外周均匀地被构成出菱状网格的凸起;手柄凸缘,所述手柄柱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手柄凸缘;所述手柄凸缘的直径大于所述手柄柱的直径。具体地,还包括有钩体连接部,所述钩体连接部的第二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撬拔部的第一端,所述钩体连接部的第一端用以连接所述钩状结构。具体地,所述钩体连接部的第一端被构造出:第一钩体连接部;第二钩体连接部,其与第一钩体连接部相对于所述轴线对称布置;所述第一钩体连接部和所述第二钩体连接部可分别用以连接一组所述钩状结构,以使两组所述钩状结构相对于所述轴线呈对称布置,且两组所述钩状结构之间形成一预留空间。本技术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提供撬拔复位手术时使用工具的选择,并进行功能的整合,不仅能够减少对被手术者组织的破坏,也为手术者提供了更简洁的操作方式,具有更舒适的术野。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钩状结构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刺针部另一实施方式的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刺针部另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钩体连接部的示意图。图中的附图标记表示为:手持部10、针柄部20、撬拔部30、刺针部40、异径柱50、轴线P、虚拟圆形V;第一穿刺体41、第二穿刺体42、手柄柱11、手柄凸缘12;钩体连接部60、第一钩体连接部61、第二钩体连接部62、预留空间6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以视图中“左侧”为第一端,“右侧”为第二端,“上侧”为第一端,“下侧”为第二端,前述描述方式仅仅是为了对本申请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不应当理解为对本申请内容的不当限定。本技术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撬拔复位手术时,工具种类多,功能单一,不利于术者操作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多功能撬拔针。请参阅图附图1所示,该一种多功能撬拔针,包括:手持部10;针柄部20,其用以连接在手持部10的第二端;撬拔部30,其用以连接在手持部10的第一端;刺针部40,刺针部40的第一端通过一异径柱50连接在针柄部20的第二端;其中,针柄部20、撬拔部30和刺针部40具有相同的轴线P;其中,异径柱50被构造呈其两端直径大于其中部直径,且其两端直径至其中部直径呈弧形过度的、且以轴线P为其中轴线的同心异径柱;其中,撬拔部30的第一端设置有钩状结构,该钩状结构呈一弯曲的圆弧,且圆弧位于一虚拟圆形V的轨迹上;虚拟圆形V与轴线P相切,且圆弧以虚拟圆形V的圆心形成的圆弧角度的范围可为125度至145度之间任一角度值,以使该任一角度值可对应一个圆弧的长度以形成钩状结构。本申请的多功能撬拔针包括针柄部20和撬拔部30,异径柱50连接刺针部40,异径柱50形成了弧度,该弧度使得异径柱50的平均直径小于针柄部20,其目的在于,刺针部40在使用时,异径柱50相当于可设置在针柄部20,而在实际应用时,当针柄部20有手术者操作产生拨动或者摆动动作时,由于异径柱50可位于被手术者组织处,相当于异径柱50可减小对于位于其周围被手术者组织的破坏,这样便有利于被手术者的康复。另一方面,钩状结构由圆弧角度的范围可为125度至145度之间进行限定,相当于使得钩状结构的弯曲程度可被限定,具体,本申请中给出选择135度时的实施方式,如附图1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在该实施方式下,钩状结构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钩在被术者组织的效果,且弯曲的程度小,避免了因大角度钩,例如为180度时存在的意外破坏被书这组织的情形,可以有效地降低对于被手术者组织的损伤。在一个具体地实施方式中,请参阅附图1所示,手持部10的长度小于针柄部20的长度,且手持部10的长度小于撬拔部30的长度,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撬拔针,其特征在于,包括:/n手持部(10);/n针柄部(20),其用以连接在所述手持部(10)的第二端;/n撬拔部(30),其用以连接在所述手持部(10)的第一端;/n刺针部(40),所述刺针部(40)的第一端通过一异径柱(50)连接在所述针柄部(20)的第二端;/n其中,所述针柄部(20)、所述撬拔部(30)和所述刺针部(40)具有相同的轴线(P);/n其中,所述异径柱(50)被构造呈其两端直径大于其中部直径,且其两端直径至其中部直径呈弧形过度的、且以所述轴线(P)为其中轴线的同心异径柱;/n其中,所述撬拔部(30)的第一端设置有钩状结构,该钩状结构呈一弯曲的圆弧,且所述圆弧位于一虚拟圆形(V)的轨迹上;/n所述虚拟圆形(V)与所述轴线(P)相切,且所述圆弧以所述虚拟圆形(V)的圆心形成的圆弧角度的范围可为125度至145度之间任一角度值,以使该任一角度值可对应一个圆弧的长度以形成所述钩状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撬拔针,其特征在于,包括:
手持部(10);
针柄部(20),其用以连接在所述手持部(10)的第二端;
撬拔部(30),其用以连接在所述手持部(10)的第一端;
刺针部(40),所述刺针部(40)的第一端通过一异径柱(50)连接在所述针柄部(20)的第二端;
其中,所述针柄部(20)、所述撬拔部(30)和所述刺针部(40)具有相同的轴线(P);
其中,所述异径柱(50)被构造呈其两端直径大于其中部直径,且其两端直径至其中部直径呈弧形过度的、且以所述轴线(P)为其中轴线的同心异径柱;
其中,所述撬拔部(30)的第一端设置有钩状结构,该钩状结构呈一弯曲的圆弧,且所述圆弧位于一虚拟圆形(V)的轨迹上;
所述虚拟圆形(V)与所述轴线(P)相切,且所述圆弧以所述虚拟圆形(V)的圆心形成的圆弧角度的范围可为125度至145度之间任一角度值,以使该任一角度值可对应一个圆弧的长度以形成所述钩状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撬拔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部(10)的长度小于所述针柄部(20)的长度,且所述手持部(10)的长度小于所述撬拔部(30)的长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撬拔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柄部(20)被构造成圆柱状,所述针柄部(20)的直径等于所述异径柱(50)两端的直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撬拔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撬拔部(30)被构造呈圆柱状或者被构造成圆锥状;
其中,所述撬拔部(30)被构造呈圆锥状时,所述撬拔部(30)的第一端的直径小于其第二端的直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功能撬拔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刺针部(40)被构造成克氏针的穿刺端。
6.如权...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