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动态调整三相不平衡的节电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6527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9: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动态调整三相不平衡的节电设备,包括设备体并设备体底部设有若干个支撑座且设备体内通过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将设备体由上至下依次隔为调压装置层、电感器层与绕组层;绕组的第一线圈依次缠绕A相铁柱的上部、B相铁柱的中部与A相铁柱的下部;第二线圈依次缠绕B相铁柱的上部、C相铁柱的中部与B相铁柱的下部;第三线圈依次缠绕C相铁柱的上部、A相铁柱的中部与C相铁柱的下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绕组的A相铁柱、B相铁柱、C相铁柱上的3段线圈的磁通方向不同,有效改善三相不平衡现象。同时,有效进行滤波,有效提供功率因数,提供高效节能的节电设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动态调整三相不平衡的节电设备
本技术涉及节能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动态调整三相不平衡的节电设备。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节电设备,往往存在三相不平衡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动态调整三相不平衡的节电设备,绕组的A相铁柱、B相铁柱、C相铁柱上的3段线圈的磁通方向不同,有效改善三相不平衡现象。同时,有效进行滤波,有效提供功率因数,提供高效节能的节电设备。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新型动态调整三相不平衡的节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体并设备体底部设有若干个支撑座且设备体内通过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将设备体由上至下依次隔为调压装置层、电感器层与绕组层;所述绕组层的绕组包括A相铁柱、B相铁柱、C相铁柱、第一线圈、第二线圈与第三线圈;所述第一线圈依次缠绕A相铁柱的上部、B相铁柱的中部与A相铁柱的下部;所述第二线圈依次缠绕B相铁柱的上部、C相铁柱的中部与B相铁柱的下部;所述第三线圈依次缠绕C相铁柱的上部、A相铁柱的中部与C相铁柱的下部;所述支撑座包括与设备体底部固定连接的连接槽;所述连接槽为侧部开口、底部部分开口的中空结构并在连接槽内设有槽体且连接槽顶部开设有若干个第一连接孔,连接槽与连接板活动连接并在连接板上开设有若干个与第一连接孔对应的第二连接孔且连接板位于槽体内,连接槽与连接板通过穿过对应第二连接孔、第一连接孔的螺栓进行连接;所述连接板通过弹性连接柱与底板连接并在弹性连接柱外部设有弹簧。其中,所述的第一线圈位于A相铁柱上部与下部部分的磁通方向向下且第一线圈位于B相铁柱中部部分的磁通方向向上。其中,所述的第二线圈位于B相铁柱上部与下部部分的磁通方向向下且第二线圈位于C相铁柱中部部分的磁通方向向上。其中,所述的第三线圈位于C相铁柱上部与下部部分的磁通方向向下且第三线圈位于A相铁柱中部部分的磁通方向向上。其中,所述的第一连接孔的数量为4且4个第一连接孔位于连接槽顶部的4个角部;所述第二连接孔的数量为4且4个第二连接孔位于连接板的4个角部。其中,所述的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与连接槽底部的开口处对应。其中,所述的底板底部设有橡胶垫层。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显著优点:本技术绕组的A相铁柱、B相铁柱、C相铁柱上的3段线圈的磁通方向不同,有效改善三相不平衡现象。同时,有效进行滤波,有效提供功率因数,提供高效节能的节电设备。本技术的设备体底部设有若干个支撑座,通过连接槽与连接板的结构进行活动连接,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便于安装、拆卸与更换。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绕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设备体、2为调压装置层、3为第一隔板、4为电感器层、5为第二隔板、6为绕组层、7为支撑座、8为A相铁柱、9为B相铁柱、10为C相铁柱、11为第一线圈、12为第二线圈、13为第三线圈、14为连接槽、15为槽体、16为第一连接孔、17为连接板、18为第二连接孔、19为弹性连接柱、20为弹簧、21为螺栓、22为底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描述。本技术的新型动态调整三相不平衡的节电设备,包括设备体1并设备体1底部设有若干个支撑座7且设备体1内通过第一隔板3、第二隔板5将设备体1由上至下依次隔为调压装置层2、电感器层4与绕组层6;绕组层6的绕组包括A相铁柱8、B相铁柱9、C相铁柱10、第一线圈11、第二线圈12与第三线圈13;第一线圈11依次缠绕A相铁柱8的上部、B相铁柱9的中部与A相铁柱8的下部;第二线圈12依次缠绕B相铁柱9的上部、C相铁柱10的中部与B相铁柱9的下部;第三线圈13依次缠绕C相铁柱10的上部、A相铁柱8的中部与C相铁柱10的下部;支撑座7包括与设备体1底部固定连接的连接槽14;连接槽14为侧部开口、底部部分开口的中空结构并在连接槽14内设有槽体15且连接槽14顶部开设有若干个第一连接孔16,连接槽14与连接板17活动连接并在连接板17上开设有若干个与第一连接孔16对应的第二连接孔18且连接板17位于槽体15内,连接槽14与连接板17通过穿过对应第二连接孔18、第一连接孔16的螺栓21进行连接;连接板17通过弹性连接柱19与底板22连接并在弹性连接柱19外部设有弹簧20。其中,第一线圈11位于A相铁柱8上部与下部部分的磁通方向向下且第一线圈11位于B相铁柱9中部部分的磁通方向向上。第二线圈12位于B相铁柱9上部与下部部分的磁通方向向下且第二线圈12位于C相铁柱10中部部分的磁通方向向上。第三线圈13位于C相铁柱10上部与下部部分的磁通方向向下且第三线圈13位于A相铁柱8中部部分的磁通方向向上。第一连接孔16的数量为4且4个第一连接孔16位于连接槽14顶部的4个角部;第二连接孔18的数量为4且4个第二连接孔18位于连接板17的4个角部。第一连接孔16与第二连接孔18与连接槽14底部的开口处对应。底板22底部设有橡胶垫层。使用时,在调压装置层2内设置动态自耦式调压装置,在电感器层4内设置电感器,扼制冲击电流、短路电流,在绕组层6内设置绕组,改善三相不平衡、滤波、提高功率因数;以此组成本技术的节能设备。绕组层6的绕组包括A相铁柱8、B相铁柱9、C相铁柱10、第一线圈11、第二线圈12与第三线圈13;第一线圈11依次缠绕A相铁柱8的上部、B相铁柱9的中部与A相铁柱8的下部;第二线圈12依次缠绕B相铁柱9的上部、C相铁柱10的中部与B相铁柱9的下部;第三线圈13依次缠绕C相铁柱10的上部、A相铁柱8的中部与C相铁柱10的下部。第一线圈11位于A相铁柱8上部与下部部分的磁通方向向下且第一线圈11位于B相铁柱9中部部分的磁通方向向上。第二线圈12位于B相铁柱9上部与下部部分的磁通方向向下且第二线圈12位于C相铁柱10中部部分的磁通方向向上。第三线圈13位于C相铁柱10上部与下部部分的磁通方向向下且第三线圈13位于A相铁柱8中部部分的磁通方向向上。A相铁柱、B相铁柱、C相铁柱上的3段线圈的磁通方向不同,有效改善三相不平衡现象。同时,有效进行滤波,有效提供功率因数,提供高效节能的节电设备。本技术的设备体1底部设有若干个支撑座7,通过连接槽14与连接板17的结构进行活动连接,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便于安装、拆卸与更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新型动态调整三相不平衡的节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体(1)并设备体(1)底部设有若干个支撑座(7)且设备体(1)内通过第一隔板(3)、第二隔板(5)将设备体(1)由上至下依次隔为调压装置层(2)、电感器层(4)与绕组层(6);/n所述绕组层(6)的绕组包括A相铁柱(8)、B相铁柱(9)、C相铁柱(10)、第一线圈(11)、第二线圈(12)与第三线圈(13);所述第一线圈(11)依次缠绕A相铁柱(8)的上部、B相铁柱(9)的中部与A相铁柱(8)的下部;所述第二线圈(12)依次缠绕B相铁柱(9)的上部、C相铁柱(10)的中部与B相铁柱(9)的下部;所述第三线圈(13)依次缠绕C相铁柱(10)的上部、A相铁柱(8)的中部与C相铁柱(10)的下部;/n所述支撑座(7)包括与设备体(1)底部固定连接的连接槽(14);所述连接槽(14)为侧部开口、底部部分开口的中空结构并在连接槽(14)内设有槽体(15)且连接槽(14)顶部开设有若干个第一连接孔(16),连接槽(14)与连接板(17)活动连接并在连接板(17)上开设有若干个与第一连接孔(16)对应的第二连接孔(18)且连接板(17)位于槽体(15)内,连接槽(14)与连接板(17)通过穿过对应第二连接孔(18)、第一连接孔(16)的螺栓(21)进行连接;所述连接板(17)通过弹性连接柱(19)与底板(22)连接并在弹性连接柱(19)外部设有弹簧(20)。/n...

【技术特征摘要】
1.新型动态调整三相不平衡的节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体(1)并设备体(1)底部设有若干个支撑座(7)且设备体(1)内通过第一隔板(3)、第二隔板(5)将设备体(1)由上至下依次隔为调压装置层(2)、电感器层(4)与绕组层(6);
所述绕组层(6)的绕组包括A相铁柱(8)、B相铁柱(9)、C相铁柱(10)、第一线圈(11)、第二线圈(12)与第三线圈(13);所述第一线圈(11)依次缠绕A相铁柱(8)的上部、B相铁柱(9)的中部与A相铁柱(8)的下部;所述第二线圈(12)依次缠绕B相铁柱(9)的上部、C相铁柱(10)的中部与B相铁柱(9)的下部;所述第三线圈(13)依次缠绕C相铁柱(10)的上部、A相铁柱(8)的中部与C相铁柱(10)的下部;
所述支撑座(7)包括与设备体(1)底部固定连接的连接槽(14);所述连接槽(14)为侧部开口、底部部分开口的中空结构并在连接槽(14)内设有槽体(15)且连接槽(14)顶部开设有若干个第一连接孔(16),连接槽(14)与连接板(17)活动连接并在连接板(17)上开设有若干个与第一连接孔(16)对应的第二连接孔(18)且连接板(17)位于槽体(15)内,连接槽(14)与连接板(17)通过穿过对应第二连接孔(18)、第一连接孔(16)的螺栓(21)进行连接;所述连接板(17)通过弹性连接柱(19)与底板(22)连接并在弹性连接柱(19)外部设有弹簧(20)。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刚尤祥洪福建吴俊吴映阳
申请(专利权)人:中电科南京综合能源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