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高效节能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65246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9: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高效节能设备,第一线圈、第二线圈与第三线圈均为双股线组成;双股线单线之间的距离为绝缘层厚度的0.5~2倍;双股线线匝之间的距离为绝缘层厚度的1~2倍,形成虚拟的电容与电感,组成无源滤波回路,起到节能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备体底部设有若干个支撑座,通过连接槽与连接板的结构进行活动连接,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便于安装、拆卸与更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高效节能设备
本技术涉及节能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高效节能设备。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节能设备,往往存在结构单一,功能简单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多功能高效节能设备,具有便于安装与拆卸、高效通风散热、节能环保的有益效果;绕组形成虚拟的电容与电感,组成无源滤波回路,起到节能的有益效果。技术方案:本技术的一种多功能高效节能设备,包括设备体并设备体底部设有若干个支撑座且设备体内通过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将设备体由上至下依次隔为调压装置层、电感器层与绕组层;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采用相同的结构与设备体活动连接;所述设备体包括左侧板、背板与右侧板且左侧板开设有左侧T型槽并在右侧板开设有右侧T型槽;所述左侧板与右侧板之间设有散热隔板并在散热隔板中部开设有隔孔,左侧板、右侧板分别与左侧连接块、右侧连接块活动连接;所述左侧连接块一侧侧部设有左侧T型杆并在另一侧开设有左侧连接孔且左侧连接块与左侧板之间通过左侧T型杆、左侧T型槽活动连接;所述右侧连接块一侧侧部设有右侧T型杆并在另一侧开设有右侧连接孔且右侧连接块与右侧板之间通过右侧T型杆、右侧T型槽活动连接;所述左侧连接块与右侧连接块之间设有置物槽板并在置物槽板底部开设有若干个槽孔且置物槽板底部设有左侧插杆右侧插杆;所述置物槽板与左侧连接块、右侧连接块之间通过左侧插杆插入左侧连接孔、右侧插杆插入右侧连接孔进行连接;所述绕组层的绕组包括A相铁柱、B相铁柱、C相铁柱、第一线圈、第二线圈与第三线圈;所述第一线圈缠绕A相铁柱的上部与B相铁柱的下部;所述第二线圈缠绕B相铁柱的上部与C相铁柱的下部;所述第三线圈缠绕C相铁柱的上部与A相铁柱的下部;所述第一线圈、第二线圈与第三线圈均为双股线组成;所述双股线单线之间的距离为绝缘层厚度的0.5~2倍;所述双股线线匝之间的距离为绝缘层厚度的1~2倍;所述支撑座包括与设备体底部固定连接的连接槽;所述连接槽为侧部开口、底部部分开口的中空结构并在连接槽内设有槽体且连接槽顶部开设有若干个第一连接孔,连接槽与连接板活动连接并在连接板上开设有若干个与第一连接孔对应的第二连接孔且连接板位于槽体内,连接槽与连接板通过穿过对应第二连接孔、第一连接孔的螺栓进行连接;所述连接板通过弹性连接柱与底板连接并在弹性连接柱外部设有弹簧。其中,所述的支撑座的数量为4且4个支撑座位于设备体底部的4个角部。其中,所述的置物槽板与散热隔板之间形成散热区。其中,所述的第一线圈位于A相铁柱上部部分的磁通方向向下且第一线圈位于B相铁柱下部部分的磁通方向向上。其中,所述的第二线圈位于B相铁柱上部部分的磁通方向向下且第二线圈位于C相铁柱下部部分的磁通方向向上。其中,所述的第三线圈位于C相铁柱上部部分的磁通方向向下且第三线圈位于A相铁柱下部部分的磁通方向向上。其中,所述的第一连接孔的数量为4且4个第一连接孔位于连接槽顶部的4个角部;所述第二连接孔的数量为4且4个第二连接孔位于连接板的4个角部。其中,所述的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与连接槽底部的开口处对应。其中,所述的底板底部设有橡胶垫层。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显著优点:本技术具有便于安装与拆卸、高效通风散热、节能环保的有益效果。同时,本技术第一线圈、第二线圈与第三线圈均为双股线组成;双股线单线之间的距离为绝缘层厚度的0.5~2倍;双股线线匝之间的距离为绝缘层厚度的1~2倍,形成虚拟的电容与电感,组成无源滤波回路,起到节能的有益效果。而且,本技术设备体底部设有若干个支撑座,通过连接槽与连接板的结构进行活动连接,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便于安装、拆卸与更换。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左侧板、背板与右侧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左侧连接块、置物槽板与右侧连接块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绕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第一线圈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设备体、2为调压装置层、3为第一隔板、4为电感器层、5为第二隔板、6为绕组层、7为支撑座、8为左侧板、9为背板、10为右侧板、11为左侧T型槽、12为右侧T型槽、13为散热隔板、14为隔孔、15为左侧连接块、16为右侧连接块、17为左侧T型杆、18为右侧T型杆、19为左侧连接孔、20为右侧连接孔、21为置物槽板、22为槽孔、23为左侧插杆、24为右侧插杆、25为A相铁柱、26为B相铁柱、27为C相铁柱、28为第一线圈、29为第二线圈、30为第三线圈、31为连接槽、32为槽体、33为第一连接孔、34为连接板、35为第二连接孔、36为弹性连接柱、37为弹簧、38为螺栓、39为底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描述。本技术的一种多功能高效节能设备,包括设备体1并设备体1底部设有若干个支撑座7且设备体1内通过第一隔板3、第二隔板5将设备体1由上至下依次隔为调压装置层2、电感器层4与绕组层6;第一隔板3、第二隔板5采用相同的结构与设备体1活动连接;设备体1包括左侧板8、背板9与右侧板10且左侧板8开设有左侧T型槽11并在右侧板10开设有右侧T型槽12;左侧板8与右侧板10之间设有散热隔板13并在散热隔板13中部开设有隔孔14,左侧板8、右侧板10分别与左侧连接块15、右侧连接块16活动连接;左侧连接块15一侧侧部设有左侧T型杆17并在另一侧开设有左侧连接孔19且左侧连接块15与左侧板8之间通过左侧T型杆17、左侧T型槽11活动连接;右侧连接块16一侧侧部设有右侧T型杆18并在另一侧开设有右侧连接孔20且右侧连接块16与右侧板10之间通过右侧T型杆18、右侧T型槽12活动连接;左侧连接块15与右侧连接块16之间设有置物槽板21并在置物槽板21底部开设有若干个槽孔22且置物槽板21底部设有左侧插杆23与右侧插杆24;置物槽板21与左侧连接块15、右侧连接块16之间通过左侧插杆23插入左侧连接孔19、右侧插杆24插入右侧连接孔20进行连接;绕组层6的绕组包括A相铁柱25、B相铁柱26、C相铁柱27、第一线圈28、第二线圈29与第三线圈30;第一线圈28缠绕A相铁柱25的上部与B相铁柱26的下部;第二线圈29缠绕B相铁柱26的上部与C相铁柱27的下部;第三线圈30缠绕C相铁柱27的上部与A相铁柱25的下部;第一线圈28、第二线圈29与第三线圈30均为双股线组成;双股线单线之间的距离为绝缘层厚度的0.5~2倍;双股线线匝之间的距离为绝缘层厚度的1~2倍;支撑座7包括与设备体1底部固定连接的连接槽31;连接槽31为侧部开口、底部部分开口的中空结构并在连接槽31内设有槽体32且连接槽31顶部开设有若干个第一连接孔33,连接槽31与连接板34活动连接并在连接板34上开设有若干个与第一连接孔33对应的第二连接孔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高效节能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体(1)并设备体(1)底部设有若干个支撑座(7)且设备体(1)内通过第一隔板(3)、第二隔板(5)将设备体(1)由上至下依次隔为调压装置层(2)、电感器层(4)与绕组层(6);所述第一隔板(3)、第二隔板(5)采用相同的结构与设备体(1)活动连接;/n所述设备体(1)包括左侧板(8)、背板(9)与右侧板(10)且左侧板(8)开设有左侧T型槽(11)并在右侧板(10)开设有右侧T型槽(12);所述左侧板(8)与右侧板(10)之间设有散热隔板(13)并在散热隔板(13)中部开设有隔孔(14),左侧板(8)、右侧板(10)分别与左侧连接块(15)、右侧连接块(16)活动连接;所述左侧连接块(15)一侧侧部设有左侧T型杆(17)并在另一侧开设有左侧连接孔(19)且左侧连接块(15)与左侧板(8)之间通过左侧T型杆(17)、左侧T型槽(11)活动连接;所述右侧连接块(16)一侧侧部设有右侧T型杆(18)并在另一侧开设有右侧连接孔(20)且右侧连接块(16)与右侧板(10)之间通过右侧T型杆(18)、右侧T型槽(12)活动连接;所述左侧连接块(15)与右侧连接块(16)之间设有置物槽板(21)并在置物槽板(21)底部开设有若干个槽孔(22)且置物槽板(21)底部设有左侧插杆(23)与右侧插杆(24);所述置物槽板(21)与左侧连接块(15)、右侧连接块(16)之间通过左侧插杆(23)插入左侧连接孔(19)、右侧插杆(24)插入右侧连接孔(20)进行连接;/n所述绕组层(6)的绕组包括A相铁柱(25)、B相铁柱(26)、C相铁柱(27)、第一线圈(28)、第二线圈(29)与第三线圈(30);所述第一线圈(28)缠绕A相铁柱(25)的上部与B相铁柱(26)的下部;所述第二线圈(29)缠绕B相铁柱(26)的上部与C相铁柱(27)的下部;所述第三线圈(30)缠绕C相铁柱(27)的上部与A相铁柱(25)的下部;所述第一线圈(28)、第二线圈(29)与第三线圈(30)均为双股线组成;所述双股线单线之间的距离为绝缘层厚度的0.5~2倍;所述双股线线匝之间的距离为绝缘层厚度的1~2倍;/n所述支撑座(7)包括与设备体(1)底部固定连接的连接槽(31);所述连接槽(31)为侧部开口、底部部分开口的中空结构并在连接槽(31)内设有槽体(32)且连接槽(31)顶部开设有若干个第一连接孔(33),连接槽(31)与连接板(34)活动连接并在连接板(34)上开设有若干个与第一连接孔(33)对应的第二连接孔(35)且连接板(34)位于槽体(32)内,连接槽(31)与连接板(34)通过穿过对应第二连接孔(35)、第一连接孔(33)的螺栓(38)进行连接;所述连接板(34)通过弹性连接柱(36)与底板(39)连接并在弹性连接柱(36)外部设有弹簧(3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高效节能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体(1)并设备体(1)底部设有若干个支撑座(7)且设备体(1)内通过第一隔板(3)、第二隔板(5)将设备体(1)由上至下依次隔为调压装置层(2)、电感器层(4)与绕组层(6);所述第一隔板(3)、第二隔板(5)采用相同的结构与设备体(1)活动连接;
所述设备体(1)包括左侧板(8)、背板(9)与右侧板(10)且左侧板(8)开设有左侧T型槽(11)并在右侧板(10)开设有右侧T型槽(12);所述左侧板(8)与右侧板(10)之间设有散热隔板(13)并在散热隔板(13)中部开设有隔孔(14),左侧板(8)、右侧板(10)分别与左侧连接块(15)、右侧连接块(16)活动连接;所述左侧连接块(15)一侧侧部设有左侧T型杆(17)并在另一侧开设有左侧连接孔(19)且左侧连接块(15)与左侧板(8)之间通过左侧T型杆(17)、左侧T型槽(11)活动连接;所述右侧连接块(16)一侧侧部设有右侧T型杆(18)并在另一侧开设有右侧连接孔(20)且右侧连接块(16)与右侧板(10)之间通过右侧T型杆(18)、右侧T型槽(12)活动连接;所述左侧连接块(15)与右侧连接块(16)之间设有置物槽板(21)并在置物槽板(21)底部开设有若干个槽孔(22)且置物槽板(21)底部设有左侧插杆(23)与右侧插杆(24);所述置物槽板(21)与左侧连接块(15)、右侧连接块(16)之间通过左侧插杆(23)插入左侧连接孔(19)、右侧插杆(24)插入右侧连接孔(20)进行连接;
所述绕组层(6)的绕组包括A相铁柱(25)、B相铁柱(26)、C相铁柱(27)、第一线圈(28)、第二线圈(29)与第三线圈(30);所述第一线圈(28)缠绕A相铁柱(25)的上部与B相铁柱(26)的下部;所述第二线圈(29)缠绕B相铁柱(26)的上部与C相铁柱(27)的下部;所述第三线圈(30)缠绕C相铁柱(27)的上部与A相铁柱(25)的下部;所述第一线圈(28)、第二线圈(29)与第三线圈(30)均为双股线组成;所述双股线单线之间的距离为绝缘层厚度的0.5~2倍;所述双股线线匝之间的距离为绝缘层厚度的1~2倍;
所述支撑座(7)包括与设备体(1)底部固定连接的连接槽(31);所述连接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刚尤祥洪福建吴俊吴映阳
申请(专利权)人:中电科南京综合能源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