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08687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37
本公开提供一种线圈组件,所述线圈组件包括:主体,具有一个表面和另一表面以及多个壁表面;第一绝缘基板和第二绝缘基板,彼此间隔开;第一凹入和第二凹入,设置在主体的两个端表面上并且延伸到主体的一个表面;第一线圈部和第二线圈部,分别设置在第一绝缘基板和第二绝缘基板上,第一线圈部和第二线圈部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别暴露到第一凹入和第二凹入;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沿着第一凹入的内表面和主体的一个表面设置,并且连接到第一线圈部和第二线圈部的一端;以及第三外电极和第四外电极,沿着第二凹入的内表面和主体的一个表面设置,并且连接到第一线圈部和第二线圈部的另一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圈组件本申请要求于2019年5月27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第10-2019-0061915号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的权益,所述韩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出于所有目的通过引用被包含于此。
本公开涉及一种线圈组件。
技术介绍
电感器(线圈组件)是与电阻器和电容器一起用于电子装置的代表性无源元件。随着电子装置已经越来越多功能化和小型化,在电子装置中使用的电子组件的数量已越来越多,同时尺寸变得更小。因此,即使在具有多个线圈部的耦合电感器中,也越来越需要在显著减小磁性物质的损耗的同时,减小由外电极占据的体积。
技术实现思路
提供本
技术实现思路
以按照简化形式介绍选择的构思,以下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进一步描述所述构思。本
技术实现思路
既不意在确定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意在用于帮助确定要求保护的主题的范围。本公开的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可容易地小型化的线圈组件。本公开的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可容易地形成下电极结构的线圈组件。本公开的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可显著减少磁性物质的损耗的线圈组件。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一种线圈组件包括:主体,具有彼此背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分别连接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多个壁表面;第一绝缘基板和第二绝缘基板,在所述主体中彼此间隔开;第一凹入和第二凹入,分别设置在所述主体的所述多个壁表面中的彼此背对的两个端表面中,所述第一凹入和所述第二凹入延伸到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表面;第一线圈部和第二线圈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基板和所述第二绝缘基板上,所述第一线圈部和所述第二线圈部中的每个的第一端暴露到所述第一凹入,并且所述第一线圈部和所述第二线圈部中的每个的第二端暴露到所述第二凹入;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分别沿着所述第一凹入的内表面和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表面设置,并且彼此间隔开并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线圈部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线圈部的所述第一端;以及第三外电极和第四外电极,分别沿着所述第二凹入的内表面和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表面设置,并且彼此间隔开并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线圈部的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线圈部的所述第二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种线圈组件,包括:主体,具有彼此背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分别连接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多个壁表面;多个绝缘基板,在所述主体中彼此间隔开;第一凹入和第二凹入,分别设置在所述主体的所述多个壁表面中的彼此背对的第一壁表面和第二壁表面中,所述第一凹入和所述第二凹入延伸到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表面;多个线圈部,分别设置在所述多个绝缘基板上,所述多个线圈部的第一端暴露到所述第一凹入,所述多个线圈部的第二端暴露到所述第二凹入;多个第一外电极,分别沿着所述第一凹入的内表面和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表面设置,并且彼此间隔开并分别连接到所述多个线圈部的所述第一端;以及多个第二外电极,分别沿着所述第二凹入的内表面和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表面设置,并且彼此间隔开并分别连接到所述多个线圈部的所述第二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种线圈组件,包括:主体,具有下表面、上表面以及在所述下表面和所述上表面之间延伸的多个壁;线圈部,设置在绝缘基板上,所述线圈部和所述绝缘基板设置在所述主体中;第一凹入,沿着所述主体的所述多个壁中的第一壁设置,从所述主体的所述下表面延伸并接触所述线圈部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凹入具有面向所述主体的所述下表面的上表面;第二凹入,沿着所述主体的与所述第一壁背对的第二壁设置,从所述主体的所述下表面延伸并接触所述线圈部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凹入具有面向所述主体的所述下表面的上表面;第一外电极,连接到所述线圈部的所述第一端,并沿着所述主体的所述下表面和所述第一凹入的表面设置;以及第二外电极,连接到所述线圈部的所述第二端,并沿着所述主体的所述下表面和所述第二凹入的表面设置。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线圈组件的侧透视图。图2是从下侧观察的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线圈组件的侧透视图。图3是示出图2的区域A的外电极和引出部之间的结合关系的放大图。图4是沿着图1中的线I-I'截取的截面图。图5是示出与沿着图1中的线I-I'截取的部分相对应的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型的线圈组件的示图。图6是示出与沿着图1的线I-I'截取的部分相对应的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型的线圈组件的示图。图7是示出与沿着图1的线I-I'截取的部分相对应的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型的线圈组件的示图。图8是示出与图4相对应的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变型的线圈组件的示图。图9是示出与图5相对应的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变型的线圈组件的示图。图10是示出与图6相对应的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变型的线圈组件的示图。图11是示出与图7相对应的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变型的线圈组件的示图。图12是从下侧观察时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线圈组件的侧透视图。图13是从下侧观察时根据本公开的第三实施例的线圈组件的侧透视图。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四实施例的线圈组件的侧透视图。在整个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相同的元件。附图可不按照比例绘制,并且为了清楚、说明和方便起见,可夸大附图中的元件的相对尺寸、比例和描述。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帮助读者获得对在此所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全面理解。然而,在此所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各种改变、修改及等同物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是显而易见的。在此所描述的操作的顺序仅是示例,并且不限于在此所阐述的顺序,而是除了必须以特定顺序发生的操作之外,可做出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是显而易见的改变。另外,为了提高清楚性和简洁性,可省略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功能和结构的描述。在此所描述的特征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于在此所描述的示例。更确切地说,已经提供了在此所描述的示例,使得本公开将是彻底的和完整的,并将本公开的全部范围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示例,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容易地执行本公开。在附图中,L方向可被定义为第一方向或长度方向,W方向可被定义为第二方向或宽度方向,并且T方向可被定义为第三方向或厚度方向。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实施例的线圈组件。参照附图,相同或相应的组件通过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省略其重复描述。在电子装置中使用了各种电子组件。可适当地使用各种类型的线圈组件以去除这些电子组件之间的噪声等。例如,电子装置中的线圈组件可用作功率电感器、高频(HF)电感器、普通磁珠、高频磁珠(GHzBead)、共模滤波器等第一实施例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线圈组件的侧透视图。图2是从下侧观察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线圈组件的侧透视图。图3是图2的区域A的放大图。图4是沿着图1中的线I-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圈组件,包括:/n主体,具有彼此背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分别连接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多个壁表面;/n第一绝缘基板和第二绝缘基板,在所述主体中彼此间隔开;/n第一凹入和第二凹入,分别设置在所述主体的所述多个壁表面中的彼此背对的第一壁表面和第二壁表面中,所述第一凹入和所述第二凹入延伸到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表面;/n第一线圈部和第二线圈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基板和所述第二绝缘基板上,所述第一线圈部和所述第二线圈部中的每个的第一端暴露到所述第一凹入,并且所述第一线圈部和所述第二线圈部中的每个的第二端暴露到所述第二凹入;/n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分别沿着所述第一凹入的内表面和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表面设置,并且彼此间隔开并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线圈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线圈部的第一端;以及/n第三外电极和第四外电极,分别沿着所述第二凹入的内表面和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表面设置,并且彼此间隔开并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线圈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线圈部的第二端。/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527 KR 10-2019-00619151.一种线圈组件,包括:
主体,具有彼此背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分别连接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多个壁表面;
第一绝缘基板和第二绝缘基板,在所述主体中彼此间隔开;
第一凹入和第二凹入,分别设置在所述主体的所述多个壁表面中的彼此背对的第一壁表面和第二壁表面中,所述第一凹入和所述第二凹入延伸到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表面;
第一线圈部和第二线圈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基板和所述第二绝缘基板上,所述第一线圈部和所述第二线圈部中的每个的第一端暴露到所述第一凹入,并且所述第一线圈部和所述第二线圈部中的每个的第二端暴露到所述第二凹入;
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分别沿着所述第一凹入的内表面和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表面设置,并且彼此间隔开并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线圈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线圈部的第一端;以及
第三外电极和第四外电极,分别沿着所述第二凹入的内表面和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表面设置,并且彼此间隔开并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线圈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线圈部的第二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线圈部的第一端包括第一引出部,所述第一引出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基板的第一表面上并连接到所述第一外电极,
所述第一线圈部的第二端包括第三引出部,所述第三引出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基板的与所述第一绝缘基板的第一表面背对的第二表面上并连接到所述第三外电极,
所述第二线圈部的第一端包括第二引出部,所述第二引出部设置在所述第二绝缘基板的第二表面上并连接到所述第二外电极,以及
所述第二线圈部的第二端包括第四引出部,所述第四引出部设置在所述第二绝缘基板的与所述第二绝缘基板的第二表面背对的第一表面上并连接到所述第四外电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引出部和所述第二引出部暴露到所述第一凹入的内壁,并且
所述第三引出部和所述第四引出部暴露到所述第二凹入的内壁。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引出部和所述第二引出部暴露到所述第一凹入的内壁和底表面,并且
所述第三引出部和所述第四引出部暴露到所述第二凹入的内壁和底表面。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线圈部的第一端包括第一辅助引出部,所述第一辅助引出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基板的第二表面上并面对所述第一引出部,
所述第一线圈部的第二端包括第三辅助引出部,所述第三辅助引出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基板的第一表面上并面对所述第三引出部,
所述第二线圈部的第一端包括第二辅助引出部,所述第二辅助引出部设置在所述第二绝缘基板的第一表面上并面对所述第二引出部,
所述第二线圈部的第二端包括第四辅助引出部,所述第四辅助引出部设置在所述第二绝缘基板的第二表面上并面对所述第四引出部,
所述第一线圈部的所述第一辅助引出部和所述第二线圈部的所述第二辅助引出部分别暴露到所述第一凹入,并且
所述第一线圈部的所述第三辅助引出部和所述第二线圈部的所述第四辅助引出部分别暴露到所述第二凹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外电极、所述第二外电极、所述第三外电极和所述第四外电极中的每个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凹入和所述第二凹入中的连接部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的所述第一表面上的延伸部,
其中,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延伸部沿着所述第一凹入的底表面、所述第一凹入的内壁以及所述主体的第一表面一体地形成,以及沿着所述第二凹入的底表面、所述第二凹入的内壁以及所述主体的第一表面一体地形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组件,所述线圈组件还包括:绝缘层,设置在所述主体以及所述第一外电极、所述第二外电极、所述第三外电极和所述第四外电极上,
其中,所述绝缘层沿着所述第一凹入和所述第二凹入的内壁和底表面设置,以覆盖所述第一外电极、所述第二外电极、所述第三外电极和所述第四外电极中的每个的所述连接部,并且使所述第一外电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朴鲁逸林承模赵泰衍姜仁瑛文炳喆朴杜镐柳廷勳崔泰畯
申请(专利权)人: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