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吹填淤泥堆场的生态排水与堆场综合利用方法,在淤泥堆场表层制作生态硬壳层,在硬壳层上向下部淤泥中打设既具有排水能力,还具有一定强度,同时又可为泥鳅或者黄鳝生长提供氧气、养料的排水‑抗拉型秸秆养料袋,实现堆场深部淤泥饲养泥鳅或者黄鳝、加速深部淤泥排水、提高表层硬壳层承载能力等目的;同时,利用泥鳅或者黄鳝生长过程的排泄物等中赋存有机质,加速排水体周围淤泥颗粒团聚化,利用泥鳅或者黄鳝在生活过程中在淤泥中钻孔特性,增加排水体周边淤泥中的排水通道,进一步加速淤泥排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吹填淤泥堆场的生态排水与堆场综合利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吹填淤泥堆场的生态排水与堆场综合利用方法,属于疏浚泥处理领域。
技术介绍
我国每年都行对大量河道进行清淤,产生大量的疏浚淤泥。目前,一般在沿河按两侧的废地上设置堆泥场,将疏浚出的流态疏浚淤泥吹填入堆泥场中进行堆场处置,由于疏浚淤泥含水率极高,不能直接作为工程建设用地,另外,很多堆场是征用的农业土地。因此,常用的作法是对淤泥堆场表层淤泥进行生态加固处理,形成硬壳层,该硬壳层可用于上人进行植物耕种,而硬壳层底部仍为流态淤泥,需要较长时间的固结(5-10年)。显然,如果在不影响上部硬壳层的种植功能的同时,加速下部淤泥排水固结,同时将下部淤泥进行开发,一方面可以加速堆场淤泥排水固结,同时在淤泥堆场排水固结较长的排水固结期内就形成经济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众所周知,泥鳅(黄鳝)是农村农田常见的一种鱼类,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泥鳅(黄鳝)一般喜欢在底泥中或水的底层淤泥中活动,且喜昼伏夜出,泥鳅(黄鳝)除了用鳃呼吸外,还能进行肠呼吸,所以它对低溶氧的忍耐力很强;在缺水的环境中,只要泥土保持湿润,泥鳅(黄鳝)仍可存活很长时间,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然而,由于对氧气及养料的需求,泥鳅(黄鳝)一般生活在较浅的淤泥中(50cm以内),因为在这个深度内,泥鳅(黄鳝)能获得较大的食物及吸取氧气。但堆场深部的淤泥,由于缺乏氧气及食物,因此,一般不适合泥鳅(黄鳝)生长。尽管现有一些技术中报道利用传统的开沟技术,泥鳅的饲养深度达到1.5米,但开沟深度是有限的,深度较深,沟两侧土体容易倒塌,导致沟槽不能形成;对于较好的软黏土中,沟槽深度很难超过2米,而对于淤泥地基,沟槽一般不会超过0.5m,如果是新疏浚的淤泥,呈流态,基本无法形成沟槽。除此之外,沟槽的开挖,还会占用地表面积,如果地地表种植,则大大减小种植面积。因此亟需开发一种综合方法,结合农村较为常见的鱼类养殖技术,对淤泥内部进行深度利用,可以大范围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吹填淤泥堆场的生态排水与堆场综合利用方法,既可以提高淤泥堆场表面的承载能力,同时可以实现对淤泥堆场的深度利用。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吹填淤泥堆场的生态排水与堆场综合利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在淤泥堆场的表层铺设若干水平排水体,若干水平排水体形成真空排水体系,对真空排水体系进行真空预压处理,在淤泥堆场表层形成硬壳层;第二步,在网布内放置养料,放置的过程中一边搅拌一边投入泥鳅苗或黄鳝苗,最后扎紧网布袋口制作形成养料袋,秸秆绳外包裹滤布形成基体,从网布袋口处插入基体形成秸秆绳排水体,秸秆绳排水体的一端伸出养料袋;第三步,位于淤泥堆场表层的硬壳层固结成型后,在硬壳层上打设养料袋,直至养料袋全部置于硬壳层下方,且养料袋位于硬壳层下方的距离大于泥鳅或黄鳝生长深度;第四步,将秸秆绳排水体引出硬壳层,在硬壳层打设养料袋的开口通过淤泥回填;第五步,在硬壳层表层种植植物;第六步,5-10个月后,挖开硬壳层,将埋设进去的养料袋挖出,同时养料袋内的泥鳅苗或黄鳝苗成长为泥鳅或黄鳝在养料袋挖出的同时被带出;第七步,重复第二步到第三步,重新在淤泥堆场内打入新的养料袋,继续养殖泥鳅苗或黄鳝苗;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选,在淤泥堆场表层形成的硬壳层的厚度为50cm;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选,养料包括碎秸秆、有机肥以及剁碎的鱼、虾、螺蚌肉混合搅拌形成,其中碎秸秆占养料总质量的60%-80%,有机肥占养料总质量的5%-10%,剁碎的鱼、虾、螺蚌肉混合物占养料总质量的5%-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选,养料袋内沿长度每延米投入100-200尾泥鳅苗或黄鳝苗;养料袋的网布孔径范围为0.5cm-3cm,其密度范围为500-800kg/m3,其直径为10cm-30cm;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选,前述的秸秆绳排水体包括若干秸秆绳捆扎形成,秸秆绳排水体的直径为5cm-7cm;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选,通过沉管法将若干养料袋打设进淤泥堆场内,相邻养料袋之间的距离范围为1m-2m;养料袋的打设深度范围为2m-3m。通过以上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在淤泥堆场表面制作生态硬壳层,在硬壳层表面向下方的淤泥内打设既具有排水能力,还具有较佳的承载力;2、本专利技术在淤泥堆场内打设养料袋,养料袋具备排水功能,加速了硬壳层下方的淤泥固结排水,提高了淤泥堆场的强度;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养料袋内具有满足泥鳅或者黄鳝生产所需的养料,同时养料袋的设置可以为泥鳅或者黄鳝在深部的淤泥中生存提供必要的空气,从而解决深部淤泥养殖泥鳅或者黄鳝的问题;4、本专利技术在淤泥堆场的表面进行耕植,在淤泥堆场的深部进行泥鳅或者黄鳝的养殖,充分发挥了淤泥堆场的利用效率。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优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秸秆绳排水体,2为硬壳层,3为养料袋。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构成。针对目前我国在对河道进行清淤时产生的大量疏浚淤泥,本申请的研究者尝试着对淤泥堆场进行功能开发,同时结合目前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较大比重的现状,将鱼类等养殖用于功能开发的其中一种方式,提供了一种吹填淤泥堆场的生态排水与堆场综合利用的方法,其原主要是在淤泥堆场表层种植联合深部养殖泥鳅(黄鳝)的方式对淤泥进行生态排水以及实现堆场的综合利用。具体的,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在淤泥堆场的表层铺设若干水平排水体,若干水平排水体形成真空排水体系,对真空排水体系进行真空预压处理,在淤泥堆场表层形成硬壳层2;在淤泥堆场表层形成硬壳层2的方式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本申请优选实施例中提出的,铺设若干水平排水体,水平排水体具备透水功能即可,在实际运用中,有时候为了进一步对资源的再利用,也会使用废弃秸秆,对其进行编织形成排水体,然后将若干个排水体形成一个真空体系,对其进行抽真空负压处理,实现对淤泥内部的排水,经过一段时间的处理,最终在淤泥堆场的表面形成了一层硬壳层2。当在淤泥堆场的表面形成了一层硬壳层2的时候,其下方还有大量的未形成的淤泥空间,需要对此空间进行充分利用,因此第二步,在孔径范围为0.5cm-3cm的网布内放置养料,放置的过程中一边搅拌一边投入泥鳅苗或黄鳝苗,最后扎紧网布袋口制作形成密度范围为500-800kg/m3、直径范围为10cm-30cm的养料袋3,秸秆绳外包裹滤布形成基体,从网布袋口处插入基体形成秸秆绳排水体1,秸秆绳排水体1的一端伸出养料袋3;针对第二步,首先关于养料的配置,只要满足对泥鳅苗或者黄鳝苗的生长养分即可,一般的我们选用占养料总质量60%-80%的碎秸秆、占养料总质量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吹填淤泥堆场的生态排水与堆场综合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第一步,在淤泥堆场的表层铺设若干水平排水体,若干水平排水体形成真空排水体系,对真空排水体系进行真空预压处理,在淤泥堆场表层形成硬壳层;/n第二步,在网布内放置养料,放置的过程中一边搅拌一边投入泥鳅苗或黄鳝苗,最后扎紧网布袋口制作形成养料袋,秸秆绳外包裹滤布形成基体,从网布袋口处插入基体形成秸秆绳排水体,秸秆绳排水体的一端伸出养料袋;/n第三步,位于淤泥堆场表层的硬壳层固结成型后,在硬壳层上打设养料袋,直至养料袋全部置于硬壳层下方,且养料袋位于硬壳层下方的距离大于泥鳅或黄鳝生长深度;/n第四步,将秸秆绳排水体引出硬壳层,在硬壳层打设养料袋的开口通过淤泥回填;/n第五步,在硬壳层表层种植植物;/n第六步,5-10个月后,挖开硬壳层,将埋设进去的养料袋挖出,同时养料袋内的泥鳅苗或黄鳝苗成长为泥鳅或黄鳝在养料袋挖出的同时被带出;/n第七步,重复第二步到第三步,重新在淤泥堆场内打入新的养料袋,继续养殖泥鳅苗或黄鳝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吹填淤泥堆场的生态排水与堆场综合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在淤泥堆场的表层铺设若干水平排水体,若干水平排水体形成真空排水体系,对真空排水体系进行真空预压处理,在淤泥堆场表层形成硬壳层;
第二步,在网布内放置养料,放置的过程中一边搅拌一边投入泥鳅苗或黄鳝苗,最后扎紧网布袋口制作形成养料袋,秸秆绳外包裹滤布形成基体,从网布袋口处插入基体形成秸秆绳排水体,秸秆绳排水体的一端伸出养料袋;
第三步,位于淤泥堆场表层的硬壳层固结成型后,在硬壳层上打设养料袋,直至养料袋全部置于硬壳层下方,且养料袋位于硬壳层下方的距离大于泥鳅或黄鳝生长深度;
第四步,将秸秆绳排水体引出硬壳层,在硬壳层打设养料袋的开口通过淤泥回填;
第五步,在硬壳层表层种植植物;
第六步,5-10个月后,挖开硬壳层,将埋设进去的养料袋挖出,同时养料袋内的泥鳅苗或黄鳝苗成长为泥鳅或黄鳝在养料袋挖出的同时被带出;
第七步,重复第二步到第三步,重新在淤泥堆场内打入新的养料袋,继续养殖泥鳅苗或黄鳝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填淤泥堆场的生态排水与堆场综合利用方法,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桂中,朱鹏,宋苗苗,翁佳兴,邱成春,姚达,王亦斌,施伟,张丹,
申请(专利权)人:盐城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