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螺旋结构的软式透水管,该透水管包括骨架,和包裹于所述骨架上的滤布,所述骨架由均为螺旋状结构的第一钢丝圈和第二钢丝圈轴向正反旋合而成,所述第一钢丝圈与所述第二钢丝圈的螺旋方向相同,所述第一钢丝圈与所述第二钢丝圈的中径均为D,所述第一钢丝圈与所述第二钢丝圈的节距均为T,其中2T≤D,所述第一钢丝圈与所述第二钢丝圈的材质均为高强钢丝,所述高强钢丝外覆有保护层,所述保护层的厚度为H,其中0.4mm≤H≤0.8m。该透水管的骨架是由第一钢丝圈与第二钢丝圈构成的双螺旋结构,使得透水管不仅具有高抗拉强度和高耐压扁平率,还简化了骨架的结构,减小了加工难度,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螺旋结构的软式透水管
本技术涉及排渗水管道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螺旋结构的软式透水管。
技术介绍
软式透水管是一种具有倒滤透及排水作用的新型管材,埋设在土层中,用于排除地表土层中多余的积水。它利用“毛细”现象和“虹吸”原理、集吸水、透水、排水为一体。不因地质、地理温度变化而发生断裂,并可达到排放洁净水的效果。同时,现有的软式排水管仍然存在很多缺点,从而影响排水效果。中国技术专利CN202360923U公开了软式透水管,包括包括呈螺旋状的钢丝,钢丝外面设由pvc过塑成的渗透层;螺旋状钢丝之间设有径向分布的加强筋,加强筋的端部接触至螺旋状的钢丝上;相邻圈钢丝之间设有支撑渗透层的支撑筋,支撑筋的两端连接在对应的钢丝上。上述软式透水管通过在螺旋状钢丝内设置加强筋以及在相邻圈钢丝之间设置支撑筋,来提高透水管的强度。然而,将数量较多加强筋和支撑筋焊接到螺旋状钢丝上,存在加工困难、生产率低和制造成本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螺旋结构的软式透水管,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缺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双螺旋结构的软式透水管,该透水管包括骨架,和包裹于所述骨架上的滤布,所述骨架由均为螺旋状结构的第一钢丝圈和第二钢丝圈轴向正反旋合而成,所述第一钢丝圈与所述第二钢丝圈的螺旋方向相同,所述第一钢丝圈与所述第二钢丝圈的中径均为D,所述第一钢丝圈与所述第二钢丝圈的节距均为T,其中6T≤D,所述第一钢丝圈与所述第二钢丝圈的材质均为高强钢丝,所述高强钢丝外覆有保护层,所述保护层的厚度为H,其中0.4mm≤H≤0.8m。进一步,所述透水管的外径为150mm~300mm。进一步,当所述透水管的外径为150mm时,所述高强钢丝的所述保护层厚度H为0.4mm;当所述透水管的外径为200mm时,所述高强钢丝的所述保护层厚度H为0.5mm;当所述透水管的外径为250mm时,所述高强钢丝的所述保护层厚度H为0.6mm;当所述透水管的外径为300mm时,所述高强钢丝的所述保护层厚度H为0.8mm。进一步,所述第一钢丝圈与所述第二钢丝圈的螺旋方向为左旋。进一步,所述第一钢丝圈与所述第二钢丝圈的螺旋方向为右旋。进一步,所述高强钢丝的抗拉强度为Rm,其中1300MPa≤Rm≤1500MPa。进一步,所述保护层的材质为聚氯乙烯,所述保护层的颜色为蓝色。进一步,所述滤布包括经纱和纬纱,所述纬纱的抗拉强度大于所述经纱的抗拉强度。进一步,所述经纱的材质为多龙纱,所述纬纱的材质为尼龙纱。本技术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双螺旋结构的软式透水管,该透水管包括骨架,和包裹于所述骨架上的滤布,所述骨架由均为螺旋状结构的第一钢丝圈和第二钢丝圈轴向正反旋合而成,所述第一钢丝圈与所述第二钢丝圈的螺旋方向相同,所述第一钢丝圈与所述第二钢丝圈的中径均为D,所述第一钢丝圈与所述第二钢丝圈的节距均为T,其中2T≤D,所述第一钢丝圈与所述第二钢丝圈的材质均为高强钢丝,所述高强钢丝外覆有保护层,所述保护层的厚度为H,其中0.4mm≤H≤0.8m。以上结构,该透水管的骨架是由第一钢丝圈与第二钢丝圈构成的双螺旋结构,使得透水管不仅具有高抗拉强度和高耐压扁平率,还简化了骨架的结构,减小了加工难度,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附图说明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图1为实施例一中的该透水管的结构剖视图;图2为图1中A部放大图;图例说明:1-骨架;11-第一钢丝圈;12-第二钢丝圈;13-高强钢丝;14-保护层;2-滤布。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下文为了描述方便,所引用的“上”、“下”、“左”、“右”等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等方向一致,下文中的“第一”、“第二”等为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其他特殊含义。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双螺旋结构的软式透水管,该透水管包括包括骨架,和包裹于所述骨架上的滤布,具体说明如下:1-骨架所述骨架由均为螺旋状结构的第一钢丝圈和第二钢丝圈轴向正反旋合而成,所述第一钢丝圈与所述第二钢丝圈的螺旋方向相同,所述第一钢丝圈与所述第二钢丝圈的中径均为D,所述第一钢丝圈与所述第二钢丝圈的节距均为T,其中17T≤D,所述第一钢丝圈与所述第二钢丝圈的材质均为高强钢丝,所述高强钢丝外覆有保护层,所述保护层的厚度为H,其中0.4mm≤H≤0.8m。在具体应用场景中,所述第一钢丝圈与所述第二钢丝圈的材质不仅可以为高强钢丝,还可以为其他钢丝,在保证透水管的抗拉强度和耐压扁平率不降低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产品需要具体选择任一材质的钢丝,且其钢丝材质的变化并不会影响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其中,所述高强钢丝是用优质高碳钢盘条经索氏体化处理、酸洗、镀铜或磷化后冷拔制成。碳素钢丝采用80号钢,含碳量0.7~0.9%。进一步,所述透水管的外径为150mm~300mm。在具体应用场景中,当所述透水管的外径为150mm时,所述第一钢丝圈与所述第二钢丝圈的中径D与其节距T具体关系式为6T=D;当所述透水管的外径为200mm时,所述第一钢丝圈与所述第二钢丝圈的中径D与其节距T具体关系式为10T=D;当所述透水管的外径为250mm时,所述第一钢丝圈与所述第二钢丝圈的中径D与其节距T具体关系式为12.5T=D;当所述透水管的外径为300mm时,所述第一钢丝圈与所述第二钢丝圈的中径D与其节距T具体关系式为17T=D。其中,当所述透水管的外径为150mm时,所述高强钢丝的直径不小于3.5mm;当所述透水管的外径为200mm时,所述高强钢丝的直径不小于4.5mm;当所述透水管的外径为250mm时,所述高强钢丝的直径不小于5mm;当所述透水管的外径为300mm时,所述高强钢丝的直径不小于5.5mm。进一步,当所述透水管的外径为150mm时,所述高强钢丝的所述保护层厚度H为0.4mm;当所述透水管的外径为200mm时,所述高强钢丝的所述保护层厚度H为0.5mm;当所述透水管的外径为250mm时,所述高强钢丝的所述保护层厚度H为0.6mm;当所述透水管的外径为300mm时,所述高强钢丝的所述保护层厚度H为0.8mm。进一步,所述第一钢丝圈与所述第二钢丝圈的螺旋方向为左旋。进一步,所述第一钢丝圈与所述第二钢丝圈的螺旋方向为右旋。进一步,所述高强钢丝的抗拉强度为Rm,其中1300MP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螺旋结构的软式透水管,该透水管包括骨架(1),和包裹于所述骨架(1)上的滤布(2),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1)由均为螺旋状结构的第一钢丝圈(11)和第二钢丝圈(12)轴向正反旋合而成,所述第一钢丝圈(11)与所述第二钢丝圈(12)的螺旋方向相同,所述第一钢丝圈(11)与所述第二钢丝圈(12)的中径均为D,所述第一钢丝圈(11)与所述第二钢丝圈(12)的节距均为T,其中6T≤D,所述第一钢丝圈(11)与所述第二钢丝圈(12)的材质均为高强钢丝(13),所述高强钢丝(13)外覆有保护层(14),所述保护层(14)的厚度为H,其中0.4mm≤H≤0.8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螺旋结构的软式透水管,该透水管包括骨架(1),和包裹于所述骨架(1)上的滤布(2),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1)由均为螺旋状结构的第一钢丝圈(11)和第二钢丝圈(12)轴向正反旋合而成,所述第一钢丝圈(11)与所述第二钢丝圈(12)的螺旋方向相同,所述第一钢丝圈(11)与所述第二钢丝圈(12)的中径均为D,所述第一钢丝圈(11)与所述第二钢丝圈(12)的节距均为T,其中6T≤D,所述第一钢丝圈(11)与所述第二钢丝圈(12)的材质均为高强钢丝(13),所述高强钢丝(13)外覆有保护层(14),所述保护层(14)的厚度为H,其中0.4mm≤H≤0.8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螺旋结构的软式透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管的外径为150mm~300mm。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螺旋结构的软式透水管,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透水管的外径为150mm时,所述高强钢丝(13)的所述保护层(14)厚度H为0.4mm;当所述透水管的外径为200mm时,所述高强钢丝(13)的所述保护层(14)厚度H为0.5mm;当所述透水管的外径为250mm时,所述高强钢丝(13)的所述保护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慧,
申请(专利权)人:衡水华旺工程橡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