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润滑油调和油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9306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润滑油调和油罐,具体涉及调和油生产装置领域,包括混合罐和导流腔,混合罐的内腔下部设有搅拌装置,混合罐的下部外侧设有出料口;导流腔呈筒体结构,导流腔的一端与混合罐上部贯通,导流腔的另一端为封闭结构;导流腔的上端设有进料口;混合罐内设有循环管,循环管一端深入混合罐下部,循环管另一端与导流腔贯通,且混合罐上方设有循环泵,循环泵与循环管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提高混合效果和混合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润滑油调和油罐
本技术属于调和油生产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润滑油调和油罐。
技术介绍
润滑油是用在各种类型汽车、机械设备上以减少摩擦,保护机械及加工件的液体或半固体润滑剂,主要起润滑、辅助冷却、防锈、清洁、密封和缓冲等作用(Roab)。润滑油一般由基础油和添加剂两部分组成。基础油是润滑油的主要成分,决定着润滑油的基本性质,添加剂则可弥补和改善基础油性能方面的不足,赋予某些新的性能,是润滑油的重要组成部分;润滑油生产中需要将基础油和添加剂通过调和油罐混合均匀,但现有的调和油罐混合效率和混合质量仍由待提高;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现需要一种润滑油调和油罐,可提高混合效率和混合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润滑油调和油罐,可提高混合效果和混合质量。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润滑油调和油罐,包括混合罐和导流腔,所述混合罐的内腔下部设有搅拌装置,所述混合罐的下部外侧设有出料口;所述导流腔呈筒体结构,所述导流腔的一端与混合罐上部贯通,所述导流腔的另一端为封闭结构;所述导流腔的上端设有进料口;所述混合罐内设有循环管,所述循环管一端深入所述混合罐下部,所述循环管另一端与导流腔贯通,且所述混合罐上方设有循环泵,循环泵与循环管连接。优选的,所述循环管端部距离混合罐底部30至50厘米。优选的,所述导流腔的下侧面与水面呈30度夹角。优选的,所述导流腔的下侧面呈阶梯状结构,所述导流腔下侧面坡度为30度。优选的,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轴和搅拌叶,所述搅拌轴的两端与所述混合罐的两侧壁转动连接,所述搅拌叶设于所述搅拌轴上,所述混合罐外部设有电机,电机用于驱动搅拌轴。优选的,所述混合罐上部为长方体装的筒体结构,所述混合罐下部为倒四棱锥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混合罐的内腔下部设有搅拌装置,混合罐的下部外侧设有出料口;导流腔呈筒体结构,导流腔的一端与混合罐上部贯通,导流腔的另一端为封闭结构;导流腔的上端设有进料口;混合罐内设有循环管,循环管一端深入混合罐下部,循环管另一端与导流腔贯通,且混合罐上方设有循环泵,循环泵与循环管连接,通过混合罐对润滑油进行一次混合,通过循环泵将润滑油循环至导流腔,通过润滑油溢流至混合罐内实现二次混合,进而可提高混合效果和混合质量。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后视图;图3为本技术剖视图;图中标记为:1、混合罐;2、导流腔;3、进料口;4、出料口;5、搅拌轴;6、搅拌叶;7、循环泵;8、循环管;9、电机。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至图3,一种润滑油调和油罐,包括混合罐1和导流腔2,所述混合罐1的内腔下部设有搅拌装置,所述混合罐1的下部外侧设有出料口4;所述导流腔2呈筒体结构,所述导流腔2的一端与混合罐1上部贯通,所述导流腔2的另一端为封闭结构;所述导流腔2的上端设有进料口3;所述混合罐1内设有循环管8,所述循环管8一端深入所述混合罐1下部,所述循环管8另一端与导流腔2贯通,且所述混合罐1上方设有循环泵7,循环泵7与循环管8连接。通过混合罐1内的搅拌装置对润滑油进行一次混合,通过循环泵7将润滑油循环至导流腔2,通过润滑油溢流至混合罐1内实现二次混合,进而可提高混合效果和混合质量;其中,所述循环管8端部距离混合罐1底部30至50厘米,如此可尽可能的确保调和油管内物料的循环效果,位置太高的话底层物料循环不到位;所述导流腔2的下侧面与水面呈30度夹角,通过重力作用将润滑油溢流至混合罐1内,可节约能量;所述导流腔2的下侧面呈阶梯状结构,通过阶梯状结构可提高溢流的时间,利于提高混合的效果,所述导流腔2下侧面坡度为30度,通过重力作用将润滑油溢流至混合罐1内,可节约能量,坡度太大溢流速度快,会适得其反;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轴6和搅拌叶5,所述搅拌轴6的两端与所述混合罐1的两侧壁转动连接,所述搅拌叶5设于所述搅拌轴6上,所述混合罐1外部设有电机9,电机9用于驱动搅拌轴6,搅拌装置是横置的,如此可确保底层物料翻腾,避免沉积,利于提高混合效果,上层物料通过溢流实现物料翻腾,进而有效确保混合效果;所述混合罐1上部为长方体装的筒体结构,所述混合罐1下部为倒四棱锥结构,如此便于固定外部装置;本技术的工作方式:如图1至图3,通过进料口3送入物料,通过出料口4实现出料;通过混合罐1内的搅拌装置对润滑油进行一次混合,通过循环泵7将润滑油循环至导流腔2,通过润滑油溢流至混合罐1内实现二次混合,进而可提高混合效果和混合质量。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润滑油调和油罐,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罐和导流腔,所述混合罐的内腔下部设有搅拌装置,所述混合罐的下部外侧设有出料口;/n所述导流腔呈筒体结构,所述导流腔的一端与混合罐上部贯通,所述导流腔的另一端为封闭结构;所述导流腔的上端设有进料口;/n所述混合罐内设有循环管,所述循环管一端深入所述混合罐下部,所述循环管另一端与导流腔贯通,且所述混合罐上方设有循环泵,循环泵与循环管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润滑油调和油罐,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罐和导流腔,所述混合罐的内腔下部设有搅拌装置,所述混合罐的下部外侧设有出料口;
所述导流腔呈筒体结构,所述导流腔的一端与混合罐上部贯通,所述导流腔的另一端为封闭结构;所述导流腔的上端设有进料口;
所述混合罐内设有循环管,所述循环管一端深入所述混合罐下部,所述循环管另一端与导流腔贯通,且所述混合罐上方设有循环泵,循环泵与循环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润滑油调和油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管端部距离混合罐底部30至50厘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润滑油调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成森孙军科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豪邦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