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到发线运用的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压缩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
,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到发线运用方案的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压缩方法。
技术介绍
根据对我国高速铁路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分析和具体检算,300km/h速度级的长编组列车出发追踪间隔时间(I发)在170s左右,区间追踪间隔时间(I追)在140s左右,而大型车站的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I到)达到了230s以上。故列车追踪间隔时间(I)主要受到大型车站I到的限制。因此压缩高速铁路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能够显著提高线路的通过能力,从而缓解繁忙干线能力紧张的问题。目前现有技术是接车进路一次解锁:如果一条进路被列车占用,那么该进路的敌对进路只有在列车通过进路上的所有轨道及道岔且解锁进路时才能被申请占用。以图1为例,在一次占用一次解锁方案下,进路b只有在进路a完全解锁后方能被申请占用。现有技术的缺点是:后行列车必须等前行列车在到发线上停稳才能解锁进路,才能开始办理进路,造成列车到达间隔时间长,接车效率低,道岔等设备利用率低。 >
技术实现思路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到发线运用的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压缩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1:分段解锁条件下列车到达追踪过程分析;/n对分段解锁条件下前、后列车到达追踪运行过程进行分析;/n(1)第1阶段为前车进站阶段,从前列车车尾通过进站信号机时起,至前列车车尾出清最后1个关联道岔组时止;在该阶段,后列车以v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到发线运用的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压缩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分段解锁条件下列车到达追踪过程分析;
对分段解锁条件下前、后列车到达追踪运行过程进行分析;
(1)第1阶段为前车进站阶段,从前列车车尾通过进站信号机时起,至前列车车尾出清最后1个关联道岔组时止;在该阶段,后列车以v运营速度运行,其打靶点为进站信号机前距离L防的位置,打靶速度为0;
(2)第2阶段为后车进路办理阶段,从CTC设备开始为后列车办理接车进路时起,至进路办理完成时止;具体过程为前列车车尾出清最后1个关联道岔组后,CTC设备开始为后列车办理接车进路,经过时间后进路办理完成;在该阶段,后列车仍以v运营速度向前运行,其打靶点和打靶速度未发生变化;
(3)第3阶段为后车降速阶段,从后列车接车进路办理完成,进站信号开放时起,至列车制动到时止;在不考虑设置延续进路的情况下,后列车接车进路办理完成后,进站信号机开放,此时后列车的打靶点不变,打靶速度变为在该阶段内,列车先以v运营速度运行一段距离,然后按制动曲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鲁工圆,王超宇,张守帅,彭其渊,苏鑫,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