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铸造件曲面打磨机构,包括左夹持机构、右夹持机构及双头打磨棒,双头打磨棒及套筒通过销轴架设H型支架,H型支架中间杆一侧固接活塞杆及塞筒;左夹持机构包括第一固定板及第二固定板,第二固定板设连接杆、第一内撑杆及第一螺杆,连接杆固接驱动轴及驱动电机;右夹持机构包括第三固定板及第四固定板,第四固定板设第二内撑杆、方形杆套及圆形封端片,圆形封端片固接安装板。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杠杆原理,实现对铸件弧面的自动化打磨,其安装方便、节省体力且避免人员健康受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铸造件曲面打磨机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铸件打磨
,尤其涉及一种铸造件曲面打磨机构。
技术介绍
铸件浇完后,上面会有很多的飞边,还有浇冒口,这些并不是最终产品需要的,这时的铸件还是半成品,必须去除这些飞边和浇冒口才能得到成品。如果是铸铁件,一般直接用油锤敲掉了,铸钢件需要用气割来切除,但是敲掉和切除后还会有一小件留在铸件上,这时就需要铸件打磨工来打磨了。打磨一般是用电动打磨机,有大的直径400多的,也用拿在手里的小的打磨机,一点点把铸件上多留的飞边和浇冒口打磨干净,平整,美观。整个打磨工作过程中,噪音大、灰大且对体力要求高。因此本专利技术试图提出适应于铸件弧面或近似弧面的自动化打磨设备,以节省人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铸造件曲面打磨机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铸造件曲面打磨机构,包括用于固定安装锥形待打磨铸件的左夹持机构、用于固定安装锥形标准铸件的右夹持机构以及分别与锥形待打磨铸件和锥形标准铸件的外锥面接触的双头打磨棒,双头打磨棒的中部套接有套筒,双头打磨棒和套筒中心通过销轴架设在H型支架的开口位置,H型支架两头的开口部位分别铆接有一组销轴、套筒和双头打磨棒,H型支架中间杆靠近锥形标准铸件的一侧固接有活塞杆,活塞杆的活塞端套接在活塞筒内;锥形待打磨铸件和锥形标准铸件的两端面均为开口,且锥形待打磨铸件较小口径一端面与锥形标准铸件较小口径一端面对称设置;左夹持机构设置在锥形待打磨铸件较小口径一端面处,左夹持机构包括设置在锥形待打磨铸件较小开口处的右侧位置的第一固定板、设置在锥形待打磨铸件内部的第二固定板,第一固定板外弧面与锥形待打磨铸件外锥面齐平且第一固定板的左侧面与锥形待打磨铸件较小开口处接触,第二固定板远离第一固定板的一侧面固接有连接杆,连接杆远离第二固定板一端通过联轴器连接有驱动轴,驱动轴连接有驱动电机,第二固定板靠近第一固定板的一侧面周边位置开设有环形分布的多组矩形槽,矩形槽通过铆钉铆接有第一内撑杆,第一内撑杆外侧壁与锥形待打磨铸件内壁接触,第一内撑杆远离矩形槽的一端底部位置通过弹簧连接在连接杆的杆壁上,第二固定板靠近第一固定板的一侧面中心位置固设有第一螺杆,第一螺杆穿接第一固定板且一端套接有螺母,从而将第二固定板与第一固定板连接并将锥形待打磨铸件夹紧;右夹持机构设置锥形标准铸件较小口径一端面处,右夹持机构包括设置在锥形标准铸件较小开口处的左侧位置的第三固定板、设置在锥形标准铸件内部的第四固定板,第三固定板中心和第四固定板中心分别设有与活塞杆滑动接触的光滑通孔,第三固定板和第四固定板通过第二螺杆及螺母紧固连接,从而将第三固定板和第四固定板连接并将锥形标准铸件夹紧,第三固定板外弧面与锥形标准铸件外锥面齐平且第三固定板的左侧面与锥形标准铸件较小开口处接触,H型支架中间杆的两侧面分别设有供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端部存放的梯形凹槽,第四固定板靠近第三固定板一侧面的周边位置也开设有矩形槽,第四固定板的矩形槽通过铆钉铆接有第二内撑杆,第二内撑杆外侧壁与锥形标准铸件内壁接触,第二内撑杆远离第三固定板的一端底部位置通过弹簧连接在方形杆套外壁上,方形杆套为水平设置且内部设有与活塞杆滑动接触的光滑通孔,方形杆套远离第三固定板的一端固设有圆形封端片,圆形封端片四周设有销孔,圆形封端片通过螺丝固接在安装板上,安装板设有与方形杆套及圆形封端片套接的镗孔;锥形标准铸件外锥面为光滑面,双头打磨棒与锥形待打磨铸件外锥面接触的一端为磨砂头,双头打磨棒与锥形标准铸件外锥面接触的一端为光滑头,磨砂头与光滑头为对称设置的鼓形形状,当光滑头接触锥形标准铸件外锥面外径最大处时磨砂头接触锥形待打磨铸件外锥面外径最小处。优选地,活塞杆与第三固定板、第四固定板、方形杆套及圆形封端片的接触面分别涂抹润滑油。优选地,活塞筒内填充液压油且活塞筒连通有液压油泵,用于推动活塞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利用杠杆原理,H型支架和双头打磨棒构成杠杆结构,通过活塞杆带动H型支架往复移动,作为支点的H型支架往复移动时,两头的磨砂头和光滑头分别在锥形待打磨铸件和锥形标准铸件的外锥面上滑行,同时锥形待打磨铸件在驱动电机产生旋转,从而可将外锥面所有位置进行打磨;并且两头的磨砂头和光滑头产生扭矩力相互影响,如遇到粗糙度较大时磨砂头受到垂向抵抗力较大,光滑头对锥形标准铸件的压力也适当增加最终能够使锥形待打磨铸件外弧面的粗糙度与锥形标准铸件接近。本专利技术安装方便,实现对铸件弧面的自动化打磨,节省体力避免人员受污染。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铸造件曲面打磨机构的立体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铸造件曲面打磨机构中第一内撑杆的连接结构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铸造件曲面打磨机构的平面图一;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铸造件曲面打磨机构的平面图二。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4,一种铸造件曲面打磨机构,包括用于固定安装锥形待打磨铸件1的左夹持机构、用于固定安装锥形标准铸件3的右夹持机构以及分别与锥形待打磨铸件1和锥形标准铸件3的外锥面接触的双头打磨棒5,双头打磨棒5的中部套接有套筒6,双头打磨棒5和套筒6中心通过销轴7架设在H型支架8的开口位置,H型支架8两头的开口部位分别铆接有一组销轴7、套筒6和双头打磨棒5,H型支架8中间杆靠近锥形标准铸件3的一侧固接有活塞杆9,活塞杆9的活塞端套接在活塞筒10内;锥形待打磨铸件1和锥形标准铸件3的两端面均为开口,且锥形待打磨铸件1较小口径一端面与锥形标准铸件3较小口径一端面对称设置;左夹持机构设置在锥形待打磨铸件1较小口径一端面处,左夹持机构包括设置在锥形待打磨铸件1较小开口处的右侧位置的第一固定板11、设置在锥形待打磨铸件1内部的第二固定板12,第一固定板11外弧面与锥形待打磨铸件1外锥面齐平且第一固定板11的左侧面与锥形待打磨铸件1较小开口处接触,第二固定板12远离第一固定板11的一侧面固接有连接杆14,连接杆14远离第二固定板12一端通过联轴器连接有驱动轴15,驱动轴15连接有驱动电机16,第二固定板12靠近第一固定板11的一侧面周边位置开设有环形分布的多组矩形槽17,矩形槽17通过铆钉铆接有第一内撑杆18,第一内撑杆18外侧壁与锥形待打磨铸件1内壁接触,第一内撑杆18远离矩形槽17的一端底部位置通过弹簧19连接在连接杆14的杆壁上,第二固定板12靠近第一固定板11的一侧面中心位置固设有第一螺杆20,第一螺杆20穿接第一固定板11且一端套接有螺母,从而将第二固定板12与第一固定板11连接并将锥形待打磨铸件1夹紧;右夹持机构设置锥形标准铸件3较小口径一端面处,右夹持机构包括设置在锥形标准铸件3较小开口处的左侧位置的第三固定板21、设置在锥形标准铸件3内部的第四固定板22,第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铸造件曲面打磨机构,包括用于固定安装锥形待打磨铸件(1)的左夹持机构、用于固定安装锥形标准铸件(3)的右夹持机构以及分别与锥形待打磨铸件(1)和锥形标准铸件(3)的外锥面接触的双头打磨棒(5),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头打磨棒(5)的中部套接有套筒(6),所述双头打磨棒(5)和套筒(6)中心通过销轴(7)架设在H型支架(8)的开口位置,所述H型支架(8)两头的开口部位分别铆接有一组销轴(7)、套筒(6)和双头打磨棒(5),所述H型支架(8)中间杆靠近锥形标准铸件(3)的一侧固接有活塞杆(9),所述活塞杆(9)的活塞端套接在活塞筒(10)内;/n所述锥形待打磨铸件(1)和锥形标准铸件(3)的两端面均为开口,且所述锥形待打磨铸件(1)较小口径一端面与锥形标准铸件(3)较小口径一端面对称设置;/n所述左夹持机构设置在所述锥形待打磨铸件(1)较小口径一端面处,所述左夹持机构包括设置在锥形待打磨铸件(1)较小开口处的右侧位置的第一固定板(11)、设置在锥形待打磨铸件(1)内部的第二固定板(12),所述第一固定板(11)外弧面与锥形待打磨铸件(1)外锥面齐平且第一固定板(11)的左侧面与锥形待打磨铸件(1)较小开口处接触,所述第二固定板(12)远离第一固定板(11)的一侧面固接有连接杆(14),所述连接杆(14)远离第二固定板(12)一端通过联轴器连接有驱动轴(15),所述驱动轴(15)连接有驱动电机(16),所述第二固定板(12)靠近第一固定板(11)的一侧面周边位置开设有环形分布的多组矩形槽(17),所述矩形槽(17)通过铆钉铆接有第一内撑杆(18),所述第一内撑杆(18)外侧壁与锥形待打磨铸件(1)内壁接触,所述第一内撑杆(18)远离矩形槽(17)的一端底部位置通过弹簧(19)连接在连接杆(14)的杆壁上,所述第二固定板(12)靠近第一固定板(11)的一侧面中心位置固设有第一螺杆(20),所述第一螺杆(20)穿接第一固定板(11)且一端套接有螺母,从而将第二固定板(12)与第一固定板(11)连接并将锥形待打磨铸件(1)夹紧;/n所述右夹持机构设置所述锥形标准铸件(3)较小口径一端面处,所述右夹持机构包括设置在锥形标准铸件(3)较小开口处的左侧位置的第三固定板(21)、设置在锥形标准铸件(3)内部的第四固定板(22),所述第三固定板(21)中心和第四固定板(22)中心分别设有与活塞杆(9)滑动接触的光滑通孔,所述第三固定板(21)和第四固定板(22)通过第二螺杆(23)及螺母紧固连接,从而将第三固定板(21)和第四固定板(22)连接并将锥形标准铸件(3)夹紧,所述第三固定板(21)外弧面与锥形标准铸件(3)外锥面齐平且第三固定板(21)的左侧面与锥形标准铸件(3)较小开口处接触,所述H型支架(8)中间杆的两侧面分别设有供第一螺杆(20)和第二螺杆(23)端部存放的梯形凹槽,所述第四固定板(22)靠近第三固定板(21)一侧面的周边位置也开设有矩形槽(17),所述第四固定板(22)的矩形槽(17)通过铆钉铆接有第二内撑杆(24),所述第二内撑杆(24)外侧壁与锥形标准铸件(3)内壁接触,所述第二内撑杆(24)远离第三固定板(21)的一端底部位置通过弹簧(19)连接在方形杆套(25)外壁上,所述方形杆套(25)为水平设置且内部设有与活塞杆(9)滑动接触的光滑通孔,所述方形杆套(25)远离第三固定板(21)的一端固设有圆形封端片(26),所述圆形封端片(26)四周设有销孔,所述圆形封端片(26)通过螺丝固接在安装板(27)上,所述安装板(27)设有与方形杆套(25)及圆形封端片(26)套接的镗孔;/n所述锥形标准铸件(3)外锥面为光滑面,所述双头打磨棒(5)与锥形待打磨铸件(1)外锥面接触的一端为磨砂头,所述双头打磨棒(5)与锥形标准铸件(3)外锥面接触的一端为光滑头, 所述磨砂头与光滑头为对称设置的鼓形形状,当光滑头接触锥形标准铸件(3)外锥面外径最大处时磨砂头接触锥形待打磨铸件(1)外锥面外径最小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铸造件曲面打磨机构,包括用于固定安装锥形待打磨铸件(1)的左夹持机构、用于固定安装锥形标准铸件(3)的右夹持机构以及分别与锥形待打磨铸件(1)和锥形标准铸件(3)的外锥面接触的双头打磨棒(5),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头打磨棒(5)的中部套接有套筒(6),所述双头打磨棒(5)和套筒(6)中心通过销轴(7)架设在H型支架(8)的开口位置,所述H型支架(8)两头的开口部位分别铆接有一组销轴(7)、套筒(6)和双头打磨棒(5),所述H型支架(8)中间杆靠近锥形标准铸件(3)的一侧固接有活塞杆(9),所述活塞杆(9)的活塞端套接在活塞筒(10)内;
所述锥形待打磨铸件(1)和锥形标准铸件(3)的两端面均为开口,且所述锥形待打磨铸件(1)较小口径一端面与锥形标准铸件(3)较小口径一端面对称设置;
所述左夹持机构设置在所述锥形待打磨铸件(1)较小口径一端面处,所述左夹持机构包括设置在锥形待打磨铸件(1)较小开口处的右侧位置的第一固定板(11)、设置在锥形待打磨铸件(1)内部的第二固定板(12),所述第一固定板(11)外弧面与锥形待打磨铸件(1)外锥面齐平且第一固定板(11)的左侧面与锥形待打磨铸件(1)较小开口处接触,所述第二固定板(12)远离第一固定板(11)的一侧面固接有连接杆(14),所述连接杆(14)远离第二固定板(12)一端通过联轴器连接有驱动轴(15),所述驱动轴(15)连接有驱动电机(16),所述第二固定板(12)靠近第一固定板(11)的一侧面周边位置开设有环形分布的多组矩形槽(17),所述矩形槽(17)通过铆钉铆接有第一内撑杆(18),所述第一内撑杆(18)外侧壁与锥形待打磨铸件(1)内壁接触,所述第一内撑杆(18)远离矩形槽(17)的一端底部位置通过弹簧(19)连接在连接杆(14)的杆壁上,所述第二固定板(12)靠近第一固定板(11)的一侧面中心位置固设有第一螺杆(20),所述第一螺杆(20)穿接第一固定板(11)且一端套接有螺母,从而将第二固定板(12)与第一固定板(11)连接并将锥形待打磨铸件(1)夹紧;
所述右夹持机构设置所述锥形标准铸件(3)较小口径一端面处,所述右夹持机构包括设置在锥形标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勇,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含山县富坤铸造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