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阻力反馈的神经阻滞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8552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具有阻力反馈的神经阻滞针,包括针芯、针座、压力观测机构和注射机构,压力观测机构包括第一筒体、第二筒体和U型管压强计;第一筒体内形成有第一容置腔室,第二筒体设在第一容置腔室内,第二筒体内形成有第二容置腔室;还包括弹性封堵机构,弹性封堵机构沿高度方向活动配合在第二容置腔室内,弹性封堵机构的一端贯穿第二容置腔室的底部后与进液口适配,U型管压强计的一端与出液口连通。该神经阻滞针通过对U型管压强计内的液面进行直观的观察,便于操作者实时掌握药物推注时所受阻力情况,从而做出判断,对针芯的位置予以调整,以便顺利完成药液的推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阻力反馈的神经阻滞针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阻力反馈的神经阻滞针。
技术介绍
目前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临床广泛开展,对减缓患者术后疼痛,降低中枢性镇痛药物使用量,加快术后康复起重要作用。超声引导的可视化技术改变了过去盲探的模式,更加精准,安全,便于教学。但是,超声引导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操作者一手固定超声探头,另一只手操作神经阻滞针。此时需有额外人员进行药物的回抽和推注。此双人操作需要助手有着丰富的相关经验,以准确感知推药的压力是否过大以及注药速度是否正常。但临床工作中,麻醉医师通常只能够寻求护士的协助,药物推注时所遇到的阻力大小很难精准的反馈给操作者,不便于操作者迅速地做出调整。同时,注药速度也很难准确把握,从而增加了神经内注射药物、局麻药物中毒的风险。如何规避此类风险,对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成功率有着深远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具有阻力反馈的神经阻滞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阻力反馈的神经阻滞针,包括针芯、针座、压力观测机构和注射机构;所述针芯安装在所述针座上,针座内左右贯通设有内腔室,所述内腔室的两端分别与针芯和所述注射机构连通,注射机构用于推注或回抽药液;所述压力观测机构包括第一筒体、第二筒体和U型管压强计;所述第一筒体安装在针座的顶部,第一筒体内形成有第一容置腔室,第一筒体的顶部设有出液口,第一筒体的底部设有进液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均与所述第一容置腔室连通;针座上设有与内腔室连通的排液孔,所述排液孔与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二筒体设在第一容置腔室内,第二筒体与与第一容置腔室的底壁之间具有空隙,第二筒体内形成有第二容置腔室;还包括弹性封堵机构,所述弹性封堵机构沿高度方向活动配合在所述第二容置腔室内,弹性封堵机构的一端贯穿第二容置腔室的底部后与所述进液口适配;所述U型管压强计安装在第一筒体上,U型管压强计的一端与所述出液口连通。优选地,所述弹性封堵机构包括挡板、连接杆、堵头和弹性件;所述挡板、所述连接杆和所述堵头从上至下依次连接,挡板沿高度方向活动配合在第二容置腔室内,连接杆密封滑动贯穿第二容置腔室的底部;堵头用于封堵进液口;所述弹性件设在挡板的上方,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靠第二容置腔室的顶壁和挡板。优选地,所述进液口靠近堵头一端的棱边设有倒角,堵头外轮廓设有与所述倒角适配的锥面。优选地,所述第二筒体的顶部通过连接柱与第一筒体的顶壁连接;还包括螺孔,所述螺孔沿自上而下依次贯穿第一筒体的顶部、所述连接柱和第二筒体的顶部后并与第二容置腔室连通;还包括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压板、螺杆和导向杆,所述压板沿竖向活动配合在第二容置腔室内,压板位于弹性件的上方;所述螺杆螺纹配合在螺孔内,螺杆的一端与压板转动连接,螺杆的另一端伸出第一筒体外;所述导向杆沿竖向设在第二容置腔室的顶壁上,压板上开设有与导向杆滑动配合的导向孔,导向杆穿套在导向孔内。优选地,所述针座上设有支架,第一筒体的两侧设有支耳,两个所述支耳分别转动配合在所述支架上,第一筒体的转动轴线与针芯的中轴线垂直;第一筒体的底部设有配重块;所述排液孔与进液口通过连接软管连接。优选地,所述注射机构包括注射器、推拉板、压力传感器、压力报警装置和匀速驱动组件;还包括底座,所述注射器包括管体、活塞和推杆,所述管体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管体与内腔室通过进液软管连接;所述活塞活动配合在管体内,所述推杆的一端与活塞连接;所述匀速驱动组件安装在底座上,推拉板连接在匀速驱动组件上,推杆远离活塞的一端连接在推拉板上,匀速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推拉板沿管体的中轴线方向做匀速移动;所述压力传感器设在推杆与推拉板之间,压力传感器与所述压力报警装置连接,压力报警装置安装在底座上。优选地,所述匀速驱动组件包括电机、丝杆、螺母、两个支座和两根滑杆;两个所述支座间隔布置在底座上,所述丝杆的两端分别转动两个支座上,丝杆的一端贯穿对应一侧的支座后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螺母螺纹配合在丝杆上,螺母固定在推板上;所述电机安装在靠近所述第一齿轮的支座上,电机的转轴贯穿支座后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传动,第一齿轮的直径大于第二齿轮的直径;两根所述滑杆平行布置在丝杆的两侧,两根滑杆穿套在推板上。优选地,所述压力报警装置包括信号放大器、A/D转换器、处理器和报警器;压力传感器与所述信号放大器连接,信号放大器与所述A/D转换器连接,A/D转换器与所述处理器连接,处理器与所述报警器连接。优选地,所述电机的正转开关和反转开关均设在针座上。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阻力反馈的神经阻滞针,其在针座上设有压力观测机构,当注射机构匀速推注药液时,药液经过内腔室进入到针芯内,当针芯触碰到筋膜或其它软组织时,会受到明显的阻力。此时,药液由于受到筋膜或软组织的封堵,针芯、内腔室中的药液压力增大,注射机构继续保持着匀速推注状态,因此,内腔室排液孔中的药液在压力作用下,会向上抵推弹性封堵机构向上收缩,从而使弹性封堵机构脱离进液口,药液则从进液口进入到第一容置腔室内。由于第一容置腔室的出液口与U型管压强计连通,而进液口又被弹性封堵机构所封堵,因此,药液进入到第一容置腔室内后会压缩第一容置腔室内的空气,并将第一容置腔室内的空气从出液口推动到U型管压强计中,从而使U型管压强计内的液面产生高度差。U型管压强计内的液面差如果超出前期实验范围,表明了此时针芯的位置不佳,药物推注阻力变大。该神经阻滞针通过对U型管压强计内的液面进行直观的观察,便于操作者实时掌握药物推注时所受阻力情况,从而做出判断,对针芯的位置予以调整,以便顺利完成药液的推注。避免了两人操作时沟通上的不足,或因为助手经验不足导致的操作失误,即使单人独立操作穿刺,也能够通过压力观测机构直观地判断针芯的位置和推注所受阻力情况,从而便于迅速做出调整,精准地完成药液推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具有阻力反馈的神经阻滞针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药液进入第一容置腔室内的状态图;图4为第一筒体与支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压力报警的结构框图。附图标记:1-针芯,2-针座,21-内腔室,22-排液孔,3-压力观测机构,31-第一筒体,311-第一容置腔室,312-出液口,313-进液口,314-支耳,315-配重块,32-第二筒体,321-第二容置腔室,33-U型管压强计,34-连接柱,4-注射机构,41-注射器,411-管体,412-推杆,42-推拉板,43-压力传感器,44-压力报警装置,441-信号放大器,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阻力反馈的神经阻滞针,其特征在于:包括针芯、针座、压力观测机构和注射机构;/n所述针芯安装在所述针座上,针座内左右贯通设有内腔室,所述内腔室的两端分别与针芯和所述注射机构连通,注射机构用于推注或回抽药液;/n所述压力观测机构包括第一筒体、第二筒体和U型管压强计;所述第一筒体安装在针座的顶部,第一筒体内形成有第一容置腔室,第一筒体的顶部设有出液口,第一筒体的底部设有进液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均与所述第一容置腔室连通;针座上设有与内腔室连通的排液孔,所述排液孔与进液口连通;/n所述第二筒体设在第一容置腔室内,第二筒体与与第一容置腔室的底壁之间具有空隙,第二筒体内形成有第二容置腔室;还包括弹性封堵机构,所述弹性封堵机构沿高度方向活动配合在所述第二容置腔室内,弹性封堵机构的一端贯穿第二容置腔室的底部后与所述进液口适配;/n所述U型管压强计安装在第一筒体上,U型管压强计的一端与所述出液口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阻力反馈的神经阻滞针,其特征在于:包括针芯、针座、压力观测机构和注射机构;
所述针芯安装在所述针座上,针座内左右贯通设有内腔室,所述内腔室的两端分别与针芯和所述注射机构连通,注射机构用于推注或回抽药液;
所述压力观测机构包括第一筒体、第二筒体和U型管压强计;所述第一筒体安装在针座的顶部,第一筒体内形成有第一容置腔室,第一筒体的顶部设有出液口,第一筒体的底部设有进液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均与所述第一容置腔室连通;针座上设有与内腔室连通的排液孔,所述排液孔与进液口连通;
所述第二筒体设在第一容置腔室内,第二筒体与与第一容置腔室的底壁之间具有空隙,第二筒体内形成有第二容置腔室;还包括弹性封堵机构,所述弹性封堵机构沿高度方向活动配合在所述第二容置腔室内,弹性封堵机构的一端贯穿第二容置腔室的底部后与所述进液口适配;
所述U型管压强计安装在第一筒体上,U型管压强计的一端与所述出液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阻滞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封堵机构包括挡板、连接杆、堵头和弹性件;
所述挡板、所述连接杆和所述堵头从上至下依次连接,挡板沿高度方向活动配合在第二容置腔室内,连接杆密封滑动贯穿第二容置腔室的底部;堵头用于封堵进液口;
所述弹性件设在挡板的上方,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靠第二容置腔室的顶壁和挡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神经阻滞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靠近堵头一端的棱边设有倒角,堵头外轮廓设有与所述倒角适配的锥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神经阻滞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筒体的顶部通过连接柱与第一筒体的顶壁连接;还包括螺孔,所述螺孔沿自上而下依次贯穿第一筒体的顶部、所述连接柱和第二筒体的顶部后并与第二容置腔室连通;
还包括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压板、螺杆和导向杆,所述压板沿竖向活动配合在第二容置腔室内,压板位于弹性件的上方;所述螺杆螺纹配合在螺孔内,螺杆的一端与压板转动连接,螺杆的另一端伸出第一筒体外;
所述导向杆沿竖向设在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琪杨斌梁静秋郑晓东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