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越巨型溶洞的隧道简支拱明洞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55755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岩溶隧道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穿越巨型溶洞的隧道简支拱明洞结构,这种结构包括U型基座、拱部简支拱、拱顶回填体和桥梁梁板;U型基座两侧的顶部与上部围岩接触,U型基座内壁一侧设有槽一,另一侧设有槽二;拱顶回填体充填于拱部简支拱于上部围岩之间;拱部简支拱两侧分别设有侧部基座一和侧部基座二;侧部基座一置于槽一中,并能在槽一中沿竖向和横向产生位移;侧部基座二置于槽二中,并能在槽二中沿竖向和横向产生位移;桥梁梁板布置于拱部简支拱与U型基座所围成的空间内,桥梁梁板两端位于溶洞两端的稳定基础上。该明洞结构实现了动静分离,可避免动、静载荷耦合引起结构沉降过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穿越巨型溶洞的隧道简支拱明洞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岩溶隧道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穿越巨型溶洞的隧道简支拱明洞结构。
技术介绍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铁路建设高速发展,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进一步向西南地区辐射,相应的铁路隧道在线路总长中的占比也越来越高。由于铁路设计标准高、时速快、转弯半径大,在碳酸盐分布范围极广的西部山区中,隧道修建将不可避免的穿越岩溶地区。隧道穿越岩溶洞穴强烈发育地段时,由于其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更为复杂,更多的地质缺陷体给隧道的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目前针对隧道穿越岩溶溶洞的处理方案主要有:溶洞回填、桩筏结构跨越以及桥梁跨越等。对于隧道穿越巨型溶洞时,采用回填方案存在工后沉降难以控制、回填量大等问题;采用桩筏结构跨越或桥梁跨越时,由于结构承受列车循环荷载和围岩荷载等动静荷载耦合作用,结构安全风险高、设计复杂,将给结构施工和运营期检修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在穿越巨型溶洞施工时,为了保证确保施工安全和隧道运营期安全,必须采用合理可靠的受力结构及穿越巨型溶洞施工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穿越巨型溶洞的隧道简支拱明洞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U型基座(1)、拱部简支拱(2)、拱顶回填体(9)和桥梁梁板(4);/n所述拱顶回填体(9)充填于拱部简支拱于上部围岩之间;/n所述U型基座(1)内壁一侧设有槽一,另一侧设有槽二;/n所述拱部简支拱(2)两侧分别设有侧部基座一(21)和侧部基座二(22);/n所述侧部基座一(21)置于所述槽一中,并能在所述槽一中沿竖向和横向产生位移;/n所述侧部基座二(22)置于所述槽二中,并能在所述槽二中沿竖向和横向产生位移;/n所述桥梁梁板(4)布置于所述拱部简支拱(2)与所述U型基座(1)所围成的空间内,所述桥梁梁板(4)两端位于溶洞两端的稳定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穿越巨型溶洞的隧道简支拱明洞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U型基座(1)、拱部简支拱(2)、拱顶回填体(9)和桥梁梁板(4);
所述拱顶回填体(9)充填于拱部简支拱于上部围岩之间;
所述U型基座(1)内壁一侧设有槽一,另一侧设有槽二;
所述拱部简支拱(2)两侧分别设有侧部基座一(21)和侧部基座二(22);
所述侧部基座一(21)置于所述槽一中,并能在所述槽一中沿竖向和横向产生位移;
所述侧部基座二(22)置于所述槽二中,并能在所述槽二中沿竖向和横向产生位移;
所述桥梁梁板(4)布置于所述拱部简支拱(2)与所述U型基座(1)所围成的空间内,所述桥梁梁板(4)两端位于溶洞两端的稳定基础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越巨型溶洞的隧道简支拱明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一为U型槽(11)结构,所述槽二为L型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卿伟宸郑杰元王健宏朱勇喻渝汪勇郑伟邸成刘明付敏王能龙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