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竖井井壁管路固定结构
本技术涉及矿山竖井管路安装
,尤其是涉及一种竖井井壁管路固定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竖井管路固定结构中的直弯管支座层可以单独布置,也井梁层布置,布置时将井梁替换为大承载力的管路支座大梁,并在其上搭接管路支座梁,管路支座梁上安装管路支座以支承管路,管路支座大梁和管路支座梁轴线垂直布置并以螺栓连接,两种梁均用梁窝型式固定在井壁上。管路支座大梁上翼缘开孔势必会造成大梁开孔处的有效截面减小,降低其承载力。梁窝固定钢梁,这将会给井筒掘砌施工及后期装配安装施工带来极大的困难,极其不利于缩短工期,深受一线工人诟病。现有的管路固定结构没有充分利用竖井断面,尤其是断面布置的边角区,甚至会减小设备运行的安全间隙,实现不了断面的合理优化布置,造成安装不方便,甚至需额外增加管路固定钢梁,增加建设成本。有时会造成电缆与管路、管路与管路的冲突,后期检修更换不方便。当需要的管路很多时,会造成断面“拥挤”,尤其是电缆及管路之间的位置冲突,造成布置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竖井井壁管路固定结构,一方面能够避免大规模钻孔,保证井梁和井壁结构的整体性和强度,提高钢梁承载力,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竖井的断面空间,实现了管路的集中布置,结构简单,加工安装方便,成本低且适用性好。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竖井井壁管路固定结构,包括:第一支座组件,所述第一支座组件用于固定支承直弯管的直管部;第二支座组件,所述第二支座组件用于固定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竖井井壁管路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支座组件,所述第一支座组件用于固定支承直弯管的直管部;/n第二支座组件,所述第二支座组件用于固定支承所述直弯管的弯部;/n与所述第一支座组件和所述第二支座组件分别对应的锚固件,其中,与所述第一支座组件对应的所述锚固件的一部分锚固在竖井井壁内且另一部分位于所述竖井井壁外,与所述第一支座组件对应的所述锚固件的另一部分与所述第一支座组件固定;与所述第二支座组件对应的所述锚固件的一部分锚固在所述竖井井壁内且另一部分位于所述竖井井壁外,与所述第二支座组件对应的所述锚固件的另一部分与所述第二支座组件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竖井井壁管路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支座组件,所述第一支座组件用于固定支承直弯管的直管部;
第二支座组件,所述第二支座组件用于固定支承所述直弯管的弯部;
与所述第一支座组件和所述第二支座组件分别对应的锚固件,其中,与所述第一支座组件对应的所述锚固件的一部分锚固在竖井井壁内且另一部分位于所述竖井井壁外,与所述第一支座组件对应的所述锚固件的另一部分与所述第一支座组件固定;与所述第二支座组件对应的所述锚固件的一部分锚固在所述竖井井壁内且另一部分位于所述竖井井壁外,与所述第二支座组件对应的所述锚固件的另一部分与所述第二支座组件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井井壁管路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座组件包括第一支座托架和第一支座,所述第一支座托架包括第一弧形侧板和第一托架平板,所述第一弧形侧板的凸面朝向所述竖井井壁且所述第一弧形侧板与对应的所述锚固件的另一部分固定,所述第一托架平板水平设置且与所述第一弧形侧板的凹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托架平板上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直弯管的所述直管部的U型槽孔;所述第一支座包括第一支座平板,所述第一支座平板上设有圆孔,所述第一支座平板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第一托架平板的上表面上且所述直弯管的所述直管部穿过所述圆孔,使得所述第一支座平板和所述第一托架平板共同固定支承所述直弯管的所述直管部;与所述第一支座组件对应的所述锚固件的另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弧形侧板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竖井井壁管路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座托架还包括第一竖向肋板,所述第一竖向肋板竖向设置在所述第一托架平板的下方,所述第一竖向肋板的相邻两边分别对应地与所述第一托架平板和所述第一弧形侧板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竖井井壁管路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座平板由两个板块构成,两个所述板块均设有一个半圆形槽孔,两个所述板块通过两个所述半圆形槽孔对接形成所述圆孔以卡住所述直弯管的所述直管部,两个所述板块通过锁紧件123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第一托架平板上,两个所述板块之间采用焊接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竖井井壁管路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座还包括第一支座肋板,所述第一支座肋板固定在所述第一支座平板的上表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竖井井壁管路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
当与所述第一支座组件对应的所述锚固件的结构与第一种锚固件的结构相同时,所述第一种锚固件为锚杆,所述锚杆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竖井井壁内,所述锚杆的另一部分位于所述竖井井壁外,所述锚杆的另一部分设有第一外螺纹,且所述锚杆的另一部分穿过所述第一弧形侧板并通过所述第一外螺纹与螺母配合而使得所述第一支座组件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锚杆上;
当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相参,王鹏飞,夏长念,孙扬,过曾明,崔传杰,马黎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