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滑模及其组成的竖井施工模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84330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8: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钢滑模及其组成的竖井施工模板,钢滑模包括底模,底模上设有多个纵向肋板和多个横向肋板,底模上设有至少一组管通孔组,管通孔组包括多个管通孔。竖井施工模板包括多个钢滑模,钢滑模的底模均为弧形,钢滑模的两端通过连接结构相互连接成环形结构。在坑体中将第二钢滑模和第三钢滑模依次拼接好后,再将第一钢滑模插入缺口中连接形成环形的模板,然后向浇筑空间浇筑砼浆;通过在管通孔插入预留管,砼体上形成定位插孔,以便于后续顶升或下压模板,进行下一层的施工。应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施工过程中无需重复搭设拆除模板,有效缩短工期,亦能避免模板在移动的过程中偏移,保证了竖井内衬墙的施工质量,使其表面光滑、平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滑模及其组成的竖井施工模板
本技术涉及盾构施工领域中的一种钢滑模,以及一种竖井施工模板。
技术介绍
建筑模板是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的重要工具,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的辅助材料。在现浇混凝土结构工程中,模板(包括支架)工程一般占混凝土结构工程造价的20~30%,占工程用工量的30~40%,占工期的50%左右。模板技术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造价和效益。目前市面上广泛应用大都为木质模板和实心塑料模板。在使用过程中通常把几块模板进行拼接使用,目前的建筑模板拼接不方便,在搭架时工作较为繁琐,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容易出现漏浆现象,拆卸时会留有裂痕,影响美观。建筑工程中常采用传统的胶合木模板,由于其是用木质加工而成,周转使用几次后很难保证其表面平整度。另外当对竖井进行施工时,由于需要圆形的模板,所以往往时使用时由现场人工按照图纸加工制作,把每块模板拼接而成。因每个工人的技术参差不齐,每块模板制作、安装的尺寸不可能都控制非常精确规范,故使用木模浇筑的混凝土整体在观感和质量难以保证。木模板在施工时,首先需要将材料木板按规定尺寸进行加工制作,然后按规定尺寸进行安装,其配模、加工、制作及安装是一个较为复杂和耗费时间的过程。另外木模板技术还是采用传统的“满堂架支撑体系”,混凝土浇筑完后其强度需达到规范要求后才能进行拆除,故增多需要配模的模板数及增加施工需要的时间。其次,木模“满堂架支撑体系”在拆除的过程中必定会增加一些难度,耗费大量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钢滑模,其能缩短工期,且施工质量好;以及一种竖井施工模板,其易于拼接安装。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钢滑模,其包括底模,所述底模上设有多个纵向肋板和多个横向肋板,各所述纵向肋板分别与各横向肋板相交,所述底模上设有至少一组用于安装支撑管的管通孔组,所述管通孔组包括多个管通孔,所述管通孔沿底模的横向间隔分布的。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管通孔组的数量为三组以上,各组管通孔组沿底模的纵向间隔分布。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底模顶部的内侧设有顶板,所述底模上设有多个浇筑口,所述浇筑口上均设有浇筑门闸,所述浇筑门闸位于底模的内侧。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顶板上设有多个加厚板,所述加厚板上设有多个加厚板通孔。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进一步地,还包括多块与各加厚板一一对应的纵向支撑板,所述纵向支撑板的一端与顶板的底面相接,所述纵向支撑板的另一端与最靠近顶板的横向肋板的端面相接,所述纵向支撑板位于相应的加厚板的下方。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顶板上设有多个顶靴,所述顶靴的一端均伸出底模的外侧。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底模上设有多个纵向加强板和多个横向加强板,所述纵向加强板分别位于各纵向肋板的两侧,所述横向加强板分别位于各横向肋板的两侧,各所述纵向加强板分别与各横向加强板相交。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竖井施工模板,其包括多个钢滑模,所述钢滑模的底模均为弧形,所述钢滑模的两端通过连接结构相互连接成环形结构。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结构包括端板和多个螺栓,所述端板上设有多个连接通孔,所述螺栓贯穿两个钢滑模端板上的连接通孔后通过螺母固定。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钢滑模的数量为四个以上,所述钢滑模分为:一个第一钢滑模,所述第一钢滑模两端的端板上部均向外倾斜;两个第二钢滑模,所述第二钢滑模的第一端端板沿纵向设置,所述第二钢滑模的第二端端板上部向内倾斜;所述第一钢滑模的两端端板分别与两个第二钢滑模的第二端端板贴合;至少一个第三钢滑模,所述第三钢滑模的两端端板均沿纵向设置,所述第二钢滑模的纵向的端板与第三钢滑模的端板贴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坑体中将第二钢滑模和第三钢滑模依次拼接好后,再将第一钢滑模插入缺口中连接形成环形的模板,然后向浇筑空间浇筑砼浆;通过在管通孔插入预留管,砼体上形成定位插孔,以便于后续顶升或下压模板,进行下一层的施工。应用本技术,施工过程中无需重复搭设拆除模板,有效缩短工期,亦能避免模板在移动的过程中偏移,保证了竖井内衬墙的施工质量,使其表面光滑、平整。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钢滑模的俯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钢滑模的正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三钢滑模的正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钢滑模的正视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模板拼接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层浇筑后准备顶升脱模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层浇筑后顶升脱模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下压模板到第二层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模板下压到位(第二层)后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层浇筑后准备顶升脱模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层浇筑后顶升脱模的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下压模板到第三层的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模板下压到位(第三层)后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技术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
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照图1~图4,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钢滑模,其包括底模,底模上设有多个纵向肋板21和多个横向肋板22,各纵向肋板21分别与各横向肋板22相交,以加强底模的强度和刚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滑模,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模,所述底模上设有多个纵向肋板(21)和多个横向肋板(22),各所述纵向肋板(21)分别与各横向肋板(22)相交,所述底模上设有至少一组用于安装支撑管的管通孔组,所述管通孔组包括多个管通孔(40),所述管通孔(40)沿底模的横向间隔分布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滑模,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模,所述底模上设有多个纵向肋板(21)和多个横向肋板(22),各所述纵向肋板(21)分别与各横向肋板(22)相交,所述底模上设有至少一组用于安装支撑管的管通孔组,所述管通孔组包括多个管通孔(40),所述管通孔(40)沿底模的横向间隔分布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滑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通孔组的数量为三组以上,各组管通孔组沿底模的纵向间隔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滑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模顶部的内侧设有顶板,所述底模上设有多个浇筑口,所述浇筑口上均设有浇筑门闸(50),所述浇筑门闸(50)位于底模的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滑模,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上设有多个加厚板(60),所述加厚板(60)上设有多个加厚板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钢滑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块与各加厚板(60)一一对应的纵向支撑板,所述纵向支撑板的一端与顶板的底面相接,所述纵向支撑板的另一端与最靠近顶板的横向肋板(22)的端面相接,所述纵向支撑板位于相应的加厚板(60)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滑模,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上设有多个顶靴(70),所述顶靴(70)的一端均伸出底模的外侧。


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觉吕明豪赖小江吴海升陈耀波陈珊东李志明赖俊厚徐文秀曾灿斌袁光贤郑展鸿陈志权陈志业马伟东谢仟元王为为李绪畅张展龙陈晓忠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华隧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