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钢轮压路机及其喷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453037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钢轮压路机及其喷水装置,所述双钢轮压路机喷水装置包括钢轮、喷水组件和均布器,所述喷水组件与所述均布器对应设置,用于将水喷洒在所述均布器上,所述均布器具有吸水能力,能够将所述喷水组件喷洒的水吸收并向四周扩散,所述均布器沿所述钢轮的轴向分布,所述均布器与所述钢轮的外表面抵触。在碾压路面时所述喷水组件将水喷洒在所述均布器上,然后水在所述均布器上扩散后由所述均布器刷在所述钢轮的外表面,从而在所述钢轮的外表面形成均匀的水膜,有效防止粘轮的情况发生。而且,所述均布器是沿所述钢轮的轴向分布的,从而抵触在所述钢轮外表面的所述均布器能够在所述钢轮上布满水膜,以消除粘轮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钢轮压路机及其喷水装置
本技术涉及道路建设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钢轮压路机及其喷水装置。
技术介绍
在交通压力日益繁重的时代,道路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沥青路面是道路结构中直接与车辆接触的部分。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道路的质量和使用年限。沥青路面主要由沥青混合料在合适温度下碾压形成,若温度把控出现误差,将导致路面质量降低。例如,若碾压过程中温度过低,将导致沥青混合料密度不足,从而使得道路在经过车载和雨水浸泡冲刷作用下极易发生损坏。基于此,在碾压成型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双钢轮压路机和胶轮压路机一起碾压完成。而双钢轮压路机在高温碾压的过程中易出现粘轮的现象,影响双钢轮压路机的正常使用。为此一般在双钢轮压路机上喷水形成水膜,以改善粘轮的现象。但是一般的双钢轮压路机在使用时,粘轮现象仍然无法消除,对道路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双钢轮压路机及其喷水装置,以消除粘轮现象。一种双钢轮压路机喷水装置,包括钢轮、喷水组件和均布器,所述喷水组件与所述均布器对应设置,用于将水喷洒在所述均布器上,所述均布器具有吸水能力,能够将所述喷水组件喷洒的水吸收并向四周扩散,所述均布器沿所述钢轮的轴向分布,所述均布器与所述钢轮的外表面抵触。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双钢轮压路机喷水装置,在碾压路面时所述喷水组件将水喷洒在所述均布器上,然后水在所述均布器上扩散后由所述均布器刷在所述钢轮的外表面,从而在所述钢轮的外表面形成均匀的水膜,有效防止粘轮的情况发生。而且,所述均布器是沿所述钢轮的轴向分布的,从而抵触在所述钢轮外表面的所述均布器能够在所述钢轮上布满水膜,以消除粘轮的现象。基于水膜是由所述均布器刷在所述钢轮的外表面上形成的,而不是由水流自身在钢轮表面流淌形成的水膜,从而即使在碾压的路面具有一定倾斜度时,所述钢轮的外表面也会布满水膜,从而完全消除粘轮的现象。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均布器由布质材料制作,所述均布器悬设且贴附在所述钢轮的外表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双钢轮压路机喷水装置还包括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设置在双钢轮压路机的机架上,所述第一支撑架沿所述钢轮的轴向设置,所述均布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架上,且所述均布器沿所述第一支撑架的轴向分布。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均布器为板状结构,均布器沿所述第一支撑架的轴向设置,所述均布器的一个侧边与所述第一支撑架连接,所述均布器的另一侧边悬设在所述钢轮的外表面,所述均布器的底面贴附在所述钢轮的外表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两端与所述机架之间转动连接,用于调节所述均布器相对于所述的钢轮外表面的角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双钢轮压路机喷水装置还包括收集装置,所述收集装置包括收集器和储水器,所述收集器与所述钢轮的外表面对应设置,用于收集所述钢轮表面聚集的水流,在所述钢轮碾压路面时的旋转方向上所述收集器位于所述均布器的下游,所述储水器与所述收集器连通,用于存储所述收集器收集的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水器与所述喷水组件的水箱之间设有回水管路,所述回水管路上设有水泵,用于将所述储水器中的水送入所述水箱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集器包括收集壳体,所述收集壳体具有开口,所述收集壳体的开口处设有海绵条,所述海绵条沿所述钢轮的轴向设置,所述海绵条贴近所述钢轮的外表面,所述收集壳体的壳壁上设有回收孔,所述回收孔处设有过滤网,所述回收孔与所述储水器的入水口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收孔为两个,两个所述回收孔分别位于所述收集壳体中水流汇聚区的两端,所述收集壳体的两端与所述双钢轮压路机的机架转动连接,用于调节所述海绵条与所述钢轮外表面之间的角度。一种双钢轮压路机,包括上述的双钢轮压路机喷水装置。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双钢轮压路机,通过在所述双钢轮压路机中设置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双钢轮压路机喷水装置,从而确保在碾压沥青路面的过程中,所述钢轮的外表面能够布满水膜,从而消除粘轮的现象发生。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施例所述双钢轮压路机喷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所述均布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施例所述收集壳体的俯视图;图5为图4所述收集壳体的左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双钢轮压路机喷水装置;11、钢轮;111、外表面;12、均布器;121、固定孔;13、第一支撑架;131、螺纹孔;14、收集装置;141、收集器;1411、收集壳体;1412、回收孔;1413、过滤网;142、储水器;143、回水管路;144、水泵。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双钢轮压路机在碾压沥青路面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避免粘轮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又不能影响碾压时沥青混合料的温度。为此,采用喷水的方式在钢轮11外表面111形成水膜,水膜能够避免粘轮现象的发生。但是在碾压路面的过程中路面会存在一定倾斜,若直接将水喷在钢轮11上,在重力作用下水会向钢轮11一端汇聚,无法在钢轮11上布满均匀的水膜,从而仍然会存在粘轮现象。而且,直接将水喷在钢轮11上,水易随着钢轮11流至路面,导致沥青混合料的温度迅速下降,给道路质量带来不利影响。基于此,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双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钢轮压路机喷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钢轮、喷水组件和均布器,所述喷水组件与所述均布器对应设置,用于将水喷洒在所述均布器上,所述均布器具有吸水能力,能够将所述喷水组件喷洒的水吸收并向四周扩散,所述均布器沿所述钢轮的轴向分布,所述均布器与所述钢轮的外表面抵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钢轮压路机喷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钢轮、喷水组件和均布器,所述喷水组件与所述均布器对应设置,用于将水喷洒在所述均布器上,所述均布器具有吸水能力,能够将所述喷水组件喷洒的水吸收并向四周扩散,所述均布器沿所述钢轮的轴向分布,所述均布器与所述钢轮的外表面抵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钢轮压路机喷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均布器由布质材料制作,所述均布器悬设且贴附在所述钢轮的外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钢轮压路机喷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设置在双钢轮压路机的机架上,所述第一支撑架沿所述钢轮的轴向设置,所述均布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架上,且所述均布器沿所述第一支撑架的轴向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钢轮压路机喷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均布器为板状结构,均布器沿所述第一支撑架的轴向设置,所述均布器的一个侧边与所述第一支撑架连接,所述均布器的另一侧边悬设在所述钢轮的外表面,所述均布器的底面贴附在所述钢轮的外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钢轮压路机喷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两端与所述机架之间转动连接,用于调节所述均布器相对于所述的钢轮外表面的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伟雄罗传熙张肖宁陈搏熊春龙黄志勇聂文颜俊健王钊栋贺军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肖宁道路工程技术研究事务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