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凝废水处理用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废水处理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混凝废水处理用装置,属于工业废水后处理用装置
技术介绍
混凝工艺是指向废水中投加混凝剂使废水中难以自然沉淀的具有稳定性的胶体颗粒和细小悬浮颗粒失去稳定性,在“布朗运动”作用或外力作用下相互碰撞而聚集或聚合、架桥形成较大的颗粒或絮状物且在以重力为主导作用下,通过沉淀使之与水分离,使废水得到净化的一种物理化学处理工艺。混凝工艺主要用于去除废水中的胶体、悬浮物、色度等,广泛用于化工、电镀、食品、印染等行业的废水处理,在废水处理工艺中占具重要地位。混凝工艺虽然可以取得良好的废水净化效果,且操作运行与管理也相对简单,但由于需要投加化学药剂于废水中且最终会生成化学污泥,而这些化学污泥则需要进一步处理与处置,增加了废水处理成本,且会形成二次污染,这显著降低了混凝工艺的环保价值。要使混凝工艺发挥更大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就需要优化混凝效果,提升混凝效率,降低混凝剂消耗量,从而减少化学污泥的产生,进而降低二次污染物的形成量,因此提升混凝效率、降低混凝剂消耗量,对混凝工艺的大范围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用于混凝工艺进行废水处理的装置大多是若干个不同的处理槽依序进行排列后,将废水按照工序依次引入不同的槽体进行处理,但这种常规的装置已不能满足前述需要提高混凝效率及降低混凝剂消耗量的处理工艺,因此需要一种能够与提升混凝效率并降低混凝剂消耗量处理工艺相匹配的混凝废水处理用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混凝废水处理用装置,该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凝废水处理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初混槽(1)、初絮凝槽(2)、中沉槽(3)、混凝槽(4)、pH调整槽(5)、絮凝槽(6)和沉淀槽(7),/n其中所述初混槽的顶部与待处理废水进水管(8)连通,且该初混槽内定位设有第一搅拌装置(9);/n其中所述初絮凝槽的顶部与第一絮凝剂加药管道(10)连通,且该初絮凝槽内定位设有第二搅拌装置(11);/n其中所述中沉槽(3)的底部形成用于容置所沉淀污泥的第一锥形沉淀部(301),该第一锥形沉淀部的底部连通有用于排放污泥的第一排放管道;/n其中所述混凝槽的顶部与混凝剂加药管道(12)连通,且该混凝槽内定位设有第三搅拌装置(13);/n其中所述pH调整槽的顶部与pH值调节剂加药管道(14)连通,且该pH值调整槽内定位设有第四搅拌装置(15);/n其中所述絮凝槽的顶部与第二絮凝剂加药管道(16)连通,且该絮凝槽内定位设有第五搅拌装置(17);/n其中所述沉淀槽(7)的顶部处定位设有出水孔(701),且该沉淀槽的底部形成用于容置所沉淀污泥的第二锥形沉淀部(702),该第二锥形沉淀部的底部通过回流管道(18)与初混槽的顶部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凝废水处理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初混槽(1)、初絮凝槽(2)、中沉槽(3)、混凝槽(4)、pH调整槽(5)、絮凝槽(6)和沉淀槽(7),
其中所述初混槽的顶部与待处理废水进水管(8)连通,且该初混槽内定位设有第一搅拌装置(9);
其中所述初絮凝槽的顶部与第一絮凝剂加药管道(10)连通,且该初絮凝槽内定位设有第二搅拌装置(11);
其中所述中沉槽(3)的底部形成用于容置所沉淀污泥的第一锥形沉淀部(301),该第一锥形沉淀部的底部连通有用于排放污泥的第一排放管道;
其中所述混凝槽的顶部与混凝剂加药管道(12)连通,且该混凝槽内定位设有第三搅拌装置(13);
其中所述pH调整槽的顶部与pH值调节剂加药管道(14)连通,且该pH值调整槽内定位设有第四搅拌装置(15);
其中所述絮凝槽的顶部与第二絮凝剂加药管道(16)连通,且该絮凝槽内定位设有第五搅拌装置(17);
其中所述沉淀槽(7)的顶部处定位设有出水孔(701),且该沉淀槽的底部形成用于容置所沉淀污泥的第二锥形沉淀部(702),该第二锥形沉淀部的底部通过回流管道(18)与初混槽的顶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废水处理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混槽(1)与初絮凝槽(2)共用一槽体壁,且在该槽体壁的底端开设有供废水流通的第一通道(1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废水处理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絮凝槽(2)与中沉槽(3)共用一槽体壁,且该槽体壁上部位于水位下方处开设有第一溢流孔(20),中沉槽内位于第一溢流孔处定位设有一沿中沉槽径向排布的第一溢流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彦民,陈家轲,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清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