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废水处理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45174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凝废水处理用装置,属于工业废水后处理用装置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初混槽、初絮凝槽、中沉槽、混凝槽、pH调整槽、絮凝槽和沉淀槽,并在沉淀槽的底部设置一回流管道,通过该回流管道将沉淀槽主要经混凝步骤处理后所产生的污泥部分回流至初混槽内,与引入初混槽内的高悬浮物浓度的待处理废水进行充分搅拌混合进行吸附预处理,该装置能够提升混凝剂的利用效率,节省混凝剂的消耗量,提高混凝效率,减少化学污泥的产生量,且结构简单,便于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凝废水处理用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废水处理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混凝废水处理用装置,属于工业废水后处理用装置

技术介绍
混凝工艺是指向废水中投加混凝剂使废水中难以自然沉淀的具有稳定性的胶体颗粒和细小悬浮颗粒失去稳定性,在“布朗运动”作用或外力作用下相互碰撞而聚集或聚合、架桥形成较大的颗粒或絮状物且在以重力为主导作用下,通过沉淀使之与水分离,使废水得到净化的一种物理化学处理工艺。混凝工艺主要用于去除废水中的胶体、悬浮物、色度等,广泛用于化工、电镀、食品、印染等行业的废水处理,在废水处理工艺中占具重要地位。混凝工艺虽然可以取得良好的废水净化效果,且操作运行与管理也相对简单,但由于需要投加化学药剂于废水中且最终会生成化学污泥,而这些化学污泥则需要进一步处理与处置,增加了废水处理成本,且会形成二次污染,这显著降低了混凝工艺的环保价值。要使混凝工艺发挥更大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就需要优化混凝效果,提升混凝效率,降低混凝剂消耗量,从而减少化学污泥的产生,进而降低二次污染物的形成量,因此提升混凝效率、降低混凝剂消耗量,对混凝工艺的大范围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用于混凝工艺进行废水处理的装置大多是若干个不同的处理槽依序进行排列后,将废水按照工序依次引入不同的槽体进行处理,但这种常规的装置已不能满足前述需要提高混凝效率及降低混凝剂消耗量的处理工艺,因此需要一种能够与提升混凝效率并降低混凝剂消耗量处理工艺相匹配的混凝废水处理用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混凝废水处理用装置,该装置能够提高混凝效率及降低混凝剂消耗量,且结构简单,便于实施。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混凝废水处理用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初混槽、初絮凝槽、中沉槽、混凝槽、pH调整槽、絮凝槽和沉淀槽,其中所述初混槽的顶部与待处理废水进水管连通,且该初混槽内定位设有第一搅拌装置;其中所述初絮凝槽的顶部与第一絮凝剂加药管道连通,且该初絮凝槽内定位设有第二搅拌装置;其中所述中沉槽的底部形成用于容置所沉淀污泥的第一锥形沉淀部,该第一锥形沉淀部的底部连通有用于排放污泥的第一排放管道;其中所述混凝槽的顶部与混凝剂加药管道连通,且该混凝槽内定位设有第三搅拌装置;其中所述pH调整槽的顶部与pH值调节剂加药管道连通,且该pH值调整槽内定位设有第四搅拌装置;其中所述絮凝槽的顶部与第二絮凝剂加药管道连通,且该絮凝槽内定位设有第五搅拌装置;其中所述沉淀槽的顶部处定位设有出水孔,且该沉淀槽的底部形成用于容置所沉淀污泥的第二锥形沉淀部,该第二锥形沉淀部的底部通过回流管道与初混槽的顶部连通。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初混槽与初絮凝槽共用一槽体壁,且在该槽体壁的底端开设有供废水流通的第一通道。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初絮凝槽与中沉槽共用一槽体壁,且该槽体壁上部位于水位下方处开设有第一溢流孔,中沉槽内位于第一溢流孔处定位设有一沿中沉槽径向排布的第一溢流管;所述中沉槽的顶部处沿轴向定位设有第一聚流管,所述第一溢流管的末端穿设入该第一聚流管内。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中沉槽与混凝槽共用一槽体壁,且该槽体壁上部位于水位下方处开设有第二溢流孔,中沉槽内位于第二溢流孔处定位设有第二溢流管,该第二溢流管的另一端与中沉槽的顶部连通。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混凝槽与pH调整槽共用一槽体壁,且该槽体壁上位于水位下方处的中上部处开设有供废水流通的第二通道。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pH调整槽与絮凝槽共用一槽体壁,且在该槽体壁的底部开设有供废水流通的第三通道。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絮凝槽与沉淀槽共用一槽体壁,且该槽体壁上位于水位下方处的中上部处开设有第三溢流孔,沉淀槽内位于第三溢流孔处定位设有一沿沉淀槽径向排布的第三溢流管;所述沉淀槽的顶部处沿轴向定位设有第二聚流管,所述第三溢流管的末端穿设入该第二聚流管内。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沉淀槽的出水孔处定位连接有一废水出水管道。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搅拌装置、第二搅拌装置、第三搅拌装置、第四搅拌装置和第五搅拌装置为机械搅拌装置和空气曝气装置中的一种。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本申请所述混凝废水处理用装置,在沉淀槽的底部设置一回流管道,通过该回流管道将沉淀槽主要经混凝步骤处理后所产生的污泥部分回流至初混槽内,与引入初混槽内的高悬浮物浓度的待处理废水进行充分搅拌混合进行吸附预处理,该装置能够提升混凝剂的利用效率,节省混凝剂的消耗量,提高混凝效率,减少化学污泥的产生量,且结构简单,便于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初混槽;2-初絮凝槽;3-中沉槽;301-第一锥形沉淀部;302-第一聚流管;4-混凝槽;5-pH调整槽;6-絮凝槽;7-沉淀槽;701-出水孔;702-第二锥形沉淀部;703-第二聚流管;8-待处理废水进水管;9-第一搅拌装置;10-第一絮凝剂加药管道;11-第二搅拌装置;12-混凝剂加药管道;13-第三搅拌装置;14-pH值调节剂加药管道;15-第四搅拌装置;16-第二絮凝剂加药管道;17-第五搅拌装置;18-回流管道;19-第一通道;20-第一溢流孔;21-第一溢流管;22-第二溢流孔;23-第二溢流管;24-第二通道;25-第三通道;26-第三溢流孔;27-第三溢流管;28-废水出水管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本具体实施例详细公开了一种混凝废水处理用装置,该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初混槽1、初絮凝槽2、中沉槽3、混凝槽4、pH调整槽5、絮凝槽6和沉淀槽7。初混槽1的顶部与待处理废水进水管8连通,用于向初混槽内引入待处理废水;且该初混槽内定位设有第一搅拌装置9,用于对初混槽内的物质进行充分搅拌。初絮凝槽2的顶部与第一絮凝剂加药管道10连通,该第一絮凝剂加药管道用于向初絮凝槽内添加絮凝剂,且该初絮凝槽内定位设有用于充分搅拌药剂的第二搅拌装置11。初混槽1与初絮凝槽2共用一槽体壁,且在该槽体壁的底端开设有供废水流通的第一通道19,在进水水压的作用下,初混槽内混合均匀的废水从该第一通道流向初絮凝槽内。中沉槽3的底部形成用于容置所沉淀污泥的第一锥形沉淀部301,该第一锥形沉淀部的底部连通有用于排放污泥的第一排放管道,该中沉槽内沉淀所得的污泥经此第一排放管道排出进行后续处理。初絮凝槽2与中沉槽3共用一槽体壁,且该槽体壁上部位于水位下方处开设有第一溢流孔20,中沉槽内位于第一溢流孔处定位设有一沿中沉槽径向排布的第一溢流管21,该第一溢流管用于将初混凝槽内处理后的液体引入至中沉槽内。所述中沉槽的顶部处沿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凝废水处理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初混槽(1)、初絮凝槽(2)、中沉槽(3)、混凝槽(4)、pH调整槽(5)、絮凝槽(6)和沉淀槽(7),/n其中所述初混槽的顶部与待处理废水进水管(8)连通,且该初混槽内定位设有第一搅拌装置(9);/n其中所述初絮凝槽的顶部与第一絮凝剂加药管道(10)连通,且该初絮凝槽内定位设有第二搅拌装置(11);/n其中所述中沉槽(3)的底部形成用于容置所沉淀污泥的第一锥形沉淀部(301),该第一锥形沉淀部的底部连通有用于排放污泥的第一排放管道;/n其中所述混凝槽的顶部与混凝剂加药管道(12)连通,且该混凝槽内定位设有第三搅拌装置(13);/n其中所述pH调整槽的顶部与pH值调节剂加药管道(14)连通,且该pH值调整槽内定位设有第四搅拌装置(15);/n其中所述絮凝槽的顶部与第二絮凝剂加药管道(16)连通,且该絮凝槽内定位设有第五搅拌装置(17);/n其中所述沉淀槽(7)的顶部处定位设有出水孔(701),且该沉淀槽的底部形成用于容置所沉淀污泥的第二锥形沉淀部(702),该第二锥形沉淀部的底部通过回流管道(18)与初混槽的顶部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凝废水处理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初混槽(1)、初絮凝槽(2)、中沉槽(3)、混凝槽(4)、pH调整槽(5)、絮凝槽(6)和沉淀槽(7),
其中所述初混槽的顶部与待处理废水进水管(8)连通,且该初混槽内定位设有第一搅拌装置(9);
其中所述初絮凝槽的顶部与第一絮凝剂加药管道(10)连通,且该初絮凝槽内定位设有第二搅拌装置(11);
其中所述中沉槽(3)的底部形成用于容置所沉淀污泥的第一锥形沉淀部(301),该第一锥形沉淀部的底部连通有用于排放污泥的第一排放管道;
其中所述混凝槽的顶部与混凝剂加药管道(12)连通,且该混凝槽内定位设有第三搅拌装置(13);
其中所述pH调整槽的顶部与pH值调节剂加药管道(14)连通,且该pH值调整槽内定位设有第四搅拌装置(15);
其中所述絮凝槽的顶部与第二絮凝剂加药管道(16)连通,且该絮凝槽内定位设有第五搅拌装置(17);
其中所述沉淀槽(7)的顶部处定位设有出水孔(701),且该沉淀槽的底部形成用于容置所沉淀污泥的第二锥形沉淀部(702),该第二锥形沉淀部的底部通过回流管道(18)与初混槽的顶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废水处理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混槽(1)与初絮凝槽(2)共用一槽体壁,且在该槽体壁的底端开设有供废水流通的第一通道(1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废水处理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絮凝槽(2)与中沉槽(3)共用一槽体壁,且该槽体壁上部位于水位下方处开设有第一溢流孔(20),中沉槽内位于第一溢流孔处定位设有一沿中沉槽径向排布的第一溢流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彦民陈家轲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清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